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跟孔子学当老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47957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 跟孔子学当老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4 跟孔子学当老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4 跟孔子学当老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 跟孔子学当老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跟孔子学当老师.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 跟孔子学当老师 走 近 孔 子 读完跟孔子学当老师,感慨颇多。真的感谢学校领导独具慧眼,给我们推荐了周勇博士的这本好书。而每每读着读着便发现自己脑中杂乱无章读不下去需要再次回头重温时,我更是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羞愧。说实在的,读了两遍,我才随着周勇博士这趟温暖旅程勉强认识了笼罩在圣人光环下的平凡的孔子。 一、 好学的孔子。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孔子一直是代代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膜拜的偶像。中国人对孔子的推崇几乎达到了神的层面。自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尊其为“尼父”始,至清朝顺治二年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止,孔子先后被21代皇帝神化。当然,孔子也曾被“鬼化”过一百多年。然而,读完这本书

2、,我眼前出现的不是“神”,也不是“鬼”,我看到是一个与我们普通人一样的真实的孔子。只不过,他比我们很多人要更好学。论语中有话为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确,孔子的一生都在学习。另一个最好的佐证便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据史料记载,二十六岁的孔子曾拜郯国国君郯子学习古代职官制度典籍历史等情况,并对郯子的学问赞不绝口。另外,孔子还曾向春秋时代音乐大师苌弘学习音乐理论和天文知识,向与他同时代的乐官襄子学习古琴,襄子甚至一生也没见过像孔子那样学琴的人。三字经中有一句话:昔仲尼,师项

3、橐。古圣贤,尚勤学。孔子向项橐的这个事例则可以证明孔子的“不耻下问”,因为项橐当时只有七岁,而孔子则因佩服其才华而向其行礼。 周勇说:“学”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身为教师的孔子是一个最疯狂的“学“迷。而实际上,孔子是学无定师,属于自学成博学类。我们印象中的孔子可能更多的是相当于现在的思想品德老师或哲学老师的形象。而实际上,孔子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年级的课文孔子游春中有这么一段话:“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要知道,孔子曾因学琴而三月不知肉味,达到如

4、此入迷的程度,其琴技可想而知,给弟子们伴奏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到此我又想到了前面所提的“神化“的问题,摈除“神化”中人为夸张的成分,孔子的被神化还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如果他没有那丰厚的六艺知识打底,谁会神化他?就算他的弟子千方百计粉饰他,恐怕最终也经不住漫漫历史长河中的“风刀霜剑严相逼”。我想:正是孔子的博学才成就了孔子的被“神化”,而博学自是源于他的好学不辍。 二、对教学一往情深且善施教化的孔子。 周勇说:“孔子把教学当做恋人,在孔子心中,远比让人中意的绝代佳人更容易把握在心。”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而且皆是慕名而来。孔子说:有教无类。意思是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穷、

5、地域等的区分。孔门弟子中,有父子,有弟兄,有贵族大夫子弟,然而更多的是贫贱人家的子弟。有让孔子一生钟爱欲传承衣钵的好学生颜渊,也有看似不好但体贴人心的李逵似的人物子路,还有“难与言“的小童子。如此从年龄,到家庭条件,到自身素质都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教起来恐怕是力不从心进而怨天尤人:如今的学生真难教。然而孔子却各因其材之高下而施教。颜渊的刻苦好学及听话、子路的情深意重及憨厚 ,他无不了然于心。孔子还善施教化。孔子游春一文中说: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当弟子请孔子说说他遇水必观的道理时,孔子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

6、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水真是真君子啊!”他抓住了水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说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并以此来引导弟子做人要做真君子。他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体察领悟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告诉他们如何做人。孔子如水一般的善施教化由此可见。 当然,作者想通过这本书传达给读者的思想远远不止这些。虽然本书名为“跟孔子学当老师”,但我想,我们不仅应当向孔子学为师,也应该像孔子学为人,同时也应该向孔子学习怎样为学。我们虽然不能具有孔子的“好学、博学、能把教学当做人生极致幸福体验”的人格魅力,但起码不能如周勇所说:承担了多么可悲的职业生涯。 让我们记住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风尘仆仆的背影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