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别人的妈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4331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别人的妈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7别人的妈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7别人的妈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7别人的妈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7别人的妈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别人的妈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别人的妈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7别人的妈妈*17、别人的妈妈 闸北区中山北路小学 刘晓英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融、泞、迈、虔、佑”5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注意“融、泞、虔”等字的读音。积累6个词语: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小组合作,读读演演这首诗。 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二、重点和难点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韵律以及诗歌表达的感情。 2、通过读文,感受到本课前面一长段对于老奶奶的描写,以及当时的情况描写是为了衬托出了那

2、位青年的爱心。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了解大意 1、师:当你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 *交流。 2、出示课题:别人的妈妈 *师: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 3、打开书,轻声读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 说明: 这首外国叙事诗的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在揭示课题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地从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进行概括,从而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并在小组内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

3、分节读课文。 *出示词语: 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老迈、迟疑、小心翼翼 2)读音: 融 泞 1 虔 3)字形: *融:媒体书空,注意左下部分的写法。 *翼:羽+田+共 *虔:积累“虎字头”的字 4)理解词语: *看图结合课文诗句理解:融雪、泥泞 *查字典理解:虔诚、保佑 *联系上下文理解:老迈、迟疑 说明: 这是一篇带星号的课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字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识字效率。教师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然后进一步读通顺。教师从关注读通课文入手,重视关键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有效地理解词语,而不是

4、对解释进行死记硬背。 三)赏读课文,品味真情 1、再读课文,说说当时别人的妈妈的处境怎样? 1)出示16节 2)指导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填空: 一位的老妇人,独自走在的街上,当时,使她感到非常,她心想:。 *交流填空。 说明: 学生对于课文的大概内容已经能通过自读进行概括,但是在本课中学生对于前面一长段的老奶奶的描写,以及当时的情况描写容易忽视。因此,教师设计了一个填空使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描写能更衬托出那位青年的爱心,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写作方法的指导。看似无痕实则有意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关注人物的外貌和行动入手,去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 2、过渡出示713节 *过渡:就在老妇人迟疑无助的

5、时候,人海里冒出个青年。小组自读,抓住关键语句提出疑问或谈谈你的感受。 1)青年为什么要这样做?体现了什么? 默读这部分,拿出一支笔,把小伙子的表现划出来。 媒体出示插图:仔细看看图,来演一演,注意青年的动作和表情。 *媒体上“牵”、“扶”变红色,老师演老妇人。 *生评 再来读读7、8、9小节。 *师:青年在做这一连串的动作时,他会想些什么? *学生交流。 指导朗读: *我们已经学过多首叙事诗了,诗歌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老师以第8小节为例,遇到斜线要停顿。 2 媒体出示: 他/牵着她的手/细声说道: “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学生试读、齐读。 *师:自己试着读读7、9两个小节,并试着

6、划一划。 学生交流,师在媒体上出示斜线。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把课文的7、8、9小节来读一下! 说明: 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来和学生演一演,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活泼的形式中进行感悟,而且很好地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指导朗读环节通过“划出停顿、读出韵律”使学生掌握技巧,并举一反三,可以极大地提高朗读的教学质量。 2)最后两节是什么意思? 媒体上最后两节变红,同桌朗读、讨论。 男女生对读、齐读。 3)小结:小伙子扶“别人的妈妈”过马路,他对老人的关爱也得到了老人的回报。 4)齐读713节。 5)说说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说明: 一句话的表达,既使课堂上学生有动手写一写的空

7、间,又能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表达真实的感受,要求不高但行之有效。 四)延伸说话,感悟真情 1)交流生活中见到的爱护老年人的事情。 2)学生准备,交流。 说明: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孩子关心身边的老人,善于观察到身边有爱心的事例。在学生表述时,教师应该注意倾听,及时予以评价,或及时予以纠正,以规范学生的语言。 板书设计: *17、别人的妈妈 青年 孤立无援 体贴老人 懂得回报 关爱老人 关于说课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外国叙事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主动搀扶着一位被别人所忽视的、穿着破衣衫的素不相识的老妇人过马路的事。诗歌的形式不常见,每两行成一节,节内句子基本押韵,共十三小节。 学情简析 学生基

