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6171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 给相机配个镜头,相信很多人都会上网查查型号,比比参数。而绝大多数的镜头商都提供了号称“明锐度”的“MTF”传递函数坐标图。 对于“MTF”传递函数很多人一头雾水,还有许多人一知半解。网上搜索MTF,发现提问的人不少,回答的人也很多。但,大都是同样的内容转帖来转帖去,没说清楚,许多术语没有解释,有些概念更是错误的。本帖尽可能通俗的,形象化的做些解读。 “MTF”函数,称为“明锐度”或“对比度”。是光学系统设计性能指标最终结果的一个综合反映。 明锐度是没有单位的量,用百分比或0-1之间的数值表示。 要想完全懂得“MTF”函数,要先说说光学镜头

2、的一个指标:“斑点”。 斑点 被拍摄空间上的一个无穷小的点,通过光学镜头成像在感光面上形成的扩散的“像点”称为“斑点”。理想的像点应该是无穷小的,由于光学镜片以及整个光学系统存在的色散,虽经设计者千方百计校正,仍不能保证可见光范围内的各波长都能聚焦在一个点上,一些光线偏离了成像点而扩散分布在像点的周围,从而形成了 “斑点”。 斑点的颜色 物方无穷小的点,一般定义为全色光,波长大约400至700纳米。光线经过镜头后各波长即被分解,产生色散而形成斑点,这些斑点就像是一个个及其微小的五彩晕轮。 由于像点是人为定义的无穷小的点,其密度亦是无穷大的,因此众多斑点相互交错叠加,肉眼看上去仍为全色图像。但在

3、某些特定条件下,如:反差强烈,位于成像的边缘的图像,就可能出现彩色镶边,一般情况紫边为多。图一右边的斑点图可见,上下色散的颜色为蓝、红,而蓝红混合色视觉上就是紫色。 斑点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斑点越大图像的质量就越差。这很好理解,因为部分偏离了成像点的光线叠加到了这个点的周边的图像上,干扰了周边图像的质量。同样,周边的图像色差光线也叠加在这个像点上。所有的色差光线相互叠加相互干扰,导致清晰度下降,成像模糊。 “色散”的光线越靠近斑点中心,能量越大,反之能量越小。毕竟是以聚焦为目的,当然绝大部分光线要朝着斑点中心聚拢。斑点中大的能量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小的能量影响图像的明锐度。 斑点的大小 显然,斑点

4、越小,镜头的成像质量越高。作为一个镜头,斑点是客观存在的,且具有一定的尺寸。 那么,斑点究竟要小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接受呢?对于数码相机而言,理想的斑点应该要小于一个像素的尺寸。 这里就以数码相机为例加以说明。假设一个3624(mm)全画幅的感光平面,像素矩阵为56163744,(约2100万像素)。计算一下就知道,像素尺寸为0.00641毫米,及6.41µm(微米)。那么斑点直径最好不要大于6.41µm,实际上这是很难的。对于低能量的色散光线形成的斑点可能要远远大于这个尺寸。所以我们只能希望高能量光线所形成的斑点不要大于像素尺寸。 “斑点”的实际例子 图一是一项光学产

5、品的斑点图,由ZMAX软件设计。 图中,斑点自左至右由成像面的中心到边缘。 图中可见成像中心的斑点为圆形,高能量斑点直径1.344µm,低能量斑点直径2.69µm。而最边上的斑点就不那么圆,面积也比中心斑点大。 图一左边方框中的数字为光的波长,字体颜色就是这个波长的颜色。图中可见,斑点的中心到外围色散颜色是不同的。 斑点的尺寸在成像画面的中心位置是最小的,越靠近边缘斑点越大,因此成像越靠近边缘清晰度越差、明锐度也越差。 斑点对明锐度的影响 测试成像质量的方法一般是:物方以不同密度的纯黑纯白相间的等宽“线对”投射到成像面上,测试成像面所成图像的对比度还原情况。 MTF-镜

