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P方法与EP方法对比实验.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6819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USP方法与EP方法对比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USP方法与EP方法对比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USP方法与EP方法对比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USP方法与EP方法对比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USP方法与EP方法对比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USP方法与EP方法对比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USP方法与EP方法对比实验.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USP方法与EP方法对比实验USP与 EP检测方法的对比实验 一 实验目的: 比较USP与 EP检测方法结果的区别 二 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参数: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TLC,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 *同种仪器使用同一台 试剂: 同种规格的试剂应尽量使用同一生产批号或同一批配制的。 人员:同一指标必须由同一人完成。 三 执行方法及标准: 1 定性鉴别: 1.1 EP方法: A红外吸收光谱 在105oC下干燥样品6小时,用4mg样品录制谱图。将所得谱图与化学参比物谱图。 B:在0.4ml溶液S1中加入10ml水,5ml稀盐酸,2ml重铬酸钾溶液。产生橘黄色沉淀。 C:在1ml的

2、S1溶液中加入0.2ml的二甲氨基苯甲醛和0.1ml的硫酸,生成粉红色溶液。 D:在0.1ml的S1溶液中加入5ml的水和0.2ml0.05mol/l的碘溶液,生成红色溶液。 E:取0.5g 样品溶解于10ml水中,摇动,全部样品溶解。 溶液外观:溶液S澄清,颜色浅于B6,BY6。 1.2 USP方法: A取10ml20mg/ ml的样品溶液加入20ml1当量的盐酸和5ml的重铬酸钾溶液,生成黄色沉淀。 B用2ml纯水溶解75mg的硝酸钴和300mg的硫氰酸铵,加入5ml的20mg / ml的样品溶液,再加入3当量的盐酸,生成蓝色沉淀。 C取5 ml 5mg/ ml的样品溶液加入数滴碘液,溶液

3、变成深红色。 注:溶液S:取1.0g样品,溶解于无二氧化碳水中并稀释至20ml。取少量待测样品到水中,用磁力搅拌器搅拌。 溶液S1:取2.5g样品,溶解于无二氧化碳水,并稀释至25ml。取少量待测样品到水中,用磁力搅拌器搅拌。 参比液B6溶液的配: 黄色溶液:用盐酸溶液溶解46g FeCl3并定容至1000ml,滴加相同的盐酸溶液调整FeCl36H2O的浓度为45.0 mg/ml,避光存放。 滴定:加10.0ml 上述溶液,15ml水,5ml HCl,4gKI于250ml带塞磨口锥形烧瓶中,塞上瓶塞,加100ml水,避光存放15min。用0.1M Na2S2O3滴定游离的碘,当滴定达终点时,加

4、0.5ml +淀粉溶液做指示剂。 1ml 0.1M Na2S2O3 等量于27.03mg FeCl36H2O。 红色溶液:用盐酸溶液溶解60g CoCl2( cobalt chloride R)并定容至1000ml,滴加相同的盐酸溶液调整CoCl26H2O的浓度为59.5 mg/ml。 滴定:加5.0ml 上述溶液,5ml H2O2的稀溶液,10ml 300g/l的NaOH溶液,于250ml带塞磨口锥形烧瓶中,慢慢煮沸10min,冷却,加60ml稀H2SO4,2g KI,塞上瓶塞,轻轻摇动使沉淀物溶解。用0.1M Na2S2O3滴定游离的碘,当滴定达终点时,加0.5ml 淀粉溶液做指示剂,粉红

5、色显示为终点。 1ml 0.1M Na2S2O3 等量于23.79 mg CoCl26H2O。 蓝色溶液:用盐酸溶液溶解63g CuSO4)并定容至1000ml,滴加相同的盐酸溶液调整CuSO45H2O的浓度为62.4 mg/ml。 滴定:加10.0ml 上述溶液,50ml水,12ml 稀醋酸,3g KI于250ml带塞磨口锥形烧瓶中,塞上瓶塞,加100ml水,避光存放15min。用0.1M Na2S2O3滴定游离的碘,当滴定达终点时,加0.5ml 淀粉溶液做指示剂。浅棕色显示为终点。 1ml 0.1M Na2S2O3 等量于24.97mg CuSO45H2O。 标准溶液B的配制见表1: 表1

