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生评价的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学生评价的内容.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学生评价的内容学生评价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说: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的人文修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根据改革大纲的指示精神,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评价不仅要注重认知、还要特别注重情感和实践能力、品德方面的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全面发展。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内容 1.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从评价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有误,认为这个评价内容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是指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过程中,在认识认知内容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和认识,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情感是人、是学生对事物、对认知现象的观察、注意、兴趣、认识和价值判断的综合精神产物,是人心理内化的结果。德育
3、课目标的道德情感,是指道德情感,是学生对道德需要和愿望的内心体验。 态度,是人对某种事物,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识、看法而采取的行为和表情,是由学生个体内化转为外化的结果,是由于教学和教学策划介入而对教学内容产生的情感力量所引起的。德育课程的态度,是指学生对某些具体道德需要产生的内心看法引起的行为。 价值观,是指客观事物满足主体,即人的需要的看法。在教学中的价值观,是指学生对教学内容满足其发展需要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情感和态度都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表现,是对客观现象的一种反映,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对待方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情感与态度就是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态度。是学生对道德认识
4、的一种具体表现,它表现了学生对道德意识的一种倾向性。道德情感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产生道德态度和行为的作用。有些人在行为中,表现出对人民、对祖国、对真理、对科学的热爱,都是道德情感所产生的道德行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德育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品德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品德教育的目标,通过对道德知识、道德要求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品德学习的兴趣,陶冶热爱道德情操、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真、善、美的道德情感,并为社会性价值观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对人、对社会都非常重要。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
5、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心理对正义、善良和美的追求,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人生的指路明灯。人追求的是成为完善的人。这样的人,能学会做事,掌握为人类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具有与别人合作的精神;学会生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命运。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情境,通过学生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和内化。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要使学生产生爱祖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爱学校、爱家乡、爱亲人的感情和态度,并形成基本正确的价值观。 2. 情
6、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内容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情感、态度的内容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内容标准: 二、行为、习惯和能力内容 1. 行为、习惯和能力的评价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行为、习惯及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生活、社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参与和适应社会形成正确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学习能力。 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能力形成的最佳期是少年时期。让少年儿童养成讲文明、守纪律、保护环境和爱护资源的行为和习惯以及学习道德能力,是学生学习做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培养少年儿
7、童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起始点。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对学生一生成长和社会都非常有价值。 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规定的评价内容是:行为和习惯。这里的行为是道德行为,因为这是一门德育课。道德行为,是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为。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形成了道德动机。而表现在行为上的就是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衡量一个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是看他的行为。只有道德行为,才能使道德品质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小学德育课中,道德训练非常有意义。 道德行为是包含道德习惯的,道德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
8、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在人的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中,行为习惯起着特别明显的作用。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都非常重要。 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单靠行为方式的指导是不够的,它要不断的训练,养成巩固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后,就形成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倾向,能主动地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作为目标,其中道德行为就涵盖了道德习惯,习惯是行为的习惯。养成教育对小学生非常重要,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后,就不自觉地称为小学生的行为需要,甚至成为终身保留的个性品质。有的学生没有礼貌,上课乱说话,破坏课堂秩序,随地吐痰等,都是开始时缺少训练,没有养成行为习惯。习惯目标,如
9、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互助习惯、卫生习惯、按时作息的生活习惯等。 能力,是指通过教育过程的训练和培养形成的,人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认识和处理某些问题的本领。它是教学价值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评价表现内容。学习的目标和意义,就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表现在外面,但它凝集了知识理论和科学思想的理论内涵,使它实现了自己的应用价值和创造价值。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评价内容的能力,主要是指道德能力、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能力等。如,自我调节、自我救护能力,表达自己见解、与人交流的能力,认识、观察、分析、解决、判断、选择的能力,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探索、说明问题的能
10、力、自我评价能力、自理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等。 其实作为目标也好,作为评价内容也可,行为目标包括了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两部分。现在教学目标在各种课程标准中分的很乱,目标重叠现象很严重,这是暂时现象,通过学习慢慢会统一起来的。方法也可以包括在行为目标中。过程是目标取向,不是目标因素。 2. 行为、习惯的评价内容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内容标准 品德与社会的评价内容标准 三、知识内容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学校课堂所学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知识。 (1) 品德与生活课程,主要是学习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了解生存常识,如吃、穿、住、行的简单知识,了解生活安全常识;
11、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学习一定健康常识,认识交通标志,懂得小学生活动、学习、交往的基本要求,明白做事要认真,不敷衍,要有耐心,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科学常识。 (2) 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是学习以下有关知识: 初步了解儿童的权利与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3. 知识评价内容标准 (1) 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内容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内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