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2036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生理学 第一章 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功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就结束。 2)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征,称为兴奋性。 兴奋组织有神经、肌肉和腺体 阈强: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动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称为应激性。 4)适应性 5)生殖 3、体 液 细胞内液 (60%) 细胞外液 组织液(15%) 血 浆 (5%) 4、稳态:生理学中通常

2、将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叫稳态。 5、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方式 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反射 反射的基本结构基础 :反射弧 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2)体液调节 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3)自身调节 特点:影响范围小、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6、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系统 包括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1)非自动控制系统 2)反馈控制系统 负反馈控制系统:可逆。受控部分的

3、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 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常处于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 正反馈控制系统: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活动。 例如:排尿排便反应、分娩射精过程、血液凝固 第二章 7、物质转运 小 被动运输 单纯扩散 :不需要介导 分 易化扩散 : 需要介导 子 运 主动运输 原发性主动运输:每分解一个ATP伴随着3Na+移到膜外同时2K+进膜内 输 继发性主动运输:不直接伴随ATP分解和其他物质消耗 由原发性提供 入胞与出胞式物质转运 8、介导分为 通道、载体、离子泵 通道:离子选择性、门控性 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9、细胞膜上的钠泵活动的意义? 1)维持细胞内

4、高K+浓度 2)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3)能够建立起一种势能储备 10、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产生条件:1)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2)安静时,只对k+有选择性透过 11、极 化:把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叫做膜的极化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12、动作电位:指各种兴奋性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细胞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有扩布行的电位变化 产生条件: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 2)细胞膜受刺激时,对离子的通透性 13、兴奋性的周

5、期变化: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图见P51 14、阈电位:能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临界值 15、局部兴奋及其特点:1)不是“全”或“无” 2)衰减性: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 3)可以互相叠加 第三章 16、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 17、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 Ca+通道开放,Ca+内流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内的乙酰胆碱释放 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神经受体结合,受体蛋白质分子构性改变 终板膜对Na+、K+通透性增加 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膜电位 EPP点紧张性扩至肌膜 去极化达到阈值,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6、18、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滞黏性 19、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20、骨骼肌的收缩形式:1、单收缩(频率低) 2、强直收缩 a不完全强直收缩b完全强直收缩 3、运动时收缩形式 a缩短收缩 b等长收缩 c离心收缩 第五章 21、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 白蛋白 血液 固体成分 球蛋白 血浆 非蛋白氮、葡萄糖、脂类、激素、维生素、无机盐 水 22、血浆蛋白:1)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三类 2)用电泳法可将其分为1、2、和球蛋白 3)主要功能:a形成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b运输功能c缓冲功能 d参与机体的免疫功

7、能 e参与凝血、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 f作为储备蛋白为机体提供营养 23、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4、血 量: 正常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 25、 晶体渗透压 组成:无机盐 葡萄糖等小分子晶体物质 ,主要是NaCl 血浆胶体渗透压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分布和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及功能 胶体渗透压 组成:血浆蛋白等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 作用: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正常的血浆容量 26、血浆的等渗溶液:0.85%NaCl溶液 5%葡萄糖溶液 1.9%尿素 血浆的等张溶液:0.85%NaCl溶液 5%葡萄糖溶液 27、血液的功能 a运输功能 b维持内环境稳定 c防御

8、和保护作用 d调节体温 28、血细胞的生成部位:早期在卵黄囊肝、脾骨髓 12121229、红细胞 男性:*10/L 女性:*10/L 新生儿:6.0*10/L 22 功 能:1)运输O、CO 2)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 悬浮稳定性 生成基本原料:蛋白质和铁 影响红细胞成熟因素:叶酸和维生素B12 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 红细胞破坏:红细胞在肝、脾被巨噬细胞吞噬 当脾功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贫血 30、缺铁性贫血:又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贫血:原因 不成熟的红细胞缺乏 促肾性贫血:原因 肾疾病或肾切除的患者EPO(糖蛋白)生成减少 31、白