6、 标准溶液B的配制 标准溶液 体积/ml 黄色溶液 红色溶液 蓝色溶液 盐酸 B(褐色) 3.0 3.0 2.4 1.6 参比液B6的配制见表2: 表2 参比溶液B6的配制 参比液 B6 体积/ml 标准液B 5.0 盐酸 95.0 2 K值: 2.1 EP方法: 2.1.1 标准: 理论K值15的聚维酮,其实际K值为理论值的85%-115%; 理论K值或平均理论K值15的聚维酮,其实际K值为理论值或平均理论K值的90.0%-108.0% 2.1.2试验方法: 取本品1.00按无水物计算精密称定,置50ml烧杯中,加水适量使之溶解,置100ml容量瓶中并加水稀释至刻度,在25恒温水浴中放置1h

7、,用最小流动时间为100S的粘度计检测。测得相对粘度r,按下式计算K值。 K=300Cz+(C +1.5Cz)+1.5Cz-C/(0.15C+0.003C) 式中C为供试品的浓度 2.2 USP方法: 2.2.1标准: 理论K值15的聚维酮,其实际K值为理论值的85%-115%; 理论K值或平均理论K值15的聚维酮,其实际K值为理论值或平均理论K值的90.0%-108.0% 21/222.2.2 检测方法: 称取1g(按无水物计算)样品,用50ml水溶解至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线。在25+0.2oC下用毛细管粘度计测量其粘度。在同样环境下测量水的年度。用下面公式基数按K值: K=3

8、00Cr+(C +1.5Cr)21/2+1.5Cr-C/(0.15C+0.003C2) 式中: C:100ml溶液中样品无水物质量 Z: 样品溶液相对于水的相对粘度。 3 醛: 3.1 EP方法: 3.1.1 标准: 表证为乙醛,不超过500ppm 3.1.2 试验方法: 3.1.2.1 测试液:精密称取1.0g待测样品,用PH=9.0的磷酸盐缓冲液溶解并稀释至100.0ml。塞紧容量瓶,使其处于密封状态,并在60水浴中恒温1h,再冷却至室温,备用。 3.1.2.2 参比液:精密称取0.140g三水合三聚乙醛胺,用纯水溶解并稀释至200.0ml。取1.0ml上述溶液置100ml容量瓶中,再用P

9、H=9.0的磷酸盐缓冲液溶解至100.0ml。 3.1.2.3 操作步骤: 取三个相同的石英比色皿分别加入0.5ml的测试液,参比液,水。然后在每个比色器中加入2.5ml的PH=9.0的磷酸盐缓冲液和0.2ml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摇匀,塞紧。将它们放在222下,保持23mim后,以纯水为空白,在波长为340nm的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每个溶液的吸收度,并记录。然后再在每个比色皿中,加入0.05ml乙醛脱氢酶,摇匀,塞紧,放在222下保持5mim,以纯水为空白,在340nm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每个溶液的吸收度,记录每个数据。 计算公式 醛的含量(ppm):(At2-At1)-(Ab2-Ab1)

10、100000(As2-As1)-(Ab2-Ab1)mc式中: At1:加入乙醛脱氢酶前待测液的吸光度 At2:加入乙醛脱氢酶后待测液的吸光度 As1:加入乙醛脱氢酶前参比液的吸光度 As2:加入乙醛脱氢酶后参比液的吸光度 Ab1:加入乙醛脱氢酶前空白液的吸光度 Ab2:加入乙醛脱氢酶后空白液的吸光度 m:不含水的聚维酮的质量 C:参比液中乙醛的浓度,按三聚乙醛胺的重量计算 3.2 USP方法: 3.2.1 标准: 小于0.05% 3.2.2 检测方法: 3.2.2.1 溶液A:用500ml容量瓶中加入8.3g焦磷酸钾,加入400ml水石其溶解,如必要,以1当量的盐酸调节PH为9.0,用水稀释至

11、刻度线。 3.2.2.2 溶液B:在一小玻璃瓶中加入等同于70单位的冻干乙醛脱氢酶,加入10ml水时期溶解。 3.2.2.3 溶液C:向一小玻璃瓶中加入40mg烟酰胺腺嘌呤核苷酸,再加入10ml溶液A使其溶解。 3.2.2.4 标准液:在玻璃称量瓶中加入2ml水,再加入100mg新蒸的乙醛,将此溶转移至100ml容量瓶,用几分水清洗称量瓶,转移每次的洗液至容量瓶中,用水稀释 至刻度线。在4oC下放置20小时。取此溶液1ml至100ml容量瓶用水稀释至刻度线。 3.2.2.5 样品溶液:在100ml容量瓶用溶液A配制成20mg/ml的聚维酮溶液,在60oC水浴加热1小时,冷却至室温。 3.2.2

