《生态工程章末检测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工程章末检测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态工程章末检测附答案章末检测 1“菇菜”立体栽培(如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 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 C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 D该模式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等生态工程原理 2.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健全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机制。下列关于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叙述合理的是( ) A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关键是尽可能依靠自然演替恢复其生态功能 B适用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措施是开发
2、农田,增加农民收入 C该生态工程恢复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D矿石的开采只是破坏生态环境,不会产生其他危害 3桑基鱼塘分布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水乡,是一种典型的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型生态工程(如下图)。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该生态系统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D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不需要人的干预 4下图是一个庭院生态工程的模式图,对该生态系统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工程的目的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B该生态工程遵循了物质与能量
3、多级循环利用等原理 C饲养鸡鸭能提高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产量,但由于食物链延长,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会降低 D建沼气池和制作生态缸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一样的 5下列选项的叙述完全符合生态经济的是( ) 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 在资源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 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 先生产后治理,提高经济效益 A B C D 6豆科植物和固氮菌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这体现的生态工程的原理是( ) A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系统整体性原理 D协调与平衡原理 7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
4、小于450 mm,只适宜种植灌木和草,但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结果防护林成为残败的“灰色长城”。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违背(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系统整体性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8某草原牧区,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既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又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这种做法体现了( ) A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 B低消耗,多效益的原则 C遵循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 D建立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 9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成为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 A在森林里放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 B在森林中
5、引种一些珍奇的野生植物,提高生产者的能量蓄积能力 C定期清理森林的枯枝落叶,以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D对森林做简单的隔离,避免人类过多地干扰 10下列描述中不符合“生物圈2号”实验给人的启示的是( ) A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 B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按自然规律办事 C人类早晚会建立第2个“生物圈”,无须担心地球恶化 D大自然给人类提供的支持与服务可谓无价之宝 11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原理和实例中,错误的是( ) 选项 有关事例 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 A 无废弃物农业 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 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的层次 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 C 无锡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 违反协调与平衡原理
6、D 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违反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12右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行解决 C保护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的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13下列措施最可能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相符的是(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农田施用的无机氮多于生物固定的氮素 14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
7、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能量的反复利用 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C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利用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原理 D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仍可能正常运转 15下图表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示看,氧化塘净化污水途径有物理沉降和生物分解 B图中A表示的物质是氧气和有机物,B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矿物质等 C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它们的异化作用类型的变化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8、 D氧化塘实现净化污水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细菌和藻类的寄生关系来分解有机污染物 16四千年的农民一书中记载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耕作方法: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作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残羹剩饭、河泥、炕土、老墙土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 ) 改善土壤结构 培育土壤微生物 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改变土壤酸碱性 A B C D 17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
9、用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18下图1表示利用人工生态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原理示意图,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研究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植物类群时,常用_调查各种群的种群密度,并主要依据种群的_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图2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这些植物在图2中可用_表示。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除了图中所示的生物群落外,还必须有_成分。 (3)输入该湿地的能量有_。碳在图2的A、B、C间以_的形式进行传递。
10、(4)该人工湿地中的芦苇、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_。当生活污水过度流入人工生态湿地会使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是有一定限度的。 19某地为解决生活污水(以有机物为主)的净化问题,而建立了一个人工湿地,该人工湿地中的生物主要有芦苇、荷花、藻类、轮虫以及人工放养的鱼和鸭等。如图为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1)流经该人工湿地的总能量为_。 (2)图中的A、B、D共同构成了_,碳在两个过程中分别主要以_形式进行传递。 (3)鱼类属于图中的_(填字母),我们常用_法调查鱼类的种群密度。 (4)人工湿地中的芦苇、荷花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
11、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_结构。 (5)当人工湿地遭到生活污水的轻微污染时,主要通过_、_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20.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南湖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修复该生态系统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植物对 的充分吸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 (2)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
12、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 的结果。 (3)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 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群落。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修复工程可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 原理。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 。 21.如图
13、是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大棚温度、CO2浓度等可适当控制)。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_。(写两种)。 (2)相对一般农业生态系统而言,此生态系统能提高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是充分利用了_中的能量。 (3)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_;沼气燃烧后生成的CO2通入大棚内的意义是_。 (4)输入到禽畜体内的能量除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还用于禽畜自身的_等生命活动。 参考答案: 1. 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O2可用于食用菌的呼吸作用,同时食用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被蔬菜光合作用利用,故题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食用菌分解有机物,属于分解者;菌渣
