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2193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物。 2.天然气:广义天然气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天然气指与油田气田有关的气体。 3.干气:重烃气含量小于5% 湿气:重烃气含量大于5% 4.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5.储集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都称为储集岩. 6.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主要起封闭作用。 7.孔隙:广义: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也有

2、人称之为空隙,包括狭义的孔隙、洞穴、裂缝。 狭义:是指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充填物内的空间。 8.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又称为总孔隙度。 9.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0.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 11.有效渗透率:岩石孔隙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分别用Ko、Kg、Kw表示 12.相对渗透率:实际应用中常用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

3、的比值,即相对渗透率来表示多相流体渗滤的特征,其变化值在01之间。无单位。 13.孔隙结构: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4.原生孔隙:是指在沉积时期形成的孔隙,包括粒间孔隙和基质内部由杂基支撑的孔隙。沉积控制。 15.次生孔隙:是岩石经过成岩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孔隙和溶洞。成岩控制。 16裂缝:各种应力作用使岩石破裂而产生的裂隙。构造运动。 17.圈闭:地下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且在其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一种场所。 18.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内的聚集,具有统一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 19

4、.构造圈闭:由于构造作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在构造圈闭中聚集油气,则称构造油气藏。 20.地层圈闭:指因地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 1 - 21.岩性圈闭:由于沉积条件的变化或成岩作用,使储集层在纵横向上渐变成不渗透性岩层,这种由于储集层的岩性岩相变化而形成的圈闭称岩性圈闭。 22.地层超覆圈闭:指砂岩地层超覆到不渗透的不整合面上又被不渗透的的地层超覆覆盖而构成的。 23.水动力圈闭:在动水条件下,如果水流的方向是从地层的上倾方向流向地层的下倾方向,而在净浮力与水动力的合力的作用下,油水界面或气水界面将发生倾斜,使本来不具备圈闭条件的构造挠

5、曲形成了圈闭,这样的圈闭就是水动力圈闭。 24.断鼻:由断层与鼻状构造组合形成的圈闭。 25.背斜油气藏:类型有挤压背斜圈闭和挤压背斜油气藏、 基底隆升背斜圈闭和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底辟拱升背斜圈闭和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 逆牵引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26.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既包括以分散状态存在于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也包括以集中状态存在于煤中的有机质。 27.生油门限: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只有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干酪根才开始大量生烃,这个温度界限称为干酪根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位置称为成熟点

6、。 28.生油窗:液态石油主要存在于热催化生油气阶段和热裂解生湿气阶段,因此该阶段在国外称为“石油窗”,代表了地下液态石油赋存的范围。国内称为“生油窗”,热裂解生湿气阶段是液态石油的裂解。 29圈闭的度量:溢出点、闭合高度、闭合面积。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点。闭合高度:圈闭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储层顶面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 30.煤成油: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下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 31.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达到成熟、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时形成的天然气。主要包括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和热裂解干气 32.煤型

7、气:指煤系有机质(腐殖型干酪根和腐殖煤,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天然气(热演化),称煤型气或煤系气 33.烃源岩: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生成并排出了或者正在生成和排出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34.初次运移:为了便于描述油气生成以后在不同环境、不同阶段的运移特点,把油气从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35.二次运移:把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称为二次运移。 36.地层压力:地下地层岩石孔隙中的压力成为地层压力,也可称为地层流体压力或孔隙流体压力。 37.静岩压力:地下岩石的重量可以产生压力,这个压力称为静岩压力,又称为地静压力。 38.静水压力:水柱的重

8、量可以产生压力,静止水柱的重量产生的压力称为静水压力 - 2 - 39.流体封存箱:大多数盆地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动力系统,这两个水动力系统在纵向上被一个在区域上呈平板状的封隔层所分开,较浅的系统呈现正常的静水压力状态,常分布在整个盆地;而较深的系统往往具有异常压力,并且一般由一系列独立的流体密封单元组成,各密封单元之间互相不连通,它们之间的压力也不能相互转换,与浅层静水动力系统也一般无水动力联系。将沉积盆地中的这些相互独立的流体密封单元称为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 40.差异聚集:在单个圈闭中,会形成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状态;而在一系列溢出点依次抬高的连通圈闭中,则会形成油气的差异聚

