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清静经》常怀修道心.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3558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悟《清静经》常怀修道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领悟《清静经》常怀修道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领悟《清静经》常怀修道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领悟《清静经》常怀修道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领悟《清静经》常怀修道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领悟《清静经》常怀修道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悟《清静经》常怀修道心.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领悟清静经常怀修道心领悟清静经常怀修道心我们的地球上有一种光明,那就是神光普照虚空法界的澄澈;我们的地球上有一种美丽,那就是慈悲与智慧的法眼观照一切有情众生;我们的地球上有一种快乐,那就是道法甘露滋润三界众生的心田。生而为人,来到这世间,带着第一声啼哭,带着一份稚嫩,伴随着日月星辰,伴随着花开花落、草木枯荣。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富或贵,众生相千差万别。无论心境怎样喧嚣,怎样复杂,任何人都想在生活的缝隙里找到一份安静。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沉思,我们怎样生活才能真正快乐自在呢我想应该从学习太上道祖的清静经开始。下面我就个人学习清静经的感悟分作几点来讲一、清静经告诉了我

2、们什么清静经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共390余字,但据中华道藏第六册,唐代杜光庭道长注解清静经的经文是580余字,是在经文后面加上了一段,说此经是天人所习诵,不传于下士的。只因葛仙翁得道前,曾诵此经万遍,乃感应所致,才得东华帝君传授。东华帝君又是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以心授、秘授经文,而流通行化教导人天的。但葛仙翁书而录之,传于下世,只为拔度后学之徒才流传世间的,这说明清静经就是一部得道真经,悟道之人若能真心诵持不退,日久必能感而遂通,以明了无上之大道。因此,经文首句就说大道无形、无情及无名,而确定了“空”与“无”的真义。经文不谈有为的修持法门,

3、而强调要从修心下手,人能常清静,才能“天地悉皆归”,参悟大道。老君认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要去除这些牵扰,获得清静,必须“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以致达到“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唯见于空”的境界。这是说人能去除欲念(就是种种的分别、计较、妄想),心就能清静下来,定其念头,我们的神自会清明,而至道自归我身,这样就能达到“心、形、物”三者俱忘的境界,但是执著于空又不是究竟,更要进一步超越“观空亦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才能“湛然常寂”。然后“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里是说人静到一定程度时,连这个定静的念头也没有了,心空无我,无

4、所牵挂,就是一念不生之时,欲念不生才算是真正的“静”。)最后直到进入常清静的境界,如此才会渐入真道,名为得道。其实,整部经文都是在劝化世人清心寡欲,谁做到了才会一念不生,诸尘不染,终归清静与道合真了。二、学习清静经的重要性身为一名道教徒,我们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无非是为了学道、修道、行道而选择人道或出家的。那么,学道的基础就是从平息妄念、静守身心开始。因为天下之道,莫过于人心。学道之人若能专其心,而心自定、灵性自生,则能达天之道,与道之境界合一,即是我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境界。其实,学道真的很不容易。要真能发心清静,改过从善,修掉自身的污垢,作自己的主人,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生命的全部。所以,静心学道

5、,明达经理,心悟体行,自能感应清静的境界。也只有常清常静的修道,才能摆脱人生的烦恼和痛苦。历代以来,修行得道的高道祖师、名人学士们,他们都做到了身心清静。他们整日也都是“静心思道、清以修身”地过活。如南华真人提倡的“淡而无为”的思想;诸葛孔明先生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理念。这就是古圣先贤“清静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圣人心不住,同凡凡不知”的静密修行,他们无住无欲,所以才能自然成道。然而,凡是能做到清静身心的人,也必是严以律己的。以上说明了一个人若心能静,省身就能细密,见理也会明了,做什么事也都是很沉稳。人的精神就能安静,那么我们的心态也都是坦然的,对事情就能全盘看清,做事也会用尽全力

6、,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保养得很健康。但真正的静,如果不是由自己亲身体验得来,终究是浮光掠影之谈。同时,一个能守清静的人,也必将是个自强之人。这些人都是在自修处求强,不是追求在他人面前有优越感,而是不断地超越自我。这样就不会对他人形成威胁或伤害,也就不会存在征服与反抗的持久矛盾。因为我们要超越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在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内心会产生许多的抗争。这些抗争就是新我与旧我的反抗。这些抗争有时会让自己更加坚强,更坚决地征服自我。在新我与旧我的交替过程中,恶行得以消除,善举得以发扬,而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就会因为不断地自修而完善强大起来。这样的强大就是孔子告知仲由的“强大

