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反射区及下肢常用穴位.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3180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足部反射区及下肢常用穴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足部反射区及下肢常用穴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足部反射区及下肢常用穴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足部反射区及下肢常用穴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足部反射区及下肢常用穴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足部反射区及下肢常用穴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足部反射区及下肢常用穴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足部反射区及下肢常用穴位足部反射区及下肢常用穴位1反射区 1、大脑:位于足底,双足 趾第一节螺纹面。右脑反射区在左足趾,左脑反射区在右足趾。 2、额窦:位于双足底的五趾靠尖端约1厘米的区域,左额窦反射区在右足上,右额窦反射区在左足上。 3、小脑及脑干:位于双足 趾外侧缘,即 趾趾腹外下部,左半部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右足上,右半部小脑及脑干反射区在左足上。 4、脑垂体:位于双足 趾趾腹正中央,大脑反射区正中心。 5、三叉神经:位于双足 趾未节外侧缘上中段,远侧与额窦反射区外侧重叠,在小脑及脑干反射区上方。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足上,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足上。 6、颈项:位于双足趾趾根的区域,第一

2、、第二趾骨节缝绕趾根部一圈位置。右侧颈项的反射区在左足,左侧颈项的反射区在右足。 7、眼:位于双足第二、第三趾骨的根部,包括足底、足背。左耳反射区在右足上,右耳反射区在左足上。 8、耳:位于双足第四、第五趾根部,包括足、足背。左耳反射区在右足上,右耳反射区在左足上。 9、斜方肌:位于双足底第一趾骨起到外侧肩反射区之间,成横带状。 甲奖腺:位于双足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弯向远端的带状区域。 甲状旁腺:位于双足足底内缘,第一跖趾关节前方的凹陷处。 肺及支气管:位于双足斜方肌反射区后方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到肩反射区处约一横指宽的带状区域。 胃: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关节后方约一横指宽的区域。 胰腺:

3、位于双足足底,第一跖骨中下段,在十二指肠反射区和胃反射区之间。 十二指肠: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最后一段,胃反射区和胰腺反射区的后方。 胆囊:位于右足底第三、第四跖骨间,肝脏反射区的深部。 肝脏:位于右足底第四、第五跖骨之间。 腹腔神经丛:位于足底中心区,在肾脏反射区与胃反射区周围。 肾上腺:位于双足底第一跖骨与跖骨关节间,足底“人”字纹交叉点,凹陷处。 肾脏;位于双足足底,第二、第三跖骨近端的1/2处,即足底的前中央凹陷处。 输尿管:位于双足底,左膀胱反射区和肾脏反射区之间,呈线弧形状的片区。 膀胱:位于内踝前下方,双足内侧舟骨下方, 展肌侧旁突出处。 小肠:位于双足足底,楔骨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

4、,为升结肠反射区,降结肠反射区,横结肠反射区,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所包围的部分。 横结肠:位于两足底间,横贯足底的带状区域。 升结肠:位于右足足底,小肠反射区外侧的带状区域。 降结肠:位于左足足底,小肠反射区处侧的竖带状区域。 乙状结肠及直肠:位于左足足底跟骨前缘的横带状区域。 肛门: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缘儿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未端,与膀胱反射区相邻。 心脏:位于左足底第四、第五跖骨间,肺及支气管反射区的后方。 脾脏:位于左足底第四、第五跖骨之间,距离心脏反射区下方一横指处。 生殖腺:位于双足足底,跟骨的中央处。 血压点:位于双足颈项反射区的中部。 食管:位于双足底第一跖关节上下方。 舌:位于双足

5、趾第一节底部内缘,靠近 趾趾间关节的下方,邻近血压点的内侧。 失眠点:位于双足足底跟骨中央,在生殖腺反射区的前方。 鼻:位于双足 趾腹内侧延伸到 甲的根部,趾间关节前。左鼻反射区在右足,右鼻反射区在左足。 胸部淋巴结:位于双足足背第一跖骨及第二跖骨间缝处。 足部反射区及下肢常用穴位1反射区 内耳迷路:位于双足足背,第四跖骨和第五跖骨骨缝的前端,止于第四、第五跖趾关节。 胸:位于双足足背,第二、第三、第四跖骨所形成的区域。 横膈:位于双足足背、跖骨、楔骨、骰骨关节处,横跨足背的带状区域。 扁桃体:位于双足足背 趾第二节上,肌腱的左右侧。 上颌:位于双足足背,趾趾间关节横纹后方一条横带状区域。下颌