9、集现象。 41.凝析气藏:气藏和油藏的含气部分凡能确认在产层中具有逆蒸发现象的就是凝析气藏。 42.深盆气藏:深盆气藏是一种赋存于盆地深凹陷部位,低孔低渗储集层中的一种气水关系倒置的非常规气藏。 43.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由甲烷气体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 44.煤层气:是一种储集在煤层中的自生自储式的天然气,有游离,吸附,溶解三种状态。 45.油气藏的寿命:即一个油气藏自其形成以后能够存在多久,与其经历的地质历史 和地质作用有直接关系。由于油气藏都经历各种地质作用的破坏,因此其寿命为夭折寿命而非自然寿命。而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对油气勘探有重要实际意义。若在意地区

10、能确定油气藏是在某一地质时代形成,则该时期一起形成的圈闭对油气聚集有利。 46.含油气盆地:具有良好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沉寂盆地。即具有商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47.油气系统:是一个包含一个有效烃源岩体和与该烃源岩体先关的所引已形成的油气以及油气藏形成所必不可少的一起地质要素及地质作用的自然系统。.油气系统是沉积盆地中 介于盆地和油气聚集带之间的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的一个地质单元。以有效的烃源岩体为核心,单元边界是该有效烃源岩体生成的油气运移最外边界。.油气系统的内涵是指该地质单元内油气藏形成所必须的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还指适用于

11、这一地址单元的一套综合研究的方法讨论和研究思想。 48.油气田: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总和.是油气聚集的场所。一个油气田是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控制的,分布在同一面积内,同一油气田内不同油气藏含有面积可以叠合连片,一个油气田可包括不同类型,不同储集层时代的油藏或气藏。 49.油气聚集带:油气运移是区域性的,其主要指向常受二级构造带所控制,当这些二级构造带与油源区联通较好或相距较近时,随着油气源源不断供给,整个二级构造带各局部构造的一系列圈闭都可能形成油气藏,造成油气田成群成带出现,称为油气聚集带 50.裂谷盆地:岩石圈板块在拉张作用下减薄下沉形成的沉积盆地。 5

12、1.坳陷型裂谷盆地:裂谷演化晚期阶段的产物,在断陷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面积较大盆地中部发育有大型的背斜、长垣、隆起、斜坡等二级构造带类型的盆地。 52.断陷型裂谷盆地:裂谷发育早期阶段的产物,面积不等,但小于坳陷型裂谷盆地包括单断和双断两种类型。单断型断陷在构造上可以划分为陡坡带、深陷带和缓坡带。 53.前陆盆地:发育在收缩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平行于造山带呈狭长带状展布的不对称的冲断挠曲盆地。 - 3 - 54.克拉通:具有厚层大陆地壳的广大地区,包括稳定的、变形微弱的地盾和地台。克拉通盆地:发育在克拉通地块之上的沉积盆地,该类盆地平面上呈圆形、椭圆形,剖面上呈碟形。 55.叠合盆地:经历多

13、期构造变革、由多个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 56.油气资源:自然条件下生成并赋存在天然气地层中,最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被人类利用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总体。 57.油气资源量:已发现的油气资源的量称为储量,尚未发现的油气资源的量称为未发现资源量,二者统称为油气资源量。 58.次生油气藏:先期存在的油气藏由于各种地质作用遭到破坏,其中的油气发生再运移,在新的圈闭聚集形成油气藏,这样形成的油气藏称为次生油气藏 59.陡坡带是断陷的深陷带与凸起的突变带。深陷带是断陷内油源条件最有利的地带;缓坡带为断陷中基地埋藏较浅、沉积盖层较薄部位。 二填空题 1.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4、:油气成因问题、油气成藏问题、油气分布控制住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 2.石油族分: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石油组分:油质、胶质和沥青质。 3.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其次是硫、氮、氧。石油中碳的含量一般为83%87%,氢的含量为11%14%。 4.石油的烃类组成: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5.在常烷烃温常压下,含1到4个碳原子的烷烃呈气态,含5到16个碳原子的直链烷烃呈液态,含17个碳原子以上的高分子烷烃皆呈固态。 6.石油的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大于2%的石油称为高硫石油,低于0.5%的称为低硫石油,介于0.5%2%之间的称为含硫石油。石油中含有卟啉化合物说

15、明石油形成经受的温度不高于250摄氏度。咔唑类化合物的含量随油气运移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与石油接触的地下水中常含有碱金属的环烷酸盐,可作为找油标志。 7.气藏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烃类,主要为甲烷,常见的非烃气除 8.影响因素:原生孔隙的发育主要受沉积因素的控制,次生孔洞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而裂缝主要受后期构造运动控制。 9.油田水的来源:沉积水、渗入水、转化水、深成水。 10.碎屑岩储集层:在岩石类型上主要包括各种砂岩、砂砾岩、砾岩、粉砂岩等,其中以中细砂岩和粉砂岩储集层最为常见。 11.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划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洞和裂缝。 12.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沉

