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陆地与海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陆地与海洋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陆地与海洋教案粤教版 第3章 陆地与海洋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一节 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标题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本从读图入手,使学生对全球海陆面积比例和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特点有较全面的认识。 量算活动,让学生感知海陆面积的比例。 填绘各大洲分界线及用几何图形描述大洲轮廓。 这些活动意在形象地加深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海陆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 能在地图上识别大陆、岛屿、半岛、群岛。 3、 在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地图、地球仪,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海陆分布的基本
2、情况。 2、 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等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2、 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 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教学难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量算游戏、拼图游戏等活动来获取海陆分布的相关知识; 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利用多种资源,采用分组合作、小组竞赛、讨
3、论探究、训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多媒体教学环境 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课时 1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赤道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赤道以北为 半球,以南为 半球; 知识准备 2、20W以东到160E为 半球;、20W以西到160E为 半球。 设计意图及 资源准备 1 粤教版 第3章 陆地与海洋 1、读“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 A、南北半球对比,陆地主要集中在 半球,而 半球的海洋面积广阔。 七年级地理教案 通过读图和活动,知道海洋面积大B、东西半球对比,陆地主要集中在 半球,而 半球的海洋面积比较广阔。 于陆地面积 一、 三分陆
4、地 七分海洋 C、任意半球中,陆地面积 海洋面积。 D、但是北极周围却是 ,而南极周围却是 。 2、从地球仪上也能看出,世界海陆分布 。 海洋占 %,陆地占 %。 二、 七大洲、四大洋 1、读图认识大陆、半岛、岛屿、海、海峡、洋等地理事物。 2、区分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大陆 岛屿 半岛 大洲 面积 的陆地, 面环海 面积 的陆地, 面环海 陆地伸入海洋的凸出部分, 面环海 和它周围的 合起来 世界最小的大陆是 世界最大岛屿是 世界最大的半岛是 最大的洲是 。 通过活动,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3、区分洋、海 、海峡 洋 海 海峡 海洋的 部分,离大陆较 例: 海洋的 部分,离大陆较
5、 例: 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例: 3、认识七大洲的位置和特点 学法指导: 1)、记忆七大洲的轮廓,形状; 用最简单多边形把七大洲的形状表现出来。 2)、经违法 在图中标明特殊经线和纬线。 3)、东西半球法 分别就东西半球看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4)、相对位置法 找出各大洲、大洋相邻的大洲、大洋 4、大洲分界线 1)亚洲和欧洲之间的界线是 山、 河、 山、 海峡; 2)亚非两州的分界线是 运河; 3)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运河; 5、看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1)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哪些?2)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有哪些? 3)哪些大洲没有热带?4)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5)东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
6、?6)西半球有哪些大洲? 7)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哪几个? 8)赤道穿过的有哪些大洋? 9) 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10)东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洋?11)环绕南极洲的大洋有哪几个? 12)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13)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2 粤教版 学习小结 第3章 陆地与海洋 1、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排列: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洲。 2、四大洲面积从大到小排列:太大印北,四洋贯通,宝藏无限,人类共有。 七年级地理教案 八、板书设计 一、 地球?水球? 1、 全球海陆比例。 2、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 七大洲 1、 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 七大洲名称及分布
7、 3、 洲际分界线 三、 四大洋 1、 洋、海、海峡 2、 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九、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3 粤教版 第3章 陆地与海洋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二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 标题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及地表形态,内容比较抽象。若能将抽象的事物变成具体事物、实际操作。教材设计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活动,把抽象变形象,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等高线与地形图 课时 1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在图上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 2、 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判读及应用。 3、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中的五种基本形态的特点。 4、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
8、本地形及其特点。 5、 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 1、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培养积极向山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教材的教学过程,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并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绘制等高线,了解等高线的基本原理。 通过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9、 1、多媒体教学环境 2、准备绘制等高线所需材料 六、教学过程 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准确地在平新课导入 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等高线与地形图”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4 粤教版 第3章 陆地与海洋 结合图3.9自学P.35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绝对高度;相对七年级地理教案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自学 高;等高线 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10、 4、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大本营海拔高度是6600米,珠峰海拔8844,问它们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 5、你认为是什么一直吸引着人们勇攀珠峰? 1、什么是等高线? 2、展示山体模型,理解: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3、等高线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与剖面图的对应关系、辅助线的使用规则、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绘制 等高线 1、用模型和实体等形象直观教具,表达难以理解的概念。 2、动手练习,调动学生参与性 。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联系生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诱发情感,培养积