6、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 成像面上以毫米为基本单位,每一毫米长度单位所能呈现的线对密度,这个线对密度称之为“空间频率” ,单位为lp/mm。 参看图二,这是一组空间频率成像前后的对比。 1. 左图人工绘制,作为被拍摄的测试图。由波形图可见:a、c为垂直线条,两色没有过度区间。 2. 右图成像效果:由于斑点的客观存在,图像纯黑、纯白相互过度需要一个区间,这个区间大小与斑点的半径相等。a区间就是斑点的半径,b区间同样是一个斑点的半径。 在线对的黑白交界处,纯白斑点光线的部分能量散射到黑色区域的边缘,导致这个纯白斑点亮度降低,而纯黑区域获得能量,其亮度上升。从而导致了对比度不能充分还原,明锐度下降。可见斑

7、点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图像的明锐度和清晰度。 3. 明锐度:右图与左图黑色部分都是纯黑,但视觉上右图有些灰,明显不如左图黑。人为的在右图画上纯白、纯黑两条线贯穿其中。在黑色区域,看不见黑线,白色区域看不见白线,以此证明右图仍为纯白纯黑。但是整幅图面视觉感受已经不及左图,实际明锐度已经下降。 波形图中的区域b,在波形顶端为水平直线,高度在刻度1上,而谷底d区域,亦是一条水平线,高度在刻度0上,证明这时仍然还有很好的明锐度。 以上是空间频率较低的成像示意图情况。 图三:提高空间频率后的成像情况。 镜头上一个测试点的斑点大小不会因空间频率提高而改变,因此波形图的上升沿、下降沿的斜率亦不会改变,但它们的距

8、离却越靠越近,以至于上升沿与下降沿相交,顶点在刻度1以下,谷底在刻度0以上。黑色区域可见纯黑线,白色区域可见纯白线,可见明锐度已经严重下降。 图四:空间频率继续提高 频率不断的提高,成像效果变得灰蒙,波形图的顶端远低于刻度1,而谷底远高于刻度0,波形振幅变得很小,明锐度大幅下降。 如果继续提高空间频率到一定程度后,黑白线条将不能区分,成像画面变成一块灰色,明锐度等于0. 以上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拍摄人像,飘逸在头外的发丝黑度总是偏低的道理。 图三 图四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 现在回过头来说说,斑点与MTF传递函数的关系 MTF传递函数坐标图只有三个量值 1. 明锐度:反映成像黑白

9、反差的比值,值域0-1,一般以纵坐标表示。表明物体空间在成像面上的还原能力。 2. 空间频率:单位是:lp/mm,代表着成像面上每一个毫米含有的线对。 3. 距离:成像面上测试点与中心成像点的距离,单位为mm。一般以横坐标为标尺,坐标原点为成像画面中心。 参看图五: 图中的曲线为某一空间频率在不同中心距离上的明锐度。曲线可见随着测试点离开成像中心,明锐度曲线开始下移。这表明成像画面中心的斑点是最小的,越靠边缘,斑点越大。 坐标图中空间频率曲线共有两组,一组为10 lp/mm,另一组为30 lp/mm,图中可见10 lp/mm的曲线所在的位置高于30 lp/mm,可见空间频率越低,明锐度越好。

10、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 径向与切向 径向:在直径方向上的分辨率与明锐度。圆上的任意一点都可过直径,测试的线对图案只要与直径垂直即可。 切向 切线方向上的的分辨率。黑白“线对”的测试图案切向垂直于径向。 径向、切向的测试示意图如图六。一般习惯,测试图均定位在水平或垂线方向附近。图六中的“A”部分放置于45度位置,作为镜头测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数码相机测试,结果可能会差些。这是因为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的像素是横竖矩阵排列的,测试“线对”与像素矩阵构成45度倾斜,明锐度自然要差些。 图五的MTF坐标图可见,同一空间频率的径向、切向曲线随着远离画面中心,两曲线逐渐分离,距离越来越大。这是因为远