16、积环境和岩石类型 成岩后生作用 裂缝发育程度 。 - 4 - 12.盖层类型:按盖层岩性分类:膏盐类盖层 泥质盐类盖层 碳酸盐岩类盖层按盖层分布范围分类:区域性盖层 局部盖层 13.盖层的宏观封闭性主要影响因素:盖层的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和连续性、韧性等。 14. 主要盖层:泥质岩类,包括页岩、泥岩等。膏盐类,包括盐岩、石膏和无水石膏等。 15.原始有机质及其化学组成: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和丹宁。 16.构造圈闭类型: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岩体刺穿油气藏等四种基本类型以及由这些类型复合的多因素构造油气藏。 17.生成油气的为物质基础:干酪根。 18.干酪根的显微组分

17、: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 19.干酪根生成过程影响因素:时间,温度,细菌,催化剂,放射性物质。 20.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毛细管力、浮力和重力、水动力 21.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孔隙和微裂缝 22.油气初次运移模式:压实排烃模式、异常高压微裂缝排烃模式、扩散排烃模式 23.烃源岩的岩石类型:粘土类,碳酸盐类,煤烃源岩。 24.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压实作用形成的瞬时剩余压力、烃源岩内部的异常高压、烃类的浓度梯度。 25.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石油初次运移相态,天然气初次运移相态。 26.二次运移通道的类型:从微观角度讲,油气是通过地下岩石中的空隙空间发生运移的,这些空隙空间包括孔隙、

18、裂缝和孔洞;二次运移的宏观通道的地质体主要有渗透性地层、断层和不整合面。 27.干酪根的元素含量分布:碳:76.4 氢:6.3 氧:11.1 有机硫: 3.65 氮:2.02。 28.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地质作用:剥蚀和断裂作用,热蚀变作用,生物降解作用,氧化作用 水动力作用和水洗作用,渗漏和扩散作用。 29.油气藏破坏的产物:次生油气藏,油气苗,固体沥青。 30.我国东部裂谷盆地经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初始张裂阶段,断陷发育阶段,坳陷发育阶段. 三简答题 1.石油的物理性质: 颜色; 密度 粘度 - 5 - 荧光性(石油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荧光的特性) 旋光性 2.天然气产状:按相态:游离态、溶解态

19、、吸附态和固态气水化合物 按分布特征:聚集型分散型 按与石油产出关系:伴生气:在油藏范围内与油藏分布有密切关系的气顶气、油溶气以及油藏之间或油藏上下方的气藏气。非伴生气:与油藏分布没有明显联系或仅有少量石油存在,而气藏又十分巨大和重要的气藏气。 3.天然气的物理性质:相对密度:在标准状况下,单位体积天然气与同体积空气的质量之比;粘度: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减小,随温度压力增高而增大。蒸汽压力:将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压力,随温度增高而增大,随相对分子质量减小而增大;溶解性:溶于石油和天然气,随压力增高溶解度增大,随温度增高而降低;扩散性:物质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自发的发生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移以达

20、到浓度平衡的物质传递过程。 4.油田水划分: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和氯化钙型。 裸露的地质构造中的地下水可能属于硫酸钠型,与地表大气降水隔绝的封闭水则多属于氯化钙型,两者之间的过渡带有氯化镁型。在油田剖面的上部层段以重碳酸钠型为主,随着埋藏增加过渡为氯化镁型,最后成为氯化钙型。有时,重碳酸钠型直接被氯化钙型所代替,缺失过渡带。油田水的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次之,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少见。 5.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对于碎屑岩储集层,一般是有效孔隙度越大,其渗透率越高,渗透率随有效渗透率的增加而有规律的增加,大多可以用指数形式表示,对于碳酸盐岩特别是裂缝性灰岩,其孔隙度和渗透

21、率之间的关系很不明显。 6.影响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物源和沉积环境对储集层孔隙发育和物性的影响:微观因素: 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 碎屑颗粒的粒度及分选性 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及圆球度 基质含量 宏观因素:由于沉积条件的差异,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各类砂岩体在形态、规模、颗粒大小、矿物成分、分选和磨圆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储集物性方面区别也较大,从而表现出宏观上不同沉积相带对储集层物性的重要控制作用。 造成储集层物性损失的成岩作用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 胶结作用 次生孔隙形成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溶解作用其他因素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 7. 盖层的微观封闭原理:毛细管压力封闭:排替压力:指岩石