9、细胞 粒 细 胞: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932、血小板 正常*10/L) 生理特性:黏附、聚集、释放、吸附、收缩 功 能:a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b促进凝血过程 c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 33、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样状态的过程 34、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钙离子(内) 组织因子 35、凝血过程: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激活转变为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内源性凝血途径:XII 外源性凝血途径:III 36、血清:血凝块回缩时,挤压出的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血浆:血液抗凝后,在上层的透明淡黄色

10、液体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但又增加了少量凝血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37、血液在血管中为什么是以液体的形式存在? 1)正常血管内皮光滑,可避免凝血系统的激活和血小板的活化 2)血液中有许多抗凝物质,例抗凝血酶III、肝素等 3)血浆中存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4)血液循环不息、血流迅速,即使局部有少量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随及被血流冲走 38、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39、凝集原:红细胞膜上一些特异糖蛋白起着抗原的作用 凝集素:血浆中相应的抗体 40、输血原则 1)同型输血2)交叉配血试验 红细胞 红细胞 供 受 血 主 次 血 者 者 血 清 血 清 41

11、、 血型 A B AB O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 A B A和B 无A无B 血清中的凝集素 抗B 抗A 无 抗A和抗B 第六章 42、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 43、心 率:每分钟心动周期的个数 44、心脏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 心室舒张期 时相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 压力变化 室上升最快 主室房 室最高 室主房 由于惯性 主室房 室迅速下降 主室房 主房室 主房室 主房室 房室瓣 主动脉瓣 关 开 开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开 开 开 45、心音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音调高 时间短 动脉瓣关闭、射血突然停

12、止导致大血管和心室壁振动 特点 音调低 时间长 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心室 成因 壁突然紧绷和射血引起的大血管扩张及涡流产生 标志 心室收缩 定义 心室收缩能力与房室瓣的功能状态 心室舒张 动脉瓣功能状态 46、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时摄入动脉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所射出血液的总量。 简称心输出量。 心指数: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射血分数:心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数 47、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 a前负荷 b后负荷 c心肌收缩能力 2)心率 48、 普通:心室肌、心房肌 心肌细胞的分类 特殊:窦房结、蒲肯野纤维网 49、心室肌细胞的

13、动作电位 0期 :Na+快速内流 1期:K+外流 2期 :Ca+的内流与K+外流同使存在,相互抵消 3期:K+继续外流 4期 :通过钠-钾泵的活动和钠-钙交换作用,降内流的Na+和Ca+排除膜外,将外流的K+转运进入膜内 自动除极是自律细胞生物电活动共同特点 50、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图见P119) 0期:Ca+内流 3期:K+外流 4期: 递减性K+外流 递增性Ca+内流 If电流 51、心肌细胞按照 0期去极化速度分类 慢反应细胞 :蒲肯野细胞、心室肌细胞、心房肌细胞 快反应细胞 :窦房结细胞 52、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兴奋性 1)决定和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

14、因素 a静息电位水平 b阈电位水平 c离子通道的性状 2)心肌细胞兴奋期的周期变化 a)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去极化相到复极化相的-55mV的时期 局部不应期:-55mV到复极化相的-60Mv b)相对不应期 :-60mV继续复极化至-80mV c)超常期 :-80mV恢复至-90mV 3)期前收缩:心肌在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正常窦性冲动传来之前受到额外刺激时,便可 产生一次额外的收缩。又称早搏。 4)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 自律性 1)窦房结是心脏正常的起搏点,其他自律性较低的心肌细胞叫做潜在起搏点。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节律 以窦房结以外的部

15、位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叫做异位节律 2)决定和影响心肌细胞自律性的因素 A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b阈电位水平 c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传导性 1)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到缓慢,兴奋在这里延搁一会才向心室传播 生理意义:保证心房收缩后,心室才能收缩,增强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和射血量 收缩性 1)“全”或“无”式收缩 2)不发生完全性强直收缩 3)依赖细胞外液的钙离子 53、血管分类 a弹性储器血管 b分配血管 c阻力血管 d交换血管 e容量血管 f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g短路血管 54、动脉血压:血流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动脉血压形成原因? 1)前提条件:循环系统的平均充盈压 2)主要因素:心室射

