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3692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 幼学琼林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有关的神话人物。 3.引导孩子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4.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各种和天文有关得神话人物。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断句、朗读,初步做到正确、通顺。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诗文中神话故事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为更好的理解诗文内容做好铺垫。 课中学习 1

2、.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 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第二课幼学琼林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古代名人故事 核心问题 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

3、文。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 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二、学文明理 1、课件展示师生选文,师领读一遍范文,并认识其中难读难认的字。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及难读难认的字。 2、师讲述幼学琼林的大体文采及写作手法。 幼学琼林从明朝开始,成为我国古代儿童必读的教材,这本书包括了师生、花木、鸟兽等三十三个方面的内容,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他不为字数所限,不拘于长短,只求对偶成句,便于诵读。 3、学生自由诵读一遍。 4、学生个别诵读。 5、读得好的同学领读一遍。 6、学生试着背诵。 7、学生试着谈一下课文意思。 你知道这些人吗? 1 A:杨震:汉朝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被当时人称为关西孔子或关西夫子。

4、 B:贺循:晋代人,因学识渊博,被当事人尊称为最有学问的大儒。 8、分组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意思。 9、指名汇报各组讨论结果。 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谈古论今,动之以情。 五、总结、 师生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节选内容。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古代名人故事 核心问题 重点:学文明理。难点:背诵选文。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把节选内容用课件展示出来。 师领读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一边遍。 二、温馨点击 师领读一遍,讲述一遍。 学生自由读一遍。 分小组讨论,懂得了多少内容? 学生分组汇报。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5、 三、活动广角 同学们,你们知道应该怎样尊敬自己的老师吗?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许多师生间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能够遇到以为自己喜欢的老师 ,是人生中多么幸运的事啊。他已经握着你的手,让你在自己人生的书本上,端端正正的写下了第一行字。 你能把师生这一段背诵下来吗? 四、明理引行 请你再去搜集一些名人学习的故事,在班里举行一个故事会。 我给大家讲讲司马迁的故事 唐朝的刘晏七岁就金榜题名,他真的很棒啊。 学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五、成长记录 背过了这段,画一颗背诵星。 做了一件爱心小事,画一颗爱心星。 明白了一句话的意思,画一颗知识星。 第三课幼学琼林 一、背景: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

6、求源, 明代程登吉(允升)所著。清代邹圣脉为之增补,易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 曾风行于世。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都曾一再增补。此外,还有人仿效其体式,另行撰述,如清人谭贵球的故事逢原就是如此。幼学琼林在整个清代乃至民国时期风行全国各地,版本甚多,名称也不尽一致,如故事寻源、幼学求源、幼学故事珠玑、幼学须知句解等。此书的作者,一般都认为是明西昌人程登吉 ,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濬。 2 二、了解全册: 凡四卷, 三十三项内容,依次是: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一);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

7、卷二);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三);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卷四)。它相当于一部百科知识词典,用生动形象的对偶句,宣讲各种典故、知识和成语等。抑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成语词典,里面的奇词妙语,比比皆是,不愧为“琼林”。 这本蒙书, 对宣传知识,普及成语,起过积极的作用。古人这样编写“成语词典”专供学童记诵,自有高明之处,其中奥妙,值得今人深味。 三、本课注释: 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 执:至交,好友。 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 孚:相应,符合。 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 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梳成一个向

8、上的小辫,这里指童年时代。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 第4课 古诗两首 登 高 1、 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 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 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

9、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书愤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3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10、。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 第5课 古诗

11、两首 戏答元珍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欧阳修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

12、资料。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 、听一听录音。 、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学生齐读。 三、比一比 、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四、品一品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五、赛一赛 4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六、议一议 、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

13、的人? 、像欧阳修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七、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八、理一理 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叙事抒情 行路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背诵李白的名句。 2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感悟诗人在困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在本诗的创作背景中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2掌握本诗浪漫诗风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本诗引用的历史典故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导语: 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他蔑视权贵,追求狂放的