14、作为有机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只能为蔬菜提供CO2和无机盐,蔬菜不能从有机肥中直接获取能量;该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菌渣等废弃物,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等生态工程原理。 C 2.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这主要依靠人类的活动;矿区的土壤条件恶劣,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矿山开发形成大量岩质陡边坡及矿渣废弃地,边坡的不稳定性导致许多不良地质灾害。 C 3. 题干及题图中所显示的内容并没有体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原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比较单一,生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且人的作用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关键。建立生态农业并不能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5、,而是让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用的部分。 A 4. 题图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该生态工程遵循了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等原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食物链延长不会改变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但是随着食物链延长,最高营养级的生物获得的能量会降低。建沼气池和制作生态缸需要考虑的因素不完全一样,如沼气池中的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生态瓶中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所以生态瓶需要提供适宜的光照。 A 5. 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 B 6. 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
16、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将豆科植物和固氮菌分开,破坏了它们的整体性,所以这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原理。 C 7. 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而该地区所种植的物种与适宜种植的物种不相协调。 B 8. 遵循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都是生态工程建设应当遵循的原理。进行牧区草场建设时,既要考虑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又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平衡,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 C 9. 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将原始森林开辟为国家森林公园,为继续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同样要遵循自然规律,与之和谐相处,
17、才能保持其平衡状态的维持。不论在森林中放入动物还是引种植物,都将破坏其原有的协调与平衡,违背自然发展的协调与平衡原理,不利于生态平衡的维持;定期清理森林的枯枝落叶,则不利于物质的循环往复利用;避免人类过多干扰,才能保证森林按自然法则平衡发展。 D 10. “生物圈2号”工程使我们认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迄今为止,人类仍然没有能力去完全模拟出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是无价之宝。 C 11. 本题着重考查生态工程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D项中讲的是在追求生态效益时必须考虑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这明显是整体性原理
18、。 D 12. 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我们发展中国家就应少走弯路,避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应提前采取相应措施,对必须建设的污染企业要进行污物处理。 D 13. 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是人们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一个基本要求,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生存及其稳定性。农田施用化肥,人工鱼塘养鱼喂饲料属正常现象,农田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会影响农田的土壤肥力,导致土壤缺氮,影响再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故正确答案为C。 C 14. 该生态工程是依据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的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其中人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在人的管理下,使物质和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如木糖醇、食
19、用菌和禽畜等都能增加经济效益。 B 15.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流入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是利用物理沉降、微生物的分解和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的。由图可知,细菌和藻类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细菌通过分解有机物,为藻类生长提供二氧化碳、水、矿物养料;藻类的光合作用为细菌的分解作用提供氧气和有机物。不同水层由于受到物理扩散、生物消耗等因素的影响,水中溶氧量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生存的生物类群也会因此而变化。故正确答案为D。 D 16. 四千年的农民一书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该传统农业的优点是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通过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成有机肥,施用到农田中,改善土壤结构,培育土壤微生物,实
20、现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B 17. 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家畜也能成为人的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和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而沼液和沼渣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属于分解者。能量不能循环利用,所以C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C 18. (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适用样方法;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该湿地中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出现于地面以上不同的深度,从而使整个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上下层次的出现,这
21、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常规的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外,还有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碳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4)人工湿地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产生大量的N、P,被人工湿地中的芦苇、藻类等植物吸收,导致其生长迅速。生态系统的自由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 (1)样方法 年龄组成 (2)垂直 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有机物 (4)水中的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为植物提供N、P等无机盐和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 自我调节能力 1
22、9. (1)芦苇、绿藻、黑藻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外,还包括污水中的有机物中的能量。(2)图中显示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应有非生物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呼吸作用食物链中的捕食,所以碳在两个过程中分别主要以二氧化碳、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3)我们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类的种群密度。(4)人工湿地中的芦苇、荷花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5)当人工湿地遭到生活污水的轻微污染时,主要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
23、受到明显的影响。 (1)(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2)生物群落 二氧化碳、有机物 (3)D 标志重捕 (4)垂直 (5)物理沉降 化学分解 20.(1)植物根系吸收水和无机盐,由后一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判定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充分吸收。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2)对于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捕食关系可以很好地抑制生物数量的大量增长,从而起到负反馈调节的作用。(3)沉水植物、浮游植物、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相继变化,与它们的种间关系(捕食、竞争等)有很大的联系,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与浮游动物的种间互助、
24、浮游动物捕食藻类都依赖于信息传递,从而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4)该修复工程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机物,再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设计新型人工生态系统,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无机盐 次生演替 (2)标志重捕 负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或自我调节) (3)群落 种间关系 (4)物质循环再生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1. (1)该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任填两个)。 (2)相对一般农业生态系统而言,此生态系统能提高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是充分利用了粪便等废物中的能量。 (3)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分解作用;沼气燃烧后生成的CO2通入大棚内的意义是可以增加大棚中CO2浓度,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的产量。 (4)输入到禽畜体内的能量除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还用于禽畜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任填两个) (2)粪便等废物 (3)分解作用 可以增加大棚中CO2浓度,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的产量 (4)生长、发育、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