16、血、外周阻力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a 每搏输出量 b心率 c外周阻力 d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e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 55、中央静脉压:右心房与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正常值:0.4-1.2kPa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的静脉压 正常值:0.5-1.4 kPa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a心脏泵血功能 b循环系统的平均充盈压 c体位 d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e呼吸运动 56、右心衰竭: 回心血量大大减少 颈外静脉怒张 肝充血肿大 下肢水肿 左心衰竭: 左心房和肺静脉压升高 端坐呼吸 粉红的泡沫样痰 第六章 迂回通路 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57 微循环 直接通路 保证静脉回心血量 骨骼肌组织

17、中较多见 动静脉短路 与散热和体温调节功能有关 58、有效过滤压:EFP=(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促进组织液生成 抑制组织液生成 EFP 0 组织液生成 =0 相等 骨骼肌和内脏血管 冠状血管 脑血管 63、一般认为 延髓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最基本中枢 延髓心血管中枢的神经元是指位于延髓内心迷走神经元 心交感神经元 交感缩血管神经元 64、心血管反射: 心迷走神经 窦神经 +心迷走中枢 颈动脉窦 舌咽神经 延髓 心交感神经 心交感中枢 孤 束主动脉神经 主动脉弓 核迷走神经 缩血管中枢 交感缩血管神经 心外 意义 1. 通过负反馈调节快速使BP保持相对稳定 输周出阻量 力 心脏 压力

18、感受器 血管 动脉血压 2. 维持心脑正常血流量 65、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 临床上可作为强心药 来自肾上腺髓质分泌 2)去甲肾上腺素 使动脉血压升高 3)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 4)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 第七章 66、呼吸: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外呼吸 67、呼吸的3个环节 血液的气体运输 内呼吸或组织呼吸 68、肺泡表面张力方向向中心 倾向于使肺泡缩小 形成回缩压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由肺泡II型细胞合成释放 主要成分为 二棕榈酰卵磷脂 生理意义:1)减小吸气阻力 2)维持肺泡大小稳定 3)防止肺水肿 69、肺通气 直接动力 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 呼吸肌的收缩与

19、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 吸气初 大气压 吸气末 = 大气压 呼气末 = 大气压 70、平静时呼吸频率 1218次/分 71、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 胸膜腔内压生理意义? 1) 有利于肺的扩张 2) 降低心房 腔静脉及胸导管内的压力 使之扩张而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72、潮气量 :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肺活量 : 最大吸气后 再做最大呼气时呼出的气体量 肺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 潮气量*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用力肺活量: 一次吸气后 尽力尽快呼气 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73、影响肺换气因素 1)

20、气体分压差 2) 气体扩散系数 3) 呼吸膜厚度 4)呼吸膜面积 5) 通气/血流比值 VA /Q 最适宜值为 0.84 74、组织换气 如果血流量不变 代谢增强 组织液中 PO2 PCO2 增大 不变 PO2 PCO2 75、血液运输CO2 、O2 的形式有两种 1)物理溶解 2)化学结合 76、 O2 与血红蛋白结合特征 1)可逆结合 反应快 无需酶催化 2)氧合反应 3)一分子Hb可结合四分子O2 77、Hb氧容量 Hb所能结合最大O2 量 Hb氧含量 Hb实际结合O2量 Hb氧饱和度 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比值 78、 上段 PCO2 60-100mmHg PCO2 不低于60mmHg

21、血液就可携带足 够O2 不至于发生低氧血症 氧解离曲线为S形 中段 PCO2 40-60mmHg 保证机体安静状态下组织代谢所需氧量 下段 PCO2 15-40mmHg 血液中O2 储备 满足组织活动增强时所 需氧量 79、影响氧解离曲线因素 1) PH和PCO2 2) 温度 3) 2,3二磷酸甘油酸 4) Hb自身性质 80、二氧化碳的运输 碳酸氢盐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81、延髓是最基本的生命中枢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82、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机械感受性呼吸反射 防御性反射 1)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a.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 适宜刺激 动脉血液中PO2 降低 PCO2 H+ 升高 外周