14、自由,受到权贵的压抑时,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在文人普遍相轻的传统陋习中,他却非常重视朋友间的情谊,写下了很多关于友情的动人诗篇,他和杜甫的友谊更是称为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同学们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人在一生中的很多亲密友谊都是在这个时期萌发嫩芽的,相信同学们对于友谊都有很多的情感体验,恐怕也会有一些经验教训,咱们不妨谈谈。 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根据友谊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

15、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平时成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李白的四处漫游和贺知章、玉真公主等的推荐使他名动京师,唐玄宗终于知道了李白。天宝元年,玄宗召他入京,任供奉翰林。李白的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他在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他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当时玄宗是“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鸾殿,出于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白侍奉皇帝的时期,正是唐玄宗统治的后期,盛世中的危机已经潜伏,并日渐凸显。李白生性傲岸不羁,不愿阿谀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败集团,无

16、法处理好朝廷复杂的人际关系,思想经常处在得志和失望的矛盾当中。不久遭到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年被玄宗“赐金放还”。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到馋毁,被迫离开长安时写的一组诗,本诗是组诗中的5 第一首。“行路难”是旧题乐府杂曲歌辞中的一种。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闷不平之感。 (三)整体感知 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运用联想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诗歌。 课件展示白话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

17、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何去何从?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分章节赏析: 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共分三个层次。下面分组赏析各个层次 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 明确:忧郁悲愤 运用“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性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 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反应了诗人什么样的矛盾心情? 明确:回应了“行路难”的题

18、目。用比喻和典故写仕途的艰难及前途的信心。尽管上节说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为,他还要“渡黄河”、“登太行”。无奈现实环境中“冰塞川”和“雪满山”。想有所作为却不能体现出诗人的矛盾心情。 第三节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反复? 明确:乐观自信。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

19、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拨,回答下列问题。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明确: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明确: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

20、情。 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6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本是怎样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明确:巧用历史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感情基调激越高亢、乐观向上。 拓展学习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从唐朝开始有了古、近体诗的区别。简单地说,唐朝以前的诗歌是古体诗,唐朝以后的格律诗是近体诗。近体诗从

21、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分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赏析李白的月下小酌,不少于1000字。 第三环节:相关文章导读 “酒”常常是诗人抒发个人襟怀的载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留下了大量的有关饮酒的名篇佳作。李白嗜酒见天真,但面对要价昂贵的美酒,他有时发狂到想痛饮三百杯,有时却郁积到“停杯投箸不能食”,可见同样的美酒,却承载着诗人不同的感情。在本册书中,曹操举杯相邀召集天下贤士为他所用;范仲淹却借酒替戍边的将士表达思乡之情;王翰的夜光杯中传达着

22、边关将士的豪迈情怀;李商隐的欢宴痛饮流露出个人身世的寥落之悲。婉约词家品酒抒发委婉曲致的小巧之情,豪放词家醉眼大唱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让我们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去体味“酒”中溢出的感伤和豪迈之情。 第6课 词两首 虞美人 1整体感知 虞美人 阅读这首词主要鉴赏它跌宕起伏的笔法。词的一开始便自问然后自叹,再写景再回忆再想象,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愁”字上。这首词的另一个鉴赏重点是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2.文题解读 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愁恨和悲痛心情。 3、 走近作者 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能诗文、音乐、书画,

23、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作品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 4、 背景纵览 虞美人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死年41岁。此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 5、 课文详解 虞 美 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24、东流。 选自南唐二主词校订。李煜,字重光,南唐后主,后来被宋朝俘虏,过了三年囚徒生活,不久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这首词是他被囚禁时所作,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作为阶下囚的哀愁。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 7 完结。 春风。 指南唐都城金陵。 雕栏玉砌,雕饰华美的栏杆和玉一般的石阶,借指南唐故都的宫殿。应犹在,一作“依然在”。 红颜改了,即颜容变得憔悴了。以上两句意谓宫殿犹在,但人事已非。 问你,实是作者自问。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对人生已经绝望,人多以为美好的“春花秋月”,他见了反而心烦,并劈头

25、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其感情之极端痛苦可见。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又东风”点明时间又过去一年,不断消逝的时光,引起他无限感慨,有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写他遥望南国而感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

26、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最后,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忧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诘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WY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6、写作特色 虞美人:起伏跌宕的笔法 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是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