7、”。也是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真义,更是有德识之人要尽力珍惜、保持和追求的。古语说的好“日持三省图精进,总见昨为今日非。”于是去年下半年,我就给自己备了一本“反省录”。凡是一段时间就记上一笔,如果哪天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或生了烦恼,我都会记上一段“自己的对白”。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原谅别人的不是,再放下心中的无明烦恼。去宽恕、感恩伤害过我的人,因为是他们锻炼、成就了我的心志。所以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要痛恨别人,痛恨别人就是痛苦自己。我们应该守一份平常、安静的心态,这才是学道之人应该如实做的。因此,我们常常清静,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这与佛教宣扬的“戒、定、慧”三学同理。所以,学习清静

8、经是个人修持、参悟大道的首要经典。三、学习清静经对做人处事及社会风气的重要性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清静呢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先去除我们心中的妄想和私欲,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更不要为生活中的得失去欢喜和忧伤。久而久之,我们的身心就能渐安渐静了。人生就是当下活着的滋味,不要去千般思量,万般谋利,人生只不过一场梦而已。我们心中要有一份对生死的超越和洒脱,那么我们的心中就会一片空明,所谓的烦恼和痛苦也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上痕罢了!因为一切人事都将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如此这般,生活中,我们对人就会多一份真诚、多一份宽容,做事也就会尽心守本份了,大家也会过得安心自在了。如果有谁愿意经常清静

9、身心的话,这里提供一个方法可试一试,就是每晚睡觉前,静心一刻钟或半小时,时间不限制,全身放松的观察自己的呼吸升降,坐着躺着皆可,再慢慢自然地调匀呼吸,慢慢地你的呼吸就能深、长、细、微,你的心也就能随之安静。自然五脏得以平衡,则正气就能增添。如能每天坚持的话,身体也会随之健康起来。这也是养生的一个方法。这样,平常那些所谓的高档营养补品也就无用武之地了。因为是药三分毒嘛。俗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我看食补不如“精气神”自补好。平日里,我们吃一些清淡食物和五谷杂粮还是有益身心健康的,这一点是不用置疑的,因为古今养生家都这么提倡的。这样一来,我们的精神舒畅了,与人交往会融洽随和得多,处事的心态也会随之

10、改变。那么,所谓的“争执心、好胜心、是非心、荣辱心”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人心清静,一切人事都能处理得圆融无碍,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将随之和谐安宁了。其实,归根结底一句话,一切都是从我们的心开始的。因为万事由心造。所以,还是一切都从我们自身开始做起吧!谁如果身心清静了,你必将影响身边的人,渐渐大家也都会息事宁人地生活,彼此友好地交往。如此,大家生活中又将少了多少的烦恼啊!最后祝愿每个人都能“真心清静道为宗”,发心向善,以经戒为师,以万物为师,以贤人君子为师,以每个人的长处为师,以证得“清静无上之大道”为我们终生的追求。这样才能对得起太上道祖和众位神灵的慈悲用心。我们抱着祥和的心态去祥和每一个人。

11、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简介: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一卷。作者不详。道教称老君西游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后经仙人转传,为葛玄所得,笔录而传之于世。即葛 玄曰:“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 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因而清静经被认为是三国时葛 玄依托之作。确否,待考。 清静经仅四百零一字。篇幅虽短,内容却很丰富,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 它首先阐释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功能;而 道有清、浊、动、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因此,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接着说明,人神要常清静,必须

12、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贪 求、妄想与烦恼,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 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最后指出,“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 入真道,名为得道”。所以清静经,是教人遣欲入静的修炼要领,是道门日常讽诵 修持的重要功课之一。道教徒认为:“常清静设教,导俗辅正,扶宗务化,民以归根, 使含真而抱一,体洽玄元,炼神合道,羽化飞仙,不为乖谬乃至千真万圣咸不出于 此矣。”清静经有杜光庭、王道渊、侯善渊、王元晖、白玉蟾、无名氏、李道纯 以及默然子等多种注本,均收入正统道藏。原文: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13、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

14、道。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