22、中的润湿相流体被非润湿相流体开始排替所需的最低压力。盖层孔隙半径rc愈小,(或者,储盖层间孔隙半径差值越大)排替压力Pd愈大,油气通过盖层越不易;油气越聚越多(油、气柱高度越来越大),向上浮的力达到所需的排驱压力时,油气就能穿过盖层。超压封闭原理:异常压力的出现或在储层上方存在欠压实泥岩层时,具有超压的泥、页岩是油、气的良好封闭层。但如超压存在于烃类聚集之中或其下,结果适得其反(会促使油气向上逸散)。 烃浓- 6 - 度封闭原理:具有一定生烃强度的岩层,以较高烃浓度阻滞下伏油气向上扩散运移。所以烃源岩作为盖层时,封闭效果更好。 8.挤压背斜圈闭特点:两翼地层倾角较大,不对称,靠近褶皱山区一侧较

23、另一侧平缓;闭合高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 且常伴有逆断层发育。从区域上看,这类背斜油气藏分布在褶皱区的山前和山间坳陷内,常成排成带出现。 9.油源对比原理:烃源岩中干酪根生成的油气一部分跑到储层中形成的油气藏,其余部分残留在烃源岩中,即氯仿沥青A,因此烃源岩中的氯仿沥青A与来源于该烃源岩的油气有亲缘关系,在化学组成上也具有相似性。同样地,来自同一烃源岩的油气在化学组成上也具有相似性;相反,不同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一现象在油气宏观特征到化合物组成上都存在。这就是油源对比的基本依据。 10.油源对比的指标: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异戊间二烯型烷烃,甾、萜烷化合物特征,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24、11.断层圈闭的形成机理:纵向上:断层的性质及产状,如压性区、扭性封闭好, 张性差;断面产状缓:封闭;陡,开启性大。断层带内矿物沉淀:流体中溶解物沉淀封闭。断开地层岩性特征,如软地层多时:封闭;脆性地层多:开启。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变化,如沿断层带运移油气被氧化、沥青化封闭。横向上:封闭性取决于断距大小、断层两侧岩性组合及配置关系。 12.异常高压微裂缝排烃模式的产生原因:在这一阶段,烃源岩层已被压实,孔隙度和渗透率很低,孔隙水很少,烃源岩通过孔隙度排液受阻,由于欠压实作用、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有机质生烃作用、热增压作用等而形成广泛的异常高压。 13.油气二次运移的相态:石油,天然气 14.控制油

25、气二次运移方向的地质因素:从本质上讲,油气运移的方向是受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受油气在运移过程中所受到的力的作用控制的。油气在运移过程中主要受到浮力、重力、剩余压力差和毛细管力的作用。不同的作用力与不同地质因素相配合,共同影响着油气运移的方向。主要因素有:地层的产状与区域构造格局,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水动力条件 15.裂缝性油气藏特点 1.油气藏常呈块状。构造裂缝常把孔、缝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储集空间网格。 2.一般与背斜和断层有关。 3.以碳酸盐储集层为主。 4.钻井中常发生钻空、泥浆漏失、井喷现象。 5.实验室测的渗透率与试井测得渗透率相差大。裂缝增大了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6. 同一个油气

26、藏,不同井间产量相差悬殊,主要因为裂缝发育带和非发育带相差悬殊。 16.干酪根的显微组分: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 17.干酪根的类型:型干酪根: 原始氢含量高,氧含量低; 以脂肪族直链结构为主,多环芳香结构及含氧官能团很少; 主要来自藻类堆积物,被细菌改造有机质- 7 - 的类脂残留物; 生油潜力很大型干酪根: 原始氢含量较高,氧含量较低; 含有脂肪族直链结构,也含有较多的芳香结构及含氧官能团; 主要来自浮游生物; 生油潜力中等型干酪根: 原始氢含量低,氧含量高; 多环芳香结构及含氧官能团含量高,脂肪族直链结构少; 主要来自高等植物; 生油潜力小,以生气为主。 18.干酪根生成过程影

