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的谋篇布局.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2517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绝句的谋篇布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绝句的谋篇布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绝句的谋篇布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绝句的谋篇布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绝句的谋篇布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绝句的谋篇布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绝句的谋篇布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绝句的谋篇布局第十二讲 绝句的谋篇布局 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 一首绝句四句,分五言和七言两种。 五言只有二十个字,七言二十八个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体裁最短小者之一,具有篇幅简短、语言精练、意境完整、内涵丰富、声韵优美、易诵易记的特点。 别看绝句字数少,句子少,但在创作中,要怎样安排自己所选取的素材,使简短的诗文中各部分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美的整体,就需要我们做精心的布局。 那么什么是文章的布局呢? 文章的布局,也就是文章的结构形式。 我国的古代的诗文理论家喜欢把结构布局比作建房和裁衣,刘勰在文心雕龙 附会中说:“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应当“总文理,统首位,

2、定与夺,合涯际。弥论一篇,便杂而不越”。 用现代的话说。大意就是:布局是把选取的一定的素材,根据显示主题,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使诗文中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一篇短短的绝句是不可能同时具备以上的全部要求的,但它总是或多或少的具备其中的几个方面。 那么,如何来安排绝句的结构布局呢? 一般来说,绝句的布局,主要有一下几种方法: 一、起承转合法 我们先来看一首诗: 五绝 童趣 轻风拂细柳,明月罩芙蓉。 两小池边坐,话说织女星。 第一句:“轻风拂细柳”为诗的开头,描写了眼前夏夜荷塘岸边的景象,荷风轻轻地吹拂着岸边的细柳。 第二句:“明月罩芙蓉”,第二句是

3、承接第一句,继续描写眼前之景象,是对第一句景物描叙的一个继续和补充,明月笼罩着池塘中的莲荷。 首联两句都是写景,是描绘出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 第三句由首联的写景转而写人,写两个年轻人坐在池塘岸边,那么他们坐在那里干什么呢? 第四句作出结语,原来他们是在那里叙说织女星的故事。 这首小诗,就是按照“起、承、转、合”结构布局的。 再如,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中,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为诗的开头,描写了眼前边塞军帐中的情景,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 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承接第一句

4、,继续描写眼前之景象,举杯之时,音乐响起,如此欢愉;猛然却又听到催人上战马的军令。 第三句:“醉卧沙场君莫笑”为转,由前面两句的景象转而写将士们的心态,不要笑话他们在战场上还这么快乐,为什么呢?引出下文。 第四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议论总结,是全诗主题思想体现之处:将士们到边塞就是要为国战死的。显示了视死如归、马革裹尸的决心与斗志。 上边这首诗的结构形式就是标准的起、承、转、合的布局方法。 这种布局方法的特点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 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的四句中的具体应用。从章法上看,第一句为起句,第二句为承句,第三句为转句,第四句

5、为合句。“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起承转合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 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接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做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绝句从总体上讲,通常可分为前、后两半。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部分是主题意旨所在。 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首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第二句对第一句补充说明。而第一联总体上是为了第三句服务的,是一个铺垫,如此,才有

6、“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后半部分是全诗的主旨。 下面来简单讨论一下起承转合: 起。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往往能起到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起,通常是描述所歌咏对象的一般状况。或写景,或叙事,或写人,或议论,或感叹;诗题定了什么,首先要对所写的对象有个初步描绘,简单交待你所歌咏对象的时空状态或来源。简单交待,就是起。 起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和设问式几种。 1、直入式,就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七绝多比较平稳,五绝由于字少,多直

7、入主题。 如李清照的乌江就是用的直入式开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起句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虽女子也,然发丈夫之声。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一句直接提出归期的问题。 2、陈述式,是指从事物的时间、地点、环境或原因进行陈述事情而引起下文。 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就是陈述式开头,陈述自己乘舟将要离开的事实。 再如如王昌龄闺怨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起字

8、从“不知愁”叙起,反义之说,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 3、衬托式,是指借对事物或环境的表述来作铺垫衬托,以增强气氛和突出主题。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衬托式多为前半部写景,后半部抒情。景为情做铺垫,情借景来发挥。这也是所谓“起承转合”的要义所在。这种衬托式开头更能增加诗意表达效果,喜为诗人采用。 4、设问式就是采用设问或反问的句式开头。 如杜牧边上闻笳用的就是这种开头: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承。承句多接第一句的意思,或延伸,或发展,或渲染,或补充。 如