11、离中心的斑点已经不是圆形,因此径向与切向的分辨率、明锐度不同。图七是几种斑点形状的例子。图中可见成像中心的斑点总是圆形的,而距离中心越远,斑点形状越怪异。斑点形状越瘦长,径向与切向曲线就分离的越远,径向与切向的明锐度差别就越大。 实际上,MTF传递函数是很难精确测试的。一般都是在光学镜头设计过程中,由设计软件自动生成。后期只作分辨率测试。 图七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 纠正一个概念 网络上到处流传的一种观点:明锐度高的镜头,图像硬,分辨率低。反之,分辨率高的镜头明锐度就低,这是错误的观点,这种说法不符客观逻辑。上面的“斑点”介绍已经说明了问题。高分辨率的镜头,斑点小,能量高度集中,明锐度

12、一定优于分辨率低的镜头,图像一定“硬”于分辨率低的镜头。因此传说中的高分辨率,低明锐度的镜头是不存在的。 这种错误估计来源有三:一是某些文章由外文翻译而来,理解有误,翻译出现偏差。二是空间频率越低明锐度越好,被人理解为了成像分辨率越低的镜头明锐度越好。 三是与电脑图像软件的后期处理概念混淆。 以上的错误就在于把一个镜头的在“高”空间频率与“低”空间频率下的明锐度表现分为了两个镜头来说事。 图二就是空间频率低,但明锐度很高的成像结果。而图四则是空间频率提高后,明锐度大幅下降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同一个镜头的明锐度。不要说成是某个镜头明锐度很高,但分辨率低。而另外一个镜头分辨率很高,明锐度很低

13、。 一般情况,好的的镜头,高分辨率与低分辨率的明锐度都要优于差的镜头。 以上大家应该明白了MTF函数 实际上任何一款镜头,光圈值、焦距长短、物距大小,都影响着成像质量。而镜头的最佳成像质量都有一组特定的参数值,这些参数值至今没有发现有哪个镜头制造商向外公布。 光圈对明锐度的影响 理论上光圈越小清晰度越好,明锐度越高。但光圈小到一定程度后清晰度提高了,明锐度反而下降了。这是因为光圈小到一定程度后,小孔成像效应就出现了,小孔像不会与设计光路成像重合在一起,小孔像直接影响了光学设计成像的质量。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 自己动手测试相机的分辨率 自己测试一般只测试分辨率,明锐度在业余条件下是无法

14、测试的,但可以定性判断,凭自己的主观感觉与其它镜头比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业余测试的是“相机的分辨率”,而非“镜头的分辨率”, “相机”指的是机身加镜头。因为可能你的镜头非常好,但是相机像素太低,或电子电路能力太差。反过来机身像素很高,但镜头很差。所以自己测试的是一个系统,而非单一的镜头或机身。 找一堵白色墙壁,在墙壁上作出拍摄范围的边界。如:全画幅3624的,可在墙上设定一个宽度为3.6米的测试范围,这样的成像比为100:1,其中心与相机的中心一致,光轴与墙面垂直。前后移动相机至取景器左右边界正好与3.6米边界吻合。这样墙壁上每100mm就是感光面上的1mm。 打印几张测试用的黑白线对图案

15、,线的宽度=100 /(X2)单位:mm X -为空间频率,(如:制作50lp/mm的空间频率,那么打印一组1mm线宽的线对图案,其它分辨率类推。一组只要三到五个线对就可以了,将几组不同的空间频率图案集中一起打印,多打印几张。而后贴于墙上各个不同的测试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业余条件下打印具有较高精度的细线条是有难度的,比例越大,线条就越宽,制作相对容易。但需要较大的墙面,相机的距离也较远,可能场地不好找,特别是长焦镜需要较远的距离。 测试过程还是比较简单,但是墙面光线要尽可能均匀。亮度以中心为基准,周边误差不要超过10%。可用不同的光圈、焦距拍摄对比。取景器对齐左右界限后调焦至清晰,左右边界若