6、:位于双足足背, 趾趾间关节横纹后方一条横带状区域。 喉及气管:位于双足足背第一、第二跖趾关节处。 肩胛骨:位于双足足背,沿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之间延伸到骰骨的带状区域。 牙:位于双足除 趾外其余各趾的两侧。 头颈淋巴结:位于双足各足趾间的跖骨根部,呈凹字形,足底足背两面均有。 前列腺:位于双足跟骨内侧,踝骨后下方的三角形区域。 尿道及阴道:位于足跟骨内侧,自膀胱反射区斜向上延伸至距骨与足舟骨之间隙。 颈椎:位于双足 趾根部内侧横纹尽头处。 胸椎:位于双足弓内侧缘,跖骨下方从跖趾关节直到跗跖关节止。 腰椎:位于双足弓内侧缘,楔骨至舟骨下方,上接胸椎反射区,下连骶骨反射区。 骶椎:位于双足足弓内侧

7、缘,从距骨下方至跟骨止,前接腰椎反射区,后连内尾骨反射区。 内尾骨:位于双足足底内侧,沿跟骨结节后方内侧的带状区域。 肩:位于足底外侧第五跖趾关节处。左肩反射区在右足,右肩反射区在左足。 膝关节:位于双足外侧,骰骨与跟骨前缘所形成的凹陷处。 足外侧生殖腺:位于双足外踝后下方的直角三角形区域。 髋关节:位于双足外踝下的弧形区域。 上身淋巴结:位于双足外侧踝关节前,距骨和足舟骨之间构成凹陷的部位。 外尾骨:位于双足足底外侧,沿跟骨结节后方外侧的带状区域。 肘关节:位于双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的前、后两侧。 下腹部:位于双足腓骨外侧后方,自踝骨后方向上延伸四横指的带状区域。 直肠及肛门:位于胫骨内侧后方

8、,趾长屈肌腱间,从踝骨后方向上延伸四横指的带状区域。 穴位 足三里穴:位于犊鼻下约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委中穴:位于 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窝中央。 阳陵泉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承上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当伸直小腿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金门穴:位于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下。 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京骨穴:位于足外侧,第五跖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公孙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隐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厉兑穴:位于足第二趾未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

9、二、第三 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确1/3处。 解溪穴: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 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然谷穴:位于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内际处。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足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第二跖骨连接部位中。 三阳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丰隆穴:位于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 照海穴:位于内踝下缘凹陷处。 上巨虚穴:位于足三里穴下2寸。 下巨虚穴:位于上巨虚穴下3寸。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第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关节下方赤白肉际凹陷

10、处。 内庭穴:位于足背处,第二、第三趾间缝纹端。 陷谷穴:位于足背,当第二、第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大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太趾本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至阳穴:位于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中封穴:位于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穴与解溪穴连线之间,胫骨前进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 敦穴:位于足大趾未节外侧,距趾甲角约0.1寸处。 悬钟穴:位于外踝尖上3寸,腓骨后缘1寸处。 昆仑穴:位于足踝尖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 侠溪穴:位于足背外侧,当第四、第五趾缝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在第四、第五跖骨结合部前方

11、,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地五会穴:位于足背外侧,当足四趾本节的后方,第四、第五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水泉穴:位于太溪穴直下方1寸,当跟骨结节之内侧前上部凹陷处。 地机穴: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常见病症的足部按摩疗法 落枕 功效:疏风散寒,开窍镇痛。 取位:颈椎反射区,颈项反射区,肝脏反射区,斜方肌反射区。 中暑 功效:镇静安神,疏通心络。 取位:肾上腺反射区,肾脏反射区,输尿管反射区,膀胱反射区,腹腔神经丛射区,心脏反射区,胸部淋巴结反射区,上身淋巴结反射区,足三里穴,委中穴,阳陵泉穴。