12、.6 空白液:水 3.2.2.7 在三个比色皿中分别加入0.5ml标准液,样品溶液。空白液,在每个比色皿中分别加入2.5ml溶液A和0.1ml溶液C。盖上比色皿的盖子,在20+2oC放置2到3分钟。用水做残壁测量吸光度。在每个比色皿中加入0.05ml溶液B,盖上盖子,在20+2oC放置5分钟。以水做参比测量吸光度。 用下面公式计算醛的百分含量 Result = 10 (C/W) (AU2- AU1) - (AB2 -AB1)/(AS2 -AS1) -(AB2- AB1) C:标准液中乙醛的浓度(mg/ml) W:聚维酮的质量(g) AU2:加入溶液B后样品溶液的吸光度 AU1:加入溶液B前样品

13、溶液的吸光度 AB2:加入溶液B后空白液的吸光度 AB1:加入溶液B前空白的吸光度 AS2:加入溶液B后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AS1:加入溶液B前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4 过氧化物: 4.1 EP方法: 4.1.2 标准: 4.1.3 实验步骤: 4.1.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1.3.1.1 仪器校正 将样品池与参比池中加入25mL被测物溶液与2mL 13%硫酸的混合液,交换样品与参比两池在分光光度计中的位置,在405nm处参比池的透光度为100%,保持样品池的透光度100%,并记为:C%。 4.1.3.1.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准曲线的绘制 配制H2O2含量分别为6ppm,8ppm,9ppm,

14、10ppm,11ppm,12ppm,14ppm和15ppm的一系列标准溶液,每一浓度取25mL,滴加2mL硫酸化钛试液,静置30分钟。以25mL被测溶液加2mL 13%硫酸作为参比液,分别测定并记录该系列标准样品在405nm处的透光率,T1,T2,T3,TT8%。Y以H2O2的浓度为横坐标,LogA为纵坐标作图,即得到一条标准曲线(应为一条直线)。 4.1.3.1.3待测样品的配制和测定 4.1.3.1.3.1 待测样品溶液 称取样品4.0克,用100毫升纯化水溶解并搅拌30分钟; 取25ml样品溶液,加入2ml硫酸氯化钛溶液,静置30分钟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该样品在405nm处的吸光度,记为:

15、A%; 计算logA,然后在标准曲线方程中计算处样品溶液中的过氧化物的浓度,再除以样品重量,从而计算处样品的真实过氧化物的浓度。 参比液 吸取25mL待测样品溶液,加2mL 13%稀硫酸溶液,静置30分。 4.1.4 结果处理 计算出LogA,然后在标准曲线的方程中计算出样品溶液中的过氧化物的浓度,再除以样品重量,从而计算出样品的真实过氧化物的浓度。 计算公式 C = (C1 /M)*100 式中: C:样品的真实过氧化物的浓度 C1:待测样品溶液过氧化物的浓度 M:称取样品质量 5 甲酸: 5.1 EP方法:标准 5.1.1 标准: 小于0.5% 5.1.2 实验验方法: 5.1.2.1 测

16、试条件 预柱:柱长为0.025m,内径为4mm,固定相为色谱级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柱子:长度为0.25-0.30m,内径为4-8mm; 固定相: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流动相:用水稀释0.25ml的高氯酸至1000ml; 流速:调节流速,使得甲酸的出峰保留时间大约为11分钟; 进样量:50l; 检测波长:210nm; 柱温:30; 重现性:连续6次重复测参比液,最大相对标准差为2.0%。 5.1.2.2 样品液准备: 精密称取样品2.0g,用纯化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容量瓶中,并充分摇匀,备用。将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R的悬浮水溶液转移到内径0.8cm、长20mm的玻璃管中,其间保持酸性离子

17、交换树脂一直浸没在水中。倾倒5ml水,且调节流速至约20d/min,当水平线接近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的顶层时,将测试储备液倒入柱子上,当倒了2ml时,收集1.5ml,并将其作为测试液。 5.1.2.3 参比液制备: 精密称取甲酸100mg,用纯化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取上述溶液1ml,并用纯化水稀释至100.0ml。 5.1.2.4 计算: 5.1.2.4.1 校正因子=A1/C1 式中: A1:外标物峰面积 C1:外标物的重量,mg 5.1.2.4.2 样品中甲酸的含量 甲酸=A2/ (F*C2)*100% 式中:A2:样品出峰峰面积,mvs C2:样品的重量,mg 6 肼 6.1 E