16、有变化,相机再次前后移动直至符合。而后拍一幅测试相片,在电脑屏幕上观看。极限分辨率以肉眼能分辨出“线对”的横竖方向即认为通过,不需黑白分明的看到条状图案。但干涉图案不能认为通过。 ISO12233测试 ISO12233测试图功能比较齐全,空间频率无级变化,但是不能灵活应用,在同一个测试位置不能包罗各种空间频率。若需定点精确测量,需剪切合适的分辨率局部图,贴于指定的地方。测试的结果并非每单位毫米的分辨率,而是整幅面的线对值。 ISO12233的测试条件与方法可按该标准进行,当然业余条件下自己随意。 图十一是索尼A55单电套头的业余条件测试结果。 实际测试还可以看看左右、上下对称位置的分辨率明锐度

17、是否相同,光圈、距离的变化对测试结果的改变等等。 我们在网上看到镜头供应商提供的空间频率只到30lp,估计是因为空间频率若太高,MTF函数曲线会很难看,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缺点暴露太多。 图九 器材:索尼数码相机索尼 A55 参数 光圈: F/8.0 焦距:26 毫米 感光度:100 图十 图十一 器材:索尼数码相机索尼 A55 参数 光圈: F/8.0 焦距:50 毫米 感光度:100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 依据MTF传递函数选镜头 以MTF传递函数选择镜头,其实很简单,注意一下几点就行。 1曲线要高。曲线越高,明锐度越接近1,图像的对比度还原能力就越强。 2同一空间频率的径向、切向曲

18、线要靠拢。靠的越拢,表明斑点越圆,径向与切向的明锐度以及分辨率越一致。 3曲线要平直,曲线越平直,越接近水平,表明成像质量从中心到边缘一致性越好; 4对于变焦镜,一般而言,短焦端的明锐度均不如长焦端。但有些镜头设计的重点在短焦上,这就有了非一般的情况。 5对于半画幅的感光器件,其对角线为30,横坐标只要看到15mm。全画幅的,其对角线为43.27mm。横坐标则要看到21.63mm。 超过这个范围不论曲线多么差都没有影响,不论多好也都没有用。 实际上镜头可选择的范围是很小的,当焦段、卡口、购买价位确定后,就没剩几个镜头可供选择了。 图十二是几款镜头的传递函数,图中可见明锐度指标普遍比较低下,但价

19、格不便宜。而图五则是一款很优秀的镜头,但却是长焦镜,而价格却高达4.4万。由此可见镜头的性价比普遍都很低。 回复引用下图是一款国产光学仪器的传递函数,其指标是很优秀的。由ZEMAX软件设计.T “子午线”上的明锐度,S “弧矢线”上的明锐度.图一是它的斑点图。 拍摄的注意事项 大光圈要少用,大光圈的好处无非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光线,更好的背景虚化效果,但明锐度显然要差些。一般而言F8-F16比较好。 小光圈要少用,小光圈将会产生小孔成像效应,导致明锐度下降,如果不是追求景深,不要使用小光圈。 作为变焦镜,特别是大变焦的,焦距两端极限位置要少用。变焦镜要兼顾各个焦距点的成像质量,实际上不可能在整个焦

20、程上都能顾及,一般极限位置都会差些。 题外话 上面说过3624(mm)全画幅21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感光器件的像素尺寸为6.41µm。 而一个半画幅的22.314.9mm,像素矩阵为51843456的Cmos图像传感器。它的像素尺寸为4.3µm。显然,感光像素的尺寸半画幅的比全画幅的要小很多,所以对镜头的成像精度要求要大于全画幅。故此,半画幅的相机最好不要配接全画幅的镜头。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半画幅的传感器尺寸小,若使用全画幅的镜头。则使用了成像较佳的中央区域部分,如果明锐度很好,也是可以取的。 现在数码相机的像素越做越大,有些人手中拥有较多的镜头,这些镜头是多年血本积攒下来的。但是多年前相机并没有这么高的像素,镜头设计与制造也没有这么高的精度要求,想通过更换更大像素的机身而保留老镜头实际上是不可取的,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最后要说的是,看完本帖可能选择镜头反而更加困难了,没有一款能够使人满意的,价格还不菲。 以上所述可能存在不同的的理解与看法,欢迎网友提出,共同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