12、 感冒 功效:清热泻火,平肝息风。 取位:肾上腺反射区,额窦反射区,脾脏反射区,鼻反射区,金门穴、申脉穴、京骨穴、公孙穴、隐白穴、厉兑穴。 咳嗽 功效:疏风解表,宣通气血。 取位:甲状旁腺反射区,喉及气管反射区,肺及支气管反射区,上身淋巴结反射区,扁桃体反射区,涌泉穴、解溪穴、然谷穴、太溪穴。 慢性支气管炎 功效:宣肺止咳。镇静止痛。 取位:肺及支气管反射区,良管反射区,甲状旁腺反射区,心脏反射区,脾脏反射区,胸淋巴结反射区、喉及气管反射区、胸反射区、太冲穴、三阴交穴、丰隆穴、足三里穴。 支气管孝端 功效:调气降逆,宽胸利膈 取位:肺及支气管反射区、鼻反射区、头颈淋巴结反射区、胃反射区、脾脏反

13、射区、肝脏反射区、太溪穴、照海穴、然谷穴、丰隆穴、足三里穴、上节虚穴。 冠心病 功效:宁心安神。 取位:肾上腺反射区、肾脏反射区、输尿管反射区、膀胱反射区、甲状腺反射区、甲状旁腺反射区、肺及支气管反射区、心脏反射区、胃反射区、颈椎反射区、胸椎反射区、胸部淋巴结反射区、涌泉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 高血压病 功效:醒脑开窍,祛风清热,安神宁志。 取位:肾上腺反射区、肾脏反射区、输尿管反射区、膀胱反射区、大脑反射区、心脏反射区、涌泉穴、血压点、太溪穴、照海穴、行间穴、太冲穴、足三里穴、丰隆穴、太白穴。 呃逆 功效:宽胸膈,阻呃逆。 取位:横膈膜反射区、胃反射区、横结肠反射区、升结肠反射区、降结肠反

14、射区、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足三里穴、内庭穴、陷谷穴、丰隆穴、解溪穴。 食欲缺乏 功效:健脾强胃。 取位:大脑反射区、脑垂体反射区、甲状腺反射区、胃反射区、十二指肠反射区、横结肠反射区、降结肠反射区、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升结肠反射区、肝脏反射区、胆囊反射区。 慢性胃炎 功效:行气活血,健脾益胃。 取位:肾脏反射区、大脑反射区、脾脏反射区、胃反射区、十二指肠反射区、食管反射区、肝脏反射区、小肠反射区、三阴交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太冲穴。 便秘 功效:畅腑通便 取位:腹腔神经丛反射区、大脑反射区、胃反射区、十二指肠反射区、小肠反射区、升结肠反射区、降结肠反射区、横结肠反射区、乙状结肠

15、及直肠反射区、脾脏反射区、肛门反射区、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三阴交穴、太溪穴、太白穴。 痔 功效:益气滋阴,祛瘀止血。 取位:肛门反射区、小肠反射区、横结肠反射区、降结肠反射区、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升结肠反射区、上身淋巴结反射区、涌泉穴、承山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 头痛 功效:健脑宁神,开窍镇痛。 取位:三叉神经反射区、小脑及脑干反射区、脑垂体反射区、大脑反射区、头颈淋巴结反射区、涌泉穴、太溪穴、太冲穴、太白穴、三阴交穴。 失眠 功效:镇静安眠。 取位:额窦反射区,肝脏反射区、脾脏反射区、腹腔神经丛反射区、失眠点,大脑反射区、小脑及脑干反射区、三叉神经反射区、足三里穴、三

16、阴交穴、涌泉穴。 三叉神经痛 功效:活血通络,清脑镇痛。 取位:眼反射区,鼻反射区、舌反射区、耳反射区、牙反射区、肾脏反射区、三叉神经反射区、大脑反射区、小脑及脑干反射区、陷谷穴、内庭穴、行间穴、三阴交穴。 坐骨神经痛 功效:畅通气血,强壮腰膝。 取位:腰椎反射区,肝脏反射区、脾脏反射区、髋关节反射区、悬钟穴、解溪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承上穴、委中穴。 足跟痛 功效:疏经通络,活血止痛。 取位:承山穴,太溪穴、昆仑穴、涌泉穴、肝脏反射区、脾脏反射区、肾脏反射区、甲状旁腺反射区。 骨质疏松症 功效:补肾益气,强壮筋骨。 取位:甲状旁腺反射区,甲状腺反射区、心脏反射区、脾脏反射区、骶骨反射区、生