27、响因素:时间,温度,细菌,催化剂,放射性物质。温度和时间具有互补性,高温短时间和低温长时间可以达到相同的反应程度。 19.生物成因气:地壳浅部、成岩作用早期、低温、还原条件下,由微生物对沉积物有机质进行生物化学降解所得的富含甲烷气体称为生物成因气。 (1) 拥有丰富的原始有机质; (2) 缺氧、缺硫酸盐的还原环境; (3) 温度低于75(最佳35-42)和PH值6.5-7.5之间; (4) 足够的孔隙空间; (5) 较快的沉积速率。 20.含油气盆地的结构 1.盆地的基底。是指接受沉积物之前的坚硬底盘,是盆地接受沉积物堆积的凹形基底,是某一地质时期沉积物堆积的区域。基底 岩性、形态上的尝试以强

28、烈控制着后期沉积物的分布方式。 2.盆地的周边。是指盆地内的沉积层与盆地周围岩层的接触关系,即盆地边界。边界条件与基底类型有密切关系。 3.盆地的盖层。即含油气盆地内覆于地盘之上的沉积岩层,是盆地的核心。 21.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1)根据圈闭形成时期确定油气藏形成最早时间: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结果,只有形成了圈闭,油气才能在圈闭中聚集。因此,油气藏形成时间不会早于圈闭的形成时间,即圈闭形成的时间限定了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 (2)根据生油层主生排油期,确定油气藏形成最早时间:生油岩中油气生成并排出的主要时期,就是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下限;确定主生油期,主要考虑成熟度。 (3)根

29、据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期次和均一温度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流体包裹体是矿物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的缺陷和窝穴中的成矿流体;利用包裹体形成期次判断油气的充注期次;根据包裹的均一温度确定成藏时间。 (4)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分析:该方法的依据就是当油气进入储集层后,由于孔隙流体介质的变化自生伊利石就会终止其生长。 22.影响油气差异聚集的地质因素: 1.当在运移道路上有另外的滞留油气供给来源时,会打乱原来应有油气分布规律。2.气体在石油中溶解作用随物理条件改变而变化,可造成次生气顶气或原生气顶气消- 8 - 失。3.后期地壳运动造成圈闭条件的改变,造成油气重新分配。4.区域水动力条件,水压

30、梯度大小及水运动方向直接影响油气分布规律。 四论述题 1.如何评价烃源岩好坏? 有机质丰度 a.总有机碳含量TOC:在烃源岩有机质生成的油气中,有一部分已经排出烃源岩,实验室测定的是岩石中残留下的有机质中碳的数量。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中,有机碳含量越高,烃源岩级别越高 b.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氯仿沥青“A”:岩石未经稀盐酸处理,直接用氯仿抽提出有机质的含量,即可溶有机质。总烃:氯仿沥青“A”中分离的饱和烃和芳香烃组份含量的总和 c.岩石热解生烃量:将烃源岩样品加热,热解后根据生成产物的类型和数量对烃源岩进行评价,好烃源岩6,中等烃源岩2-6,较差烃源岩0.5-2,非烃源岩0.5 有机质类型a

31、.元素分析法b.显微组分分析法:T=(100A+50B-75C-100D)/100 。ABCD分别为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和惰质组的含量。 T大于80为型干酪根,80-40属1型干酪根,40-02型,小于0为型。c.岩石热解方法:用S1,S2,S3分别除以岩石的有机碳含量得到的指标分别为烃指数,氢指数,氧指数。 有机质成熟度a.镜质体反射率:镜质组反射率与成岩作用关系密切,热变质作用越深,镜质组反射率越大 b.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的数量:烃源岩演化程度增加,生成油气的数量不断增加,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的数量反映了有机质是否成熟。 c.烃源岩抽提物中正烷烃分布特征奇偶优势比:由浅到深:奇偶优势:奇数碳

32、优势-奇偶均势;曲线形态:尖峰状-平滑状;主峰碳位置:靠后-靠前;成熟度:低-高。 d.烃源岩抽提物中甾、萜烷异构化比值:主要适用于中低成熟度的烃源岩和石油。 e.岩石热解参数:成熟度越高,岩石热解的Tmax值越高。但不同类型有机质的界限有所不同。 2.天然气与石油生成特点比较 生气母质的多元性:石油主要是由型1型干酪根生成的,而生成天然气的母质类型更多,有无机物,原始沉积有机质,各种类型的干酪根,液态石油和分散可溶有机质。 生气机理的多样性:石油主要是在有机质的成熟阶段由干酪根的热降解作用生成的,而形成天然气的机理是多种多样的。如生物化学作用,热降解作用,热裂解作用,无机化学反应。 生气环境

