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53199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声声慢》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声声慢》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声声慢》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声声慢》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声声慢》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3/11,1,山东济南趵突泉公园的纪念堂里,郭沫若先生为一位他敬仰的词人题下过一副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导语:,2023/3/11,2,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李清照词两首之-,声声慢,李清照,2023/3/11,3,知人论世,南渡前,作者生活优越,和丈夫赵明诚志同道合、相敬如宾,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南渡后,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不幸,此后作者一直过着长期流离失所的寡居生活。,2023/3/11,4,桂菊山禽图(明)吕纪绘,鹧鸪天桂花,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

2、,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2023/3/11,5,赏析一首诗词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写了什么内容?2、表达什么情感态度?3、怎么表达这种情感态度?,赏析方法:,2023/3/11,6,1、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色淡味香更具内在美的桂花。,2、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态度?,作者盛赞桂花,推崇花的内在美和品格美。,3、作者怎么表达这种情感?,衬托 用典 托物言志,赏析:,2023/3/11,7,小结:,1.需要思考的问题:(1)主要写什么内容?(2)表达怎样的情感?(3)怎么表达这种情感?,2.鉴赏方法:(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等),2023/3/11,8,声声慢 李

3、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023/3/11,9,字词积累,乍暖还寒:时暖时寒。将息:养息。怎生得黑:怎样捱到天黑。次地:光景,情形。,2023/3/11,10,词意梳理,四下里张望空空荡荡冷冷清清,独处家中若有所失东寻西觅,凄凉惨痛悲戚,痛彻肺腑,天气忽热忽冷让人难以养息。害怕孤独喝下几杯薄酒取暖,怎能够抵挡住临晚深秋寒意。正在伤心

4、,抬头瞥见大雁飞过,这传信大雁实在是曾经相识。满地是衰败零落的黄色菊花,眼下饱经忧患哪朵可供采摘?独自守着寒窗怎样捱到天黑?捱到黄昏却偏偏下,起绵绵细雨,雨珠点点滴滴洒落梧桐叶上,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能说尽!,2023/3/11,11,声声慢词,是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夫死、人骗等不幸遭遇,内心郁结无法排遣,写下的血泪文字。可谓忧患余生,呜咽满纸。,整体解读,声声慢原曲胜胜慢,押平声韵,调子也较徐缓。李清照创造性地将其改为押入声韵,并多用叠字,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切。以随心肆意笔墨写生离死别之情,成千古绝响。,2023/3/11,1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直接抒情的

5、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雨 梧桐,2023/3/11,13,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2023/3/11,14,选取意象(景物),表现愁情:,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愁的象征秋风渲染愁情传递相思之苦黄花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2023/3/11,15,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

6、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结论:酒是“愁”的象征,2023/3/11,16,风,怎敌他晚来风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结论:秋风渲染愁情。,2023/3/11,17,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结论:过雁象征离愁。,2023/3/11,18,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

7、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2023/3/11,19,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结论:雨是哀伤愁 丝的象征。,2023/3/11,20,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2023/3/11,21,感秋怀人。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连用叠字为其特色,反复咏叹,表现了未亡人身心两苦。词

8、人一整天的愁苦,从“寻觅”开始。先身外有感于“冷清”,后心内有伤于“凄戚”。精神百无聊赖之时,便最希冀找点寄托。结果是深陷于凄戚惨苦中不能解脱。通常,秋节为“乍寒还暖”,词人偏说,“乍暖还寒”,言语的重心落在“寒”上,正是秋寒人苦的真实写照。,上阕:,2023/3/11,22,上片是说,词人自起床后就漫无目的地四处寻觅,若有所失,但却什么也把握不住,四围一片冷冷清清,使人的心境也变得凄凉惨淡。这时候,又正逢刚觉得暖和又冷起来的天气,让人的身体最难适应。摆上几杯清淡的酒,想要排遣这愁苦的心情,但又如何能抵挡住清晨的急风?借酒浇愁,无济于事。正独自举杯伤神的时候,却看到了天空南归的大雁,仔细看,那

9、不正是以往在北方见到的旧时相识吗?这就更激起作者对往事的思念了,凄愁之情更深!,2023/3/11,23,古人酒醉,晨起有“扶头卯酒”之说,以淡酒解除酒意,故此词中“晚”另本为“晓”。一早寻觅无着,唯有,“淡酒”浇愁,可见词人内心孤苦深重。接写徘徊窗外所见,秋雁南来,来自北方,所见便倍感亲切。赵嘏寒塘诗说:“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人化用晏殊“似曾相识燕归来”句,借雁而思亲吊亡,所以她说似曾相识。这种“旧时相识”,意味隽永,似乎容纳了曾经的所有离合悲欢。,2023/3/11,24,对花凝愁。过片由秋日天空转入自家院屋,房前开满菊花。菊花为园田篱落之花,寓清洁美好之意。花人俱憔悴,睹物便生物

