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青藏高原一株柳.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4245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 青藏高原一株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5 青藏高原一株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5 青藏高原一株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5 青藏高原一株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5 青藏高原一株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 青藏高原一株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 青藏高原一株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5 青藏高原一株柳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15 青藏高原一株柳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规范书写本课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艰苦卓绝”、“起死回生”、“不可思议”“望而生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三、教学评

2、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了解学生掌握生字、新词情况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的重点词句。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边读边想象的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及学生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踊跃交流探讨、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3.结合课后题4,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课题是“青藏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4.通过拓展阅读,扩

3、大学生的知识面,领悟作者的人生慨叹。 1 5.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 1.青藏高原一株柳教学多媒体课件。 2.教师多读一些与柳树有关的文章,以便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 1.完成预习单,按照已掌握的预习方法提前预习好课文。 2.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导入课文。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2.在古典诗歌中的柳树形象可谓“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出示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4、。学生读题目。 3板书课题,学生质疑并讨论 本文能不能用“一株柳”做题目? 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2 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词语丰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粗 实 坚 硬 苍 郁 深 沉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艰苦卓绝 出示字词: 读词语 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思考:青海高原有一株什么

5、样的柳树呢? 预设:神奇、给人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顽强的、唯一 板书:神奇 顽强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精读感悟,走近青海高原一株柳 1如此高寒而又缺水的恶劣环境下,却长着这么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这株柳树长得怎么样呢?咱们拿起笔,去课文里画一画它的样子,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3 2学生交流后,出示幻灯: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锻铸。 3理解关键词语。 两合抱粗:同桌演示

6、,没有同桌的请找家长。 百十余平方米:请家长估量一下教室的面积。 生铁铁锭:幻灯出示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粗实而坚硬。 苍郁、深沉:联系生活实际来谈感受。 锻铸:从偏旁理解字义,再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形容。学生答后,教师总结:难怪作者要说,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大的强大感召。 4请学生练习朗读,读好柳树的外形。 师:你能把这株柳树的外形读好吗?读出它的感召力来。学生个别读,齐读。 5面对这样一株柳树,你有什么感叹?学生自由说后,师引导:作者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发出了这样一声感叹: 你能说说,作者此时此刻,到底在想什么吗? 句式训练:哦, 。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哦”的读音。

7、 6你读懂了作者的心,就更能读好作者所表达的这句话了。 幻灯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你知道,这句话里的“畏”是什么意思吗?学生齐读。 4 7同时出示第一、第二小节两句。 师:把它和第一小节放到一起,就构成了课文的开篇。你能明白作者这样写的妙处吗?学生交流后,请同学们齐读。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引读课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简洁而开阔 读一读,读出它们的画面来

8、。谁能读出青海高原的这些特点? 3就在这干旱而又寒冷的青海高原上,却有着一株柳,一株作者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柳,一株让作者发出这样感叹的柳: 一起读。你们突出了什么关键词? 4过渡:它的“神奇”体现在哪儿?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株柳树,用明亮的眼睛看,用敏锐的心来感受。轻轻打开课本。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精读,感悟柳树形象的“神奇”。 1快速找到直接描写这株柳形象的段落。 5 2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来。 3这段有四句,你挑一句感受最深的来读,并且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准备一下。 A、“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两合抱粗”有多粗啊

9、?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 这么粗壮的柳树在江南可以看到吗?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多教室这么大的树阴,你说这课柳高大吗?真是太高大粗壮了。这是一“奇”。 B、“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这句是写它的引答 树干和树枝,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从哪里感受到它坚硬?你们看到过铁锭吗?这个铁锭现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很硬,颜色很暗淡,我这有幅图片,大门上的把手,它跟铁锭是“同胞兄弟”,看看它的颜色怎样?,感觉它的质地怎样?。说树干和树枝像它一样的色泽,像它一样粗实而坚硬,奇怪吗? 提到“柳”,它素来以“柔”著称,不是都说“柔柳”吗?可青海高原上的这

10、株柳却这么坚硬,这是第二“奇”。 C、“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特锻铸。” 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绿得这么这么是暗绿色的,我们平原上的柳树是这个颜色吗?这又是一“奇”。 谁来读读它的这一“奇”? D、“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这句给你什么感觉? (2)“巍巍然”和“撑立”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6 4我们分别读了这段的四小句,感受到了这株柳形象上的“神奇”,请你连起来读这段,整体感受一下。谁来通过朗读带我们走近这株“神奇”的柳呢?你们能读好吗?我和你们一起读一遍。 引发想象,感受柳树生长过程的“神奇”。 1过渡:

11、那么,这株柳的“神奇”是不是就指它外形方面这三点呢?去默读六七两个自然段,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2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写什么?它的生长过程体现了“神奇”吗?拿出笔来,把其中反映它“神奇”的语句画下来并读好它。 3交流。 A、“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读了这句,这株柳的“神奇”之处在哪? (2)怎么能说不神奇呢? (3)来,我就请你,还读这段话,不过要把体现这株柳“神奇”的关键词读好,来,试试! B、“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

12、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7 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 但是这株柳树呢? 不光柳树,别的生物也活不到一年,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而且长得高大粗壮,神奇吗?把他找到的这段一起读一读。 C、“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

13、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你们对这一段也特别有感受吧?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这段,哪个词语或句子让你特别有感触? 交流。 由此可见,这株柳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师激情描述: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它又怎样面对的? 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

14、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8 被劈断了枝干而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4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也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抗击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同是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作者的家乡灞河也以柳树而闻名,闭上眼听同学读灞河的柳树,待会儿说说它给你什么印象。问:灞河的柳树是怎样的呢?具体表现的语句。 同是柳树,生活的环境却如此不同。可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抱怨了吗?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

15、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可是,它放弃了吗?捧起书,一起读最后一段,读出你的感受来,读出对这一株柳的敬畏和赞美,读出它的生命伟力。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读着这样的柳树,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读着这株柳树,我还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了吗? 3.我有三句话要送给大家 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9 不管遇

16、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我愿,它能成为你生命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4.总结。 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去了青海高原,看到了那里唯一的一株柳树。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此时,我相信,这株神奇的柳树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永远记住它“青海高原一株柳” 5.小练笔: 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 ;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 ;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 ”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外 形 神奇 顽强 生

17、长过程 10 附青海高原一株柳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认真写字。 自学生字并描红仿写。先在课后本上描红,再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做到正确、规范。书写后自我检查并订正。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三、填合适的词。 ( )的柳树 ( )的蓝天 ( )的树叶 ( )的云团 ( )的原野 ( )的青山 ( )的河川 ( )的风景 ( )的精神 三、阅读课文,填空。 1、这株柳树大约有 ,浓密的树叶 。树杆和树枝 , 。叶子 , ,自然使人 。它 , 。 2、这株柳树没有 ,也没有 ,而是 , 以 ,终于 。命运给予它的是 ,它却 。 四、思考: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课题是“青藏高原

18、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11 “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2.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

19、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不足之处: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教学建议:教学时,老师一定要统酬安排时间,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