9、张俞的蚕妇 :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起句是陈述,承句对起句来说,从时间上来讲是顺承,从意思上来讲,是对起句的发展,“入城市”后怎么样呢?“泪满巾”。起承自然,更重要的是为第三句的转,做好了铺垫,好好的怎么就会“泪满巾”呢?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二句紧承第一句继续写看到的景象。 转。转句是全诗的最着力之处,转得好,就能翻出新意,诗的神韵自出。元杨载说:“绝句大抵起承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可见转在整个绝句中,起到了至关

10、重要的作用。 如张俞蚕妇 :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此诗采用起承转合的布局。起句“昨日入城市”是陈述,点名事件;这是陈述式的开头。第二句“归来泪满巾”是承句,从时间上来讲是顺承,从意思上来讲,是对起句的发展,“入城市”后怎么样呢?“泪满巾”。起承自然,更重要的是为第三句的转,做好了铺垫,好好的怎么就会“泪满巾”呢?第三句开始转,不写作者自己的情况了,开始写看到的事,这个转自然而有力,看到了什么呢?“遍身罗绮者”,其实看到这些人也不足为奇,怎么就会“泪满巾”了呢?为合做好了准备,使第四句“合”来得非常必然,因为他们“不是养蚕人”,真正养蚕的人穿不到罗绮,他们的苦谁了

11、解啊?主题很自然地就表现出来了,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三句的转,可谓是全诗最着力的地方,唯有转得好,才能翻出新意来,如此绝句的神韵才能绽放出来。 如刘长卿听弹琴 :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转”不仅是一般意义的转折,在绝句里,由人的活动到景物状况,由景物状况到人物行动或思想活动,由别人行动到自己行动、见闻,由过去的人事到如今的情景,由现在的情景想象到将来的情景,由眼前情景到产生的幻想,由叙述自己的爱憎到说明爱憎的原因等等,都可以是转,转通常在第三句。 转一般有四种方法: 1、推进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即按前两句的意思,继续发展、深化,

12、顺势而下,做到合的时候,是水到渠成。 如岳飞题青泥市壁 :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贞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本诗是言志诗,起承是开门见山,真抒胸臆,显示其气冲霄汉的豪迈。而第三句点出了一个武将最想说的话:“斩除顽恶”,同时迎两天子驾还国。如果说前两句表达的是一种精神的话,那么第三句则直面现实,不谈精神了,谈实际行动,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抗金斗争中显示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大丈夫行为。 又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起、承二句正写湖上晴雨,第三句即从“西湖”进一层着笔,转到“西子”的比

13、喻上来,奇而不突,以发对美景的感叹,此谓之进一层转法。 这种转法,转句常常使用“最是、更有、偏是”等强调性词语。 2、反意转法:就是相对于前面两句反其意而写,使得全诗平直之中起波澜,转就显得更加有力。 如贾至春思 :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春意何多。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谓之反转法。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然后收合。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 3、由景转情。诗中这样的转法最为常

14、见,即前两句写景,由此景而生情,于是从第三句开始转而写情。 如杜甫的绝句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4、由情转景。即前两句写情,再从第三句转而写景,以景衬托、深化、具体化情感,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显得深刻、升华,意境殊美,余味无穷。 如戴叔伦三闾庙 :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为吊屈原而作。首二句是说屈原一生忠愤,却因受谗被谤,含恨投江。三、四句是由情转景,秋风日暮,枫林萧萧,似乎连枫树林也在为其黯然。 如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如杜甫绝句 : 江碧鸟逾白,山

15、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一般说来,绝句的写作,后两句比前两句更重要,第三句尤为重要,“转”要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转出新路,拓出新意、深意,通常是转的弯子较大,角度越新,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人意料之中,诗就越能动人。转句,要突兀“转”,要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转出新路,拓出新意、深意。通常是转的弯子较大,角度越新,既出人意外又在意料之中,诗就越能动人。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河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东西方上下、远近所见的雄浑苍茫景色,画面广阔,还有未见到的遥远渺茫的大海,第三句“欲穷千里目”开始,转入自己的思想意愿和后续行动,向读者展示更大的视野,将诗思推向

16、更高地境界。第三句的转,既是承上,又是启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绝句的起承转合需要经常借用一些关联词来表达“开合、反正、递增、因果、呼应、反诘、强调”等诗意的发展和变化,以转出新意,“不、莫、独、更、如、若、何、谁、纵、欲、愿、今、忽、至今、昔、遥知、早知、须知、谁知、但使、倘若、谁将、我欲、但期、欲教、纵然”等等。疑问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等语气的运用,最能代表这种含义。 如李贺马诗 两首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王维少年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昌龄出塞 :