10、是人非之意。下文“有谁堪摘”,妙在用“如今”加以限制,亲人相伴赏花已成故事,眼下真是欲摘不能了。这里明写无心摘花花恼人的情愫,又暗藏有心惜花花违时的念想。词人深重的情思,如花堆积。“守着窗儿”,白描了未亡人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当所守不再是生命的美好的时候,孤独的人儿在那里毫无意义,地枯坐,心也就死了。如此惨淡地苟延性命,怎么能捱到天黑?,下阕:,2023/3/11,25,词人再用雨打梧桐“点点滴滴”的声音入词,使触景生情更为真切。细细品味,那种凄苦声听来如锤击心头,谁人能承受?整整一天,词人百无聊赖,或翘首雁阵,或低头秋菊;更多时候则人守秋窗,听雨打梧桐。当一天的生活伴随着黄昏降临,全归结在一

11、个“愁”字上,词人内心的悲思是再也不能排遣的了。词末了直接将“愁”说出,,不用比喻,也无需联想,于浅近无遮的清唱里,表达了人生极致的苦味,其情思最见缠绵感人。,2023/3/11,26,叠字运用的妙处:就三句本身含义看,一写举动,“寻寻觅觅”,作者飘泊异地,前途渺茫,孤立无援。一写环境,“冷冷清清”,丈夫离世,生活无助,度日如年。一写心情,人已黄昏,身体衰弱,内心凄苦。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三者互为因果,层层推进,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悲惨的情感基调。由此可见,开头三句是全词的总纲。从叠字本身的作用看,同字重叠,回环往复,感情由弱到强不断加剧。冷、清、凄、惨、戚都是形容悲凉心理的,反复叠加,大大强化

12、了词人心情痛苦的程度。总之,叠字能有层次、有深度地增加了感情的表现力。从音律角度看,十四个字平起仄落,节奏由徐而促,由疏而密,大大加强了词的韵律感。总结:叠字运用的表达效果,一是加强诗词内容的回环往复,增强情感表现力。二是加强诗词音韵效果。加强节奏感。,2023/3/11,27,庭院里,凋零的黄菊花堆积满地,这憔悴枯萎的模样,实在叫人不忍目睹。伤花自怜,想起以往还有丈夫为自己采摘鲜花,如今自己像这枯萎的花朵一样已经进入了晚景,又有谁能摘花送给自己呢?作者心境的凄凉,已与残秋败花之境融为一体。又连用了“梧桐”“细雨”“黄昏”等几个惹人愁思的意象。“梧桐”让人想到李后主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

13、本身就是一个让人为之神伤的词语,而凄冷的雨滴,丝毫也不顾及词人的情感,却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又逢深秋黄昏之时,惆怅寂寞之味更浓,冷雨点点滴滴地敲响梧桐叶,那声音就好像一直落到人心里一样,又凄又冷又愁,寂寞孤独的意味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样,词最后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就显得水到渠成了。作者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收尾,也是蹊径独辟之笔。前人写愁绪,有的说愁有千斛万斛,有的形容愁如江如海,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14、淋漓尽致了。,2023/3/11,28,曾经茂盛无比的黄菊花,如今却凋零败落,堆积满地,现在还有谁有这个兴致去采摘它呢?独坐在窗子旁边,心情如此低落凄凉,时间如此难熬,怎样才能等到天黑呢?即使等到日暮黄昏,点点滴滴的秋雨落在梧桐树上,这样凄冷愁苦的情形,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能尽数概括呢?,2023/3/11,29,阅读赏析,品味声声慢的意境,说说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2023/3/11,30,声声慢开头七组叠字,一直为词评家盛赞,以为连叠七字是“创意出奇”,“卓绝千古”。开端很好地统领了全词,展示出一种凄冷的意境。“寻寻觅觅”表现作者远离故乡,飘泊

15、异地而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勾画了丈夫去后,苦度光阴的孤独、清冷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对自我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词人此刻人到晚年,迭遭打击,饮酒也不能祛寒解愁,就只有苦挨这余下的岁月了。七组叠字,从生活境遇到精神状态,层次清晰地概括了南渡后,,她的不幸,以及身心上所遭受的摧残。,2023/3/11,31,阅读赏析,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23/3/11,32,词人枯坐于秋窗下,独在异乡以酒御寒浇愁。最伤心的是,又见北雁南飞,而这雁儿,或者就是当年相识在北方故园的旧友!作者于是感叹:大雁可以北往南来,而自己