27、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这样的愁情是何等真实而深沉啊! 7、主旨探究 虞美人这是一首抒情词,词中既有作者为失去曾经拥有的帝王之尊,荣华富贵的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有对故国河山的深切怀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情调感伤低沉,但直抒胸臆,情感真挚。 8、后世许多词话著作论李煜词,以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为最佳,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8、”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地流向东海。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定风波 一、 导入新课 梦里追寻且仗剑,词里况味各千秋。别离喧嚣,我们且在文字里 寻一方净土。在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下,我们在柳永缠绵悱恻,为伊消得人憔悴中,伤感徘徊;在大江东去,故垒西边,我们一睹东坡先生旷达的视野,豪迈的情怀,今天,我们依然随着东坡先生,步入山林小径之中,体味另一番的别样滋味。 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

29、 谈到宋词,我们必然会想起苏轼东坡先生,没人敢否认苏轼 8 的文学天才,他的文学成就几乎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然后,简单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后的第三年。 三、 研读作品 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留意以下三点: 一,读准字音,二、理解大意,三、体会感情。 2点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自由的发表看法。 明确:应用舒缓自然的语气来读它。 3听朗读,加深印象。 4齐读课文。 析课文 1读完课文,以后,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明确:通过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词人旷达自然、从容淡定的人生境界。 2诗与画的关系始终都是那么的密

30、切,我们常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在这首词中,你看到了怎么样的一幅画面?在这样的画面里,你看到了怎样的苏轼? 服饰:“竹杖芒鞋轻胜马”苏轼此行穿的是草鞋,拄的是拐杖,并没有骑马,也没有带仆人。这比官服来得轻便许多,其实,也隐含了“无官一身轻”之意。 动作:“莫听传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缓缓步行,而且还吟咏长啸,好一副安闲潇洒。“何妨”二字又可以看出苏轼的俏皮,乐观。 心境:“莫听穿林打叶声”雨点穿林本是客观存在之事,但是,苏轼却能用平静的口气劝导说“莫听”,将自己置身于环境之外的超然。 “谁怕?”自己已经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还会害怕失去什么呢?“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一生中

31、遭遇的风风雨雨。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蓑”指的是蓑衣,仅以一件蓑衣抵抗风雨,强调不借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旅程。“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之意。 “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之后,假如说开始有风雨之念,那么写到此时,在苏轼心中,已经无所谓风雨之别了,作者面对自然界中的变化,竟然达到了一种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境界。 “料峭春寒吹酒醒”引出对酒的理解。以及含蓄的愁,借酒消愁。 3刚才大家都提到了词中,从头至尾都弥漫着烟雨的味道,那么大家是如何理解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呢? 明确: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自己却像平时一样披

32、着蓑衣在雨中行走,坦然而无畏,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正可谓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 “萧瑟处”指的是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表面说天气的变化,实际上指的是人生的沉浮变化、喜怒哀乐。可谓是一语双关。 4.苏轼的这样人生经历和态度,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教师小结:苏轼,曾经在晚年,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被贬谪三处,每到一处,都给该处今天留下了难得的文化资源。而且,每贬一次,他不仅没有消沉,反而使他的诗词意境,人生境界有了跟高的提升。我们在一起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下作者的心境。 四、

33、 拓展延伸 儋州正是在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也是苏轼最后被贬之地,可以说,东坡跟海南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学生展示课外收集的苏轼在海南的资料,通过各种形式展现苏轼对海南文化的影响。 9 (从学生收集的情况来看,他们对苏轼在海南产生的文化影响有着浓厚的爱好。他们从文学,政治,教育,饮食等方面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海南的苏轼文化,有的还以课件的形式来展示。) 最后,播放苏轼在海南的相关视频,作为这个环节的小结。 五、课堂小结 苏轼仅仅通过途中遇雨的小事,表现了词人在被贬时的旷达平和的人生态度,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坦荡,气度从容,他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在纷扰中寻得了一片宁静。面对人生的沉浮,自有“任尔狂澜卷地来,浮沉由我不由天”的气概。 六、作业 读苏轼,我们读得更多的是豪迈,是感动,课下,把您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以“我所知道的苏轼”为题,写一篇研究性报告。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