8、本能用科学的方法自主识字,并通过互相合作来理解词语,而且能通3 过自学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有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还能读好比较长的句子。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自读后已经能将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用科学的方法识记“融、泞、迈、虔、佑”5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注意“融、泞、虔”等字的读音。生字不多的情况下集中识字有利于组织教学,突出重点生字的读音指导,应该贯穿于整堂课中。 积累6个词语: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本课词语浅显,可联系课文内容理解。 目标二:小组合作,读读演演这首诗。重点小节的表演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悟

9、,体会到青年的优秀品质。 教学设计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平时看到、听到或做过的事情联系到要学的课文内容,顺理成章。诗歌内容的浅显有助于学生对主要内容的自读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自学字词,突出重点 三年级下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不再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自学,而这时教师的角色就是一个协助者、指导者。教师只要结合班级实际,对一些生字进行音、形、义方面的针对性点拨。如“融、虔”重在字形,“融、虔、泞”的正音,积累一些“虎字头”的字,指导学生写一写“翼”,虽然不是生字,但学生以后经常会用到。词义的理解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

10、方法,但不能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 三、赏读诗文,品味真情 诗歌所叙述的事情学生非常容易读懂,诗歌表达的感情学生也能通过反复的诵读进行体会。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诵读出诗歌的韵律,诗歌的节奏。可以通过师生合作的形式读一读、演一演,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青年对老人的关心后,将重点落在朗读指导上。教师以一个小节做示范,授人以渔,这样学生就会举一反三,再加上形式多样的朗读,学生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样的一种心境下,学生学得愉快,记忆深刻。 四、写下感受,道出真情 看似平常不过的一件事,却写得感人至深。学生读完后,教师可以留个余音,让学生提笔写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留给学生发表自我主张的空间,只需写一两句话

11、,要求并不高。再让学生观察回顾周围的生活中类似的事件,通过感人的语言进行表达,寻找生活中真情的同时,让学生更热爱生活。 课后反思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4 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7、8、9这三个小节,这三个小节确实也是本课的重点部分。课堂中,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能充分信任

12、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师通过朗读教学,巧妙地把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这是本堂课中的一个教学闪光点! 关于训练材料 一、圈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融化 泥泞 虔诚 年迈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 三、改写句子,使句子意思不变。 送走了大妈他快步赶上朋友,朋友们问他是否认识那老妇。 送走了大妈他快步赶上朋友,朋友们问他:“ 。” 他说不认识,是别人的妈妈,她年纪大了,走路时会眼花。 他说:“他说 。” * 四、读读短文,做做练习。 妈妈是一座山 山,高大、稳重。 山,秀丽、温柔。

13、妈妈就是一座山。 妈妈是山,我是树,山哺育了树。妈妈很爱我,爱得深沉,爱得实在。她就像山一样,不惜用自己生命的涓涓细流去滋润干渴的我一棵小树,让我长得枝繁叶茂。 妈妈是山,我是树,山关怀着树。妈妈那双明亮的眼睛永远关切地注视着我。这双眼睛中充满爱意,充满温暖,给我安慰,给我希望,给我力量,让我由懦弱变坚强,由幼稚变成熟。 1、从最后一节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2、文中写山的特点是 、 、 、 。 3、文中写细流的词语是 ,写枝叶的词语是 。 5 4、生活中,你的妈妈爱你吗?你想把亲爱的妈妈比作什么? 探究实践活动 把诗歌改成课本剧,和小伙伴一起排练表演。 案例片断 1、默读713节,拿出一支笔,把

14、小伙子的表现划出来。 2、媒体出示插图:仔细看看图,来演一演,注意青年的动作和表情。 1)媒体上“牵”、“扶”变红色,老师演老妇人。 2)生评 3、再来读读7、8、9小节。 1)师:青年在做这一连串的动作时,他会想些什么? 2)学生交流。 4、指导朗读: 1)我们已经学过多首叙事诗了,诗歌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老师以第8小节为例,遇到斜线要停顿。 媒体出示: 他/牵着她的手/细声说道: “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2)学生试读、齐读。 3)师:自己试着读读7、9两个小节,并试着划一划。 4)学生交流,师在媒体上出示斜线。 5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把课文的7、8、9小节来读一下! 分析: 在近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让学生在7、8、9小节上从整体朗读-部分体会就达到了至少4次。通过“划表现、演动作、揣测心理、解决疑问、划出停顿、读出韵律”等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出人物的品质,并从学习中解决了疑问。 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为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朗读处理也正是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后的外部表现。特别是让学生“划出停顿、读出韵律”这一环节中,学生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了朗读的质量。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