16、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中原!借“过雁”这一细节,表现了词人无可遏止的思乡之情和沦落异地的漂泊之感。,2023/3/11,33,词作技巧,李清照曾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以为词因其协律、典雅而有别于诗。其词清峻典雅,细腻自然,婉约动人。后期词多写身世颠沛之感,糅以山河破碎之痛。李清照的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然生动起来。,开篇连下七组叠字,迭现迷茫、冷清、悲伤三重情感,而不觉堆砌。如此细腻,惟心灵翔动的女子能有之。下阕又用两组叠词,在残秋的景象里插入听觉感受,使惨苦到极致的悲秋图画,因肝肠寸断的雨滴梧叶声而骤,叠词,2023/3/11,34,乍暖还寒,捕捉的是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表现的是词人

17、不胜其寒的愁苦。晚来风急而难以抵敌,菊犹如此,人何以堪。雁过相识,意象最被凸显,牵动的是家破夫亡的一生愁思。黄花堆积是人与花共憔悴,几乎写照了词人所有的不幸。独守窗儿,使度日如年的悲苦尽在不言中。梧桐细雨,活现了细雨摧叶,叶落有尽,而人之时日无多的苦况。整个悲秋,画面,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描景,2023/3/11,35,谐声 词调取名声声慢,声韵上特别讲究。李清照作此词押仄声韵,讲究用齿音、舌音。声声慢用舌音16字:淡、敌、他、地、堆、谁、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音41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

18、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多用舌齿两声,产生了唇齿叮咛的效果。使全首词有声调和谐的美感。,2023/3/11,36,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李清照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2023/3/11,37,李清照南渡前后词作特点。,总结:,内容,情感,风格,前:闲适幸福的生活 闲愁 清丽缠绵后:漂泊凄苦的生活 哀愁 沉哀凄苦,作者婉约词风格:

19、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 恋情等)。,2023/3/11,38,总结诗歌鉴赏的步骤方法:1.知人论世,感受诗歌情感;2.抓住意象,连缀意境,把握诗歌 情感;3.品味语言,把握诗眼(动词、形 容词、副词等)品味诗歌情感;4.结合情感,分析所运用的表现手 法的妙处。,2023/3/11,39,拓展迁移:,1.(20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 列题。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注】萼:花萼。这里指花瓣。指出这

20、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2023/3/11,40,答题模式: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词)句阐释这种手法。第三步:此手法怎样有效地传达出诗人 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第一步)这首词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第二步)通过对雪梅两种事物的对比描写,(第三步)表达了作者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2023/3/11,41,2.声声慢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表 现了什么感情?结合全词进行分析。,参考答案:这首词运用了叠词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富有韵律美为全词奠定哀婉凄凉基调;又借助淡酒、晚

21、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悲凉景物抒发了作者流离之苦、亡国之恨、亡夫之痛、孤独之凄。,2023/3/11,42,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却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参阅词的上片“芳草”“天涯”等景物,请你说说为什么要“劝君莫上最高梯”?下片中“杜鹃啼”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在这里的含意是什么?参考答案:因为怕触景生情勾起无法排遣的怀乡之情。蕴涵了羁怀旅思,抒发了浓烈的思归之情。,2023/3/11,43,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渔家傲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2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注:漫有:徒有,空有。三山:传说古代东方大海中的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仙山。,2023/3/11,44,上片“闻天语”一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梁启超评论本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你对梁启超的评论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起过渡作用,将上片对梦境的描写与下片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联系起来。这首词用浪漫主义手法开篇,描写神奇梦境,中间写与天帝对话,末尾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词气象壮阔,感情豪迈,不像她的婉约词,而有苏辛词的豪放风格。梁启超的评论是恰

23、当的。(意思对即可。),2023/3/11,45,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1)“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 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2)下片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 间留晚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23/3/11,46,参考答案:(1)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的景象,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

24、(2)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作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意思对即可。),2023/3/11,47,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清平乐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注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注:挼,读“ru”,“揉搓”之意。(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的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感受。(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2023/3/11,48,参考答案:(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

25、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片写过去,下片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2023/3/11,49,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注作 张

26、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词的下片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参考答案: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本词上片突出了一个“愁”,下片塑造了“渔翁”的形象。),2023/3/11,50,8.(2010高考全国卷,16)阅读下面这首宋 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23/3/11,51,解析:本词考查对文化底蕴的理解与表达。像杜鹃、杨柳、阳关、红叶、鸿雁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基本含义要熟知并敏感地在鉴赏时领会贯通。参考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