11、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4、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二、海拔和相对高度 三 、等高线 四、估算某个点的高程 在等高线的地形图上,估算两点的高程 。 培养目测和估算的能力 课件展示五种基本形态的地形及等高线 a)山顶:等高线值从中心向四周减小。 五、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 b)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 c)两侧是高山的中间洼地或低地。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 d)向驼峰的中间低地,马鞍状。 e)陡崖:非常陡峻的地形,等高线在此处重叠。 等高线地形图之歌:等高线,海拔出,山峰之处有标注;陡坡缓,缓坡六、总结知识 疏,两山之间是鞍部;下弯脊,上弯谷,悬崖就在相交处。 阅读课本P38页材料和图片,并完成活动
12、。 七、分层设色地形图 七、板书设计 等高线与地形图 海拔 相对高度 地形图 等高线 等深线 九、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反应地势高低起伏 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各种颜色表示的地形; 知道五种基本地形。 培养观察能力 用图片展示山体的不同部位 5 粤教版 第3章 陆地与海洋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三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标题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变化和对地震、火山的认识。教材以阅读材料引出海陆变迁现象和板块运动理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板块运动与地球海陆变化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最后通过资料的手机、漫画演示及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地震灾害
13、,掌握正确的防震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 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板块理论解释山系、海洋的形成,地震火山带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 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 2、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实现从单一认知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
1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海陆变迁是一个漫长的地质过程,因此对海陆变迁的过程和结果难以理解。通过证据和动画的演示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海陆变迁的事实。 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历程是地球科学的一部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在了解地震时可以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来体验地震发生时应如何自救与互救。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多媒体教学环境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由学生讲述成语“沧海桑田”的故事。举例说明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导入新课 一、 海陆变迁的原因 变
15、成沧海的实例。 活动: 1、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化石? 2、为什么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了什么? 4、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海陆变迁的例子 6 通过实例说明海陆变迁的事实 设计意图及 资源准备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课时 1 粤教版 二、 大陆漂移假说 第3章 陆地与海洋 5、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阅读课本材料 1、大陆漂移假说由谁提出? 2、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有哪些证据? 七年级地理教案 通过阅读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三、 板块构造理论 读图思考,完成课本活动 1、有哪六大板块? 2、大洋洲、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什么板块
16、? 3、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有哪两种运动方式? A、第一种是相互碰撞的板块边界,常形成 , 如:喜马拉雅山脉是 板块和 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的; 阿尔卑斯山脉是 板块和 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的; 科迪勒拉山系是 板块、 板块、 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 B、第二种事相互张裂的板块边界,常形成 ; 如红海是 板块和 板块相反运动形成的。 通过活动,能够运用板块理论解释山脉、海洋的形成。 四、 1、读“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完成课本活动。 知道两大火山地震带,正确掌握一些防震知识 两大火山、地震带 2、阅读课本第44页漫画,完成活动,正确掌握防震的相关知识。 八、板书设计 一、 海陆变迁
17、的主要原因 1、 地壳运动。 2、 海平面的升降 二、 认识地震和火山 1、 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 2、 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 3、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 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九、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7 粤教版 第3章 陆地与海洋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四节 人类与海洋 标题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强烈的海洋权益、保护意识。这种意识光靠教材资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让他们在过程中逐渐体会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知道海洋能给人类提供资源和空间,但人
18、类对海洋的开发不当也会对海洋造成破坏,体会到保护海洋的意识,意识到保护海洋,人人有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海洋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 关注环境,特别是海洋环境的意识和参与当地*管理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海洋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 关注环境,增强学生的公 民意识。 教学难点: 海洋开发利用及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老师提供阅读材料,学生分组讨论,加深认识; 2、让学生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通过这一过程加深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 3、要求学生制作
19、一份“保护海洋环境”为主题的宣传海报活动,提高学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鼓励学生思考海洋环境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多媒体教学环境 人类与海洋 课时 1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你喜欢大海吗?你了解大海吗?大海是生命之源,它不仅美丽,而且富饶。今天引入新课 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二、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我们就了解我们人类与海洋的情况。 学生活动: 1、海洋有哪些资源? 2、在我们生活或生产中,有哪些东西取之于海洋? 3、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多种多样,你是如何看待填海造陆的? 教师总结: 海洋面积广大,海底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油气
20、、生物等资源,被人们称之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盐类的故乡”、“娱乐的圣地”、资源的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 8 通过收集、讨论等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及 资源准备 阅读课本P.45,P.46和图3.25“海洋资源的利用” ,分组讨论,在班上交流。 活动,认识到海洋粤教版 三、 保护海洋环境 学生活动: 第3章 陆地与海洋 七年级地理教案 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阅读教材第48-49页,课前收集“保护海洋环境”的相关资料,在班级上进行交流。 教师总结: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对海洋环境的利用是历史的发展必然趋势,但海洋正遭受人类巨大的干预与破坏,所以保护海洋环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七、板书设计 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二、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三、 保护海洋环境 八、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