22、化学感受器 适宜刺激 脑脊液或局部脑组织细胞外液 H+ b. CO2 H+ 和低氧呼吸运动的调节 P 呼吸加深加快 P 呼吸加深加快 P 呼吸加深加快 CO2 是调节呼吸运动的最重要生理化学因素 一定水平的PCO2 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必要 但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和麻醉效应 低氧对呼吸运动的刺激作用是完全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低氧对呼吸中枢有直接抑制作用 2)机械感受性呼吸反射 肺牵张/黑伯反射 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可分为 机械性消化 和 化学性消化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 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

23、过程 83、Q:动物实验过程中 人为增大解剖无效腔 呼吸如何变化 A:呼吸加深加快 中枢 抑制 PO2 兴奋 抑制 解剖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 外周 兴奋 中枢 兴奋 PCO2 兴奋 外周 兴奋 第八章 呼吸加深加快 84、消化道平滑肌一般特性1)舒缩迟缓 2)紧张性 3)节律性 4)伸展性 5) 对电刺激较不敏感 对牵张 温度 化学刺激敏感 85、消化道平滑肌电生理特性 静息膜电位 慢波电位 动作电位 内在神经系统 肌间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 86、肠胃神经支配 外来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87、胃液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碳酸氢盐、内因子 纯净的胃液是无色 酸性 液体 88、 贲门

24、腺 分泌碱性粘液 泌酸腺 壁细胞 分泌HCl 内因子 外分泌细胞 主细胞 分泌胃蛋白酶原 黏液颈细胞 分泌粘液 幽门腺 分泌碱性粘液 内分泌细胞 G细胞 分泌促胃液素 89、盐酸作用 1) 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2) 激活胃蛋白酶原 使之转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环境 3)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4)盐酸所营造的酸性环境有助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90、泌酸所需的H+来自壁细胞质内的水 Cl-来自血液 91、刺激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1)乙酰胆碱 胆碱能M3型受体 阿托品阻断 2)组胺 II型受体 甲氰咪胍阻断 3)促胃液素 92、胃排空和胃

25、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盐酸 十二指肠的脂肪 高张溶液 93、胃的运动 容受性舒张 紧张性收缩 蠕动 94、胃的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直接动力:胃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原动力:胃的运动 95、小肠是最主要的消化吸收部位 96、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胰液中含有胰细胞 胰细胞中含有各种胰酶 小导管壁细胞中含有H2O HCO3- 胰液中的消化酶 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激活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可激活糜蛋白酶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一同作用于蛋白质 可消化蛋白质为小分子多肽 氨基酸 97、胰液分泌的调节:1神经)迷走神经主要作用于胰腺的腺泡细胞 因此其特点为 水分和

26、碳酸氢盐含量很少 酶的含量却很丰富 2体液) 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因素 盐酸 蛋白质分解产物 脂酸钠 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 使其分泌的大量水分和碳酸氢盐 酶的含量低 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的因素 蛋白质分解产物 脂酸钠 盐酸 脂肪 98、胆汁呈金黄或墨绿色 成分:胆盐、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黏蛋白、无消化酶 99、胆汁的作用 1) 胆汁中胆盐 胆固醇 卵磷脂等都可以作为乳化剂 降低脂肪表面张力 使脂肪乳化成微滴 2)胆盐与脂肪形成水溶性复合物 使脂肪消化吸收 3)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100、胰液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 胰腺 胆囊收缩素 促胰液素 小肠 蛋白质和脂肪

27、 盐酸 的消化产物 101、 神经因素 迷走神经 体液因素 胃泌素 胆汁的分泌 排出调节 促胰液素 胆囊收缩素 胆盐 102、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蠕动冲:小肠的一种进行速度快 传播较远的蠕动 103、Q:为什么小肠是最重要的消化吸收部位? A:1)巨大的吸收面积 2)停留时间长 3)食物在小肠内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4)小肠周围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丰富 第九章 104、碳水化合物 是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105、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清晨 清醒 卧床 未作肌肉活动 前夜睡眠良好 测定时无精神紧张 基础状态 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 室温保持在 2025