17、殖腺反射区、肝脏反射区、足外侧生殖反射区、涌泉穴、太溪穴、太冲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 糖尿病病 功效:益肾补虚,调和气血,清泄三焦,滋阴健脾。 取位:肾上腺反射区,肾脏反射区、膀胱反射区、胰腺反射区、腹腔神经神丛反射区、胃反射区、脑垂体反射区、甲状腺反射区、十二指肠反射区、小肠反射区、升结肠反射区、降结肠反射区、横结肠反射区、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太溪穴、太冲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三阴交穴。 高脂血症 功效:调和气血。 取位:肾上腺反射区,肾脏反射区、心脏反射区、肝脏反射区、脾脏反射区、胰腺反射区、输尿管反射区、膀胱反射区、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上巨虚穴。 肥胖 功效:调节内分泌。

18、 取位:脑垂体反射区,肾脏反射区、肾上腺反射区、胃反射区、膀胱反射区、十二指肠反射区、小肠反射区。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内庭穴、三阴交穴、涌泉穴。 视力不降 功效:通络明目。 取位:肾脏反射区,太脑反射区、小脑及脑干反射区、颈项反射区、眼反射区、肝脏反射区、涌泉穴、太溪穴、太白穴、照海穴、申脉穴。 慢性鼻炎 功效:疏调气血,宣泄邪气,通利鼻窍。 取位:肾脏反射区,输尿管反射区、膀胱反射区、鼻反射区、眼反射区、上颌反射区、头颈淋巴结反射区、额窦反射区,胸部淋巴反射区,涌泉区、太溪穴、太冲穴、大敦穴、行间穴、足三里穴。 牙痛 功效:通腑泻热,清热止痛。 取位:三叉神经反射区,舌反射区、头颈

19、淋巴结反射区、肾脏反射区、胃反射区、牙反射区、上颌反射区、下颌反射区、陷谷穴、太溪穴、然谷穴、隐白穴。 慢性咽炎 功效:泻火清热,益气生津。 取位:脾脏反射区,上身淋巴结反射区、喉及气管反射区、肺及支气管反射区、鼻反射区、内庭穴、照海穴、太溪穴、涌泉穴、大敦穴。 耳鸣 功效:补肾纳气,活血润燥。 取位:肾上腺反射区,肾脏反射区,额窦反射区、鼻反射区、眼反射区、耳反射区、肝脏反射区、内耳迷路反射区、上颌反射区、太溪穴、地五会穴、侠溪穴。 痤疮 功效:祛风,燥湿。 取位:脑垂体反射区,肾脏反射区、肺及支气管反射区、胃反射区、脾脏反射区、升结肠反射区、降结肠反射区、横结肠反射区、乙状结肠及直肠反射区

20、、小肠反射区、生殖腺反射区、腹腔神经丛反射区、足外侧生殖腺反射区、太白穴、内庭穴、陷谷穴、解溪穴、下巨虚穴、上巨虚穴、足三里穴。 痛经 功效: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取位:肾上腺反射区,脑垂体反射区、生殖腺反射区、子宫反射艺术馆、足外侧生殖反射区、下腹部反射区、太冲穴、水泉穴、公孙穴、然谷穴、大敦穴、涌泉穴。 月经不调 功效:益气补阴,交能心肾。 取位:脑垂体反射区,生殖腺反射区,子宫反射区、下腹部反射区、肝脏反射区、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地机穴、隐白穴、太冲穴、涌泉穴。 更年期综合征 功效:醒脑安神,镇痛除烦。 取位:大脑反射区,脑垂体反射区、肾脏反射区、心脏反射区、脾脏反射区、肝脏反射区、腹腔

21、神经丛反射区、足外侧生殖腺反射区、失眠点、涌泉穴、昆仑穴、申脉穴、太冲穴、行间穴、侠溪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 阳痿 功效:补肾纳气。 取位:肾肘反射区,脑垂体反射区、甲状腺反射区、脾脏反射区、肝脏反射区、上身淋巴结反射区、足外侧生殖腺反射区、涌泉穴、三阴交穴、太冲穴、公孙穴、太溪穴。 遗精 功效:温胸肾阳,畅达气血,强肾纳气。 取位:腹腔神经丛反射区,肾脏反射区、脑垂体反射区、生殖反射区、足外侧生殖腺反射区、前列腺反射区、尿道反射区、太溪穴、太冲穴、然谷穴、公孙穴、至阳穴、中封,三阴交穴。 前列腺增生 功效:益肾补阳 取位:肾上腺反射区,肾脏反射区、输尿管反射区、膀胱反射区、前列腺反射区、生殖腺反射区、足外侧生腺反射区、上身淋巴结反射区、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太冲穴、行间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