17、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七绝折柳 窗前杨柳万千条,带雨风中无力飘。 玉手折枝谁相赠?托于青鸟路途遥。 朱熹观书有感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合。所谓“合”就是整合总结的意思,就是结尾,结束全文。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为画龙点睛之笔,或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它紧密的承接第三句,又或隐或现的照应前两句。结句一好,全诗尽活,顿然生辉,结句应如撞钟,余韵袅袅,绕梁不绝。要回归题意,做到

18、“语绝而意不绝”、“言已尽而意无穷”。 姜夔对结尾总结出四种情况:词意俱尽、意尽词不尽、词尽意不尽、词意俱不尽 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尾句点明主题,如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 :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所谓“意尽词不尽”,指“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虽也在结句中点明主题,但用语比较含蓄,词未尽言 如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结句中,主题已经很明确,虽然是一个问句,但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意已尽,然词尚未结束,一个设问没有回答。 所谓“词尽意不尽”,不

19、是意没有说完,而是在结句中已经仿佛能感知作者想表达的主题。 如王维送别 :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相问,白云无尽时。 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为何莫相问,只是以“白云无尽时”作答,把作者的思想托“白云”而言出,让读者在“白云无尽时”中体会。 所谓“词意俱不尽”,指“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词与意都没有完结,留给读者以相当大的想象空间,但也不是让读者漫无边际去想象,提供了一些问题或者意象,让读者在些基础让发挥自己的想象,其实主题已经隐含在这些问题与意像中了。 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如王维杂咏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

20、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从词上看,读者看不出“寒梅”是不是“著花”了,作者并没有作答,所谓词不尽也。从意上看,“寒梅著花”与否,其实并不重要,作者只是表达一种对家乡事物的关心、怀想与思念,让读者去想象作者的这种感觉,意味深长。 合是突出主题、深化意境、晓喻事理的至关重要环节。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理结。是用隐寓事理或揭示事理的方式来作合。纯粹以理结束不易动人,多半是伴随抒情、议论,寓理于事。 如苏轼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

21、头活水来。 2、以情结。由景及情,或是情的深化。 如武元衡寒食下第 : 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 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 如李白的赠汪伦 : 李白乘舟将欲行,闻郎江上踏歌声。 挑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以景结。结得好,能有神韵。 如柳中庸江行 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 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 4、用设问句结:是用设问或反问的句式来作结尾,用这种形式结尾,意味深长又耐人回味,为古今诗人所喜用。 如孟郊游子吟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杜牧清明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 皆为用设问式结尾的典范之作。 下面举

22、几首绝句来熟悉一下起、承、转、合这种布局方法。 例一:李白客中作 :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此诗用的就是起、承、转、合布局法。起句“兰陵美酒郁金香”,开篇点明地点和事情,即贴题,又突兀;第二句“玉碗盛来琥珀光”,紧承上一句“美酒”说来,连贯,自然。这两句说明了朋友盛情款待,李白欢饮美酒的情景,这才使第三句转到抒情,第四句表明看法:“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第三句用“但”字明转,且为第四句作了引线;而第四句表达了诗人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一扫古人作客时怀乡的凄楚情绪。 例二:李白赠汪伦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

23、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的布局,也用的是起、承、转、合法。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开篇交代人物事件,是起。次句“忽闻岸上踏歌声”承接起句,继续描述事件,第三句“转”由写人写事转到对潭水的描述上,这里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为第四句的结蓄势;第四句结,点出了全诗的主旨,情深意重。 例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的布局,也用的是起、承、转、合法。其第一句点明送友人的地点和气候,以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是起;第二句紧接上一句,说明清晨送客及当时的心情,是承。;承句补充起句的不足之意,点明送别朋友的具体时间和当时的心情

24、;此两句写在润州的事情,而第三句却转到洛阳亲友那里了,且用假设句,以引起第四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巧妙地托转话题,展开自己的想象而联系到洛阳亲友的问候;”末句以之自喻,含蓄蕴籍,余味无穷,成了名句。合句以一个比喻,表明自己对朋友真诚的思念以及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整首诗含蓄而隽永,不愧为七绝中的精品。 例四:韩愈的晚春 :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此诗的布局,也是起承转合的布局。其第一句贴题写来,用拟人修辞手法暗点明“晚春”,是起;第二句紧承上句而来,用“百般红紫斗芳菲”形象化的描述,以补充第一句意之不足;第三句从千百种“草木”,转到“杨花榆荚”上,即从概指转到特指;第四句提出“惟解漫天作雪飞”的评价,是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