28、基础代谢率 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食物热价 将1g食物氧化时释放出来的热量 氧热价 某种食物氧化时 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呼吸商 一定时间内机体CO2 产量与耗氧量的比值 106、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1)肌肉活动 2)神经活动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4)环境温度 107、体温: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体温测量及正常值 肛 温 口温 腋温 36.937.9 36.737.7 36.037.4 产热 安静时 内脏器官 运动时 骨骼肌 108、皮肤 是人体主要的散热部位 109、人体散热方式 辐射 传导 对流 蒸发 110、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第十章 111、肾的组成:肾单位、球旁器、滤

29、过膜 致密斑:可感受小管液中氯化钠含量的变化 从而调节球旁细胞肾素的释放 滤过膜 内层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中间层 基膜 外层 肾小囊上皮细胞 健康成年人安静时 两肾血流量约为1200ml/min 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 112、肾脏的血液供 应肾动脉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小叶间静脉弓形静脉叶间静脉肾静脉 113、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自身调节 神经 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兴奋 肾血流量降低 114、使肾血管收缩的物质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II、血管升压素、内皮素 使肾血管扩张的物质 前列腺素 115、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过滤、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30、与分泌 116、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两侧肾脏生成超滤液量 滤过分数 GFR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GFR正常值 120ml/min 滤过分数正常值 19% 117、有效滤过压 动力: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阻力: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118、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囊内压 影响肾小球滤过因素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血浆流量 滤过膜面积和通透性 119、远端小管物质的重吸收 Na+ 在近端小管重吸收以主动重吸收为主 导致 水的重吸收远多于Cl-重吸收 HCO3- 以CO2 形式被重吸收 所有葡萄糖都是在近端小管重吸收 120、肾糖阈:血浆中葡萄糖超过 180mg/100ml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 此时

31、的血糖浓度 葡萄糖吸收的限量 肾小管所能重吸收葡萄糖的最大量 121、髓袢中的物质转运 髓袢降支细段对NaCl 不通透 对H2O 高度通透 髓袢升支粗 细 段对NaCl 通透 对H2O 不通透 髓袢升支粗段有同向转运体 Na+ : 2 Cl- : K+ 122、呋噻米 123、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是:必须性的等渗性的重吸收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是:可调节性 每分泌一个 H+ 就分别可重吸收一个Na+ 和一个K+ 回血 体内K+ 代谢特点 多吃多排 少吃少排 不吃也排 124、正常成年人24小时尿量 1.02.0L 2.5L 多尿 0.10.5L少尿 0.1L 无尿 125、Q:糖尿病患

32、者尿量如何变化?为什么? A: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导致有一部分无法被重吸收,而留在小管液中,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妨碍水的重吸收,尿液增大 126、Q:大量出汗或长期腹泻患者尿量如何变化 为什么 A:尿量减少 体内缺水血浆晶体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ADH远曲小管 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水的重吸收尿量 大量饮水与之相反 127、抗利尿激素 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胞体合成 醛固酮 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 促进远曲小管 集合管 对Na+ 的重吸收 促进K+ 的排出 128、神经元轴突较长 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 主要功能是传出信息 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 129、神经纤维传导兴

33、奋的特征 ? 1)生理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传导性 4)相对不疲劳性 130、突触: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可提高Na+ K+ 尤其是Na+ 的通透性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 PSP)可提高 Cl- K+ 尤其是Cl- 的通透性 最重要的参与离子 Ca+ 131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突触前轴末梢爆发动作电位 Ca+ 内流 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为主K+ 通透性增强 Cl- 为主K+ 通透性增强 发生局部电位变化单向传导 2)中枢延搁 3)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4)易疲劳 5

34、)后发放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7)兴奋节律改变 133、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1)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 辐散式和聚合式联系 连锁式和环式联系 2)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 可使动作协调 回返性抑制 可及时终止运动神经元活动 135、特异投射系统 和大脑皮层细胞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功能 引起特定感觉 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非特异投射系统 经典的感觉传导通路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 功能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136、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牵张反射具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被伸长时 能反射性的引起被 牵拉肌肉的收缩 肌紧张是保持身体平衡和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也是进行各种复杂运动的基础 2)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3)脊休克:突然横断动物或人的脊髓后 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 应状态 主要表现: 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反射消失 外周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 发汗反射消失 粪尿潴留 137、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抑制或加强肌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