33、的广泛性:除母质类型和生成机理外,天然气的形成环境也比石油的形成环境广泛的多。石油主要形成与有机的热催化阶段,形成深度以1000-5000米为主,地层温度在65-180度,天然气可以形成于各种深度和环境。 综上所述,生成天然气的物质不仅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沉积有机质,也可以是无机物;天然气不仅可以由干酪根热降解和热裂解作用以及液态烃的特裂解作用形成,也可由细菌- 9 - 的生物化学作用形成,或由无机物合成和分解作用形成;其形成环境多样,既可以在沉积有机质埋藏极浅,温度较低的环境下由生物细菌还原作用形成,也可在埋藏中、深层条件下由干酪根和储层是由热解和裂解形成,甚至可来自高温热液和高温合成,因此,天

34、然气有比石油更广泛的形成条件,天然气不仅能伴随石油的形成过程而生成,而且能在许多不适于生油的条件和环境中大量形成。 3.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油气成藏基本要素:生、储、盖、运、圈、保。 (1)充足的油气来源: a.烃源岩的规模与质量:一个盆地是否有充足的油气来源,取决于烃源岩规模和质量。烃源岩面积大,层系多,厚度大是保证充足油气来源的基础,烃源岩质量的高低对盆地油气来源丰富程度有重要影响。 烃源岩排烃条件。只有砂岩储集层单层与泥岩烃源岩单层二者略等厚互层地区砂泥岩接触面积最大,烃源岩排烃效果好,最利于石油储集。 b.烃源岩的排烃条件:烃源岩的有效排烃厚度:上、下距储层各14m(共28m);烃源

35、岩层系的岩性组合影响排烃效率。 c.有利的运移条件: 油气二次运移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盆地中的凹中隆、斜坡带、古隆起等构造单元为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盆地油气运移通道,优势疏导体系等也影响油气运移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 a.生储盖组合类型:按空间配置关系划分:正常式,顶生式,侧变式,自生自储自盖式 按时代关系划分:新生古储,古生新储,自生自储 b.不同类型生储盖组合的聚集效率:互层式的生储盖组合对油气聚集是最有利的;侧变式的组合有效性不如互层式;透镜状的自生自储自盖式组合,缺乏砂岩体,总体排烃条件差。 (3)有效的圈闭: a.圈闭形成时间与区域性油气运移时间的关系:只有在最后

36、一次油气区域性运移之前或同时形成的圈闭才是有效的圈闭 b.圈闭与油源区的关系:圈闭距油源区越近,其有效性越高。 c.圈闭位置与油气运移优势方向的关系:位于油气运移优势方向上的圈闭较其他方向上的圈闭更为有效。 d.水动力强度和流体性质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 (4)良好的保存条件: a.良好的区域性盖层 b.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 c.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 - 10 - 4.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1)离供油区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中,在气源充足的前提下,形成纯气藏;距离较远、溢出点较高的圈闭,可能形成纯油藏或者油气藏;溢出点更高、距油源更远的圈闭中可能只含有水。 (2)充满石油的圈闭,仍可以作为有效聚

37、集天然气的圈闭;但是充满天然气的圈闭,不再是聚集石油的有效圈闭 (3)若油气按重力分异比较完善,则离供油区较近、溢出点较低的圈闭中的油气密度小于离供油区较远、溢出点较高圈闭中的油气密度。 (4)形成纯气藏、油气藏、纯油藏的数目,取决于油气供应充分程度及圈闭的大小和数目 5.天然气藏形成机理: 与石油相比,天然气具有更小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更大的活性,天然气成藏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天然气在成藏过程中更易发生扩散作用和渗滤作用,以及天然气更易溶解于地层水等。与油藏相比,气藏形成的机理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因此气藏的类型也比油藏的类型更具有多样性。此外,天然气还可以以凝析气藏、深盆气藏、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页岩气等特殊类型的形式聚集。 天然气成藏过程的特殊性:1.天然气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和水溶气析出成藏,天然气在地层水中具有很强的溶解性,;水溶气析出成藏,从水溶相到游离相是气藏的形成模式之一。2.天然气通过盖层的扩散,扩散作用是物质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自发地发生的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移,以达到浓度平衡的物质传递过程。由气体分子热运动引起,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3.天然气形成与保存的动态过程天然气聚散动平衡原理。 -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