18、P方法: 6.1.1 标准: 小于1ppm 6.1.2 试验方法: 6.1.2.1 溶液的的配制 待测液:精密称取2.5g无水样品,用25ml纯水溶解至50ml容量瓶中,加0.5mL 50g/L水杨醛的甲醇液,混匀,60水浴加热15mim,冷却,加2.0mL甲苯,摇匀2mim,离心,取上层混合液作为待测液。 参比液:精密称取90mg水杨醛吖嗪用甲苯溶解至100mL,取1mL上述溶液用甲苯稀释至100mL。 展开剂:甲醇/水。 6.1.2.2 操作步骤 薄板活化:将硅烷化硅胶板F254薄层板在105110活化30分钟,活化后放置干燥器中备用。 点样:距底边1.01.5cm划基线,用微量进样器吸取

19、10L待测液进行点样,点样斑点直径控制在23mm,自然风干。 展开:用展开剂将密封的层析罐饱和15分钟,将点样后的薄层板置层析缸内,预饱和10分钟,然后将点样后的薄层板浸入展开剂中约0.5cm,展开,待上行迁移到规定高度时取出,置通风处自然风干。 检视:在365nm紫外灯下观察、标记。 测比移值:Rf = 原点至色谱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 判断:测试液中水杨醛吖嗪在薄板上显示的任何斑点,不强于参比液的斑点。 6.2 USP方法: 6.2.1 标准: 小于1ppm 6.2.2 溶液的配制: 标准液:9.38g/ml的水杨醛吖嗪甲苯溶液。 样品溶液:转移2.5g样品至50ml离心管

20、,混合溶解,加入500L1:20的水杨醛吖嗪甲醇溶液。摇动,在60水浴下加热15分钟。冷却,加入2.0ml甲苯,插上一个胶管摇动两分钟,离心。去甲苯溶液的上清液为样品溶液。 6.2.3色谱系统: 吸附剂:0.25mm二甲基硅烷化层析硅胶 敷用量:10L 展开剂:甲醇:水 2:1 波长:365nm 6.2.4 操作步骤: 在固定相上点上规定体积的溶液,以获得直径为2-5mm的斑点。 将半放入试验箱,保证斑点在展开剂的上方。关闭试验箱,令展开剂沿着板上爬,直到展开剂爬到板高度的3/4,取出板用铅笔标记展开剂的边缘位置,放置干燥。用365nm的紫外光观察斑点,水杨醛吖嗪斑点的层析迟缓因子为0.3,样

21、品溶液的任何斑点都千与标准液。 7.残单: 7.1 EP方法: 7.1.1标准: 小于10ppm 7.1.2实验方法: 7.1.2.1 测试条件 预柱:柱长为0.025m,内径为4mm,固定相为色谱级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 色谱柱:柱长为0.25m,内径为4mm,固定相为色谱级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 流速:调节流速,使得NVP的出峰保留时间大约为10分钟; 流动相:乙腈:水=10:90; 柱温:40; 进样量:50L; 检测波长:235 nm; 重现性:参比液(a)连续重复进样测定六次之后,其最大相对标准偏差为2.0%; 分辨率:参比液中残单出峰时间与醋酸乙烯酯的出峰时间的间隔色谱峰最小值2.

22、0。 7.1.2.2 溶液的制备: 样品液准备: 精密称取0.25g无水样品,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10.0mL,充分摇匀备用。 参比液制备: (a):精密称取50mg的乙烯基吡咯烷酮,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100mL,用移液管吸取此溶液1.0mL用甲醇稀释至100.0mL,再用移液管吸取上述稀释液5.0mL,用流动相稀释至100.0mL。 (b):精密称取10mg乙烯基吡咯烷酮和0.5g醋酸乙烯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100.0mL,用移液管吸取上述溶液1.0mL,用流动相稀释成100.0mL。 7.1.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称取0.01gN-乙烯基吡咯烷酮至100ml容量瓶,用水溶解,并稀释

23、至刻度线,取0.1ml,0.2ml,0.5ml,1ml,5ml,10ml分别稀释至100ml,制成0.1ppm,0.2ppm,0.5ppm,1ppm,5ppm,10ppm的溶液。分别进样50L,以所得峰面积对浓度做图,的到一条直线y=mx其中:y代表峰面积x代表浓度,m为比例系数。 7.1.2.4 计算方法: 根据样品的峰面积由标准曲线得出样品溶液的残留单体外标浓度。按以下公式计算: 样品的残留单体浓度(ppm)=C2/C1 式中:C1:样品浓度 C2:外标物的浓度 7.2 USP方法: 7.2.1 标准: 小于0.001% 7.2.2 实验方法: 7.2.2.1测试条件: 流动相:甲醇:水=

24、1:4 色谱系统: 检测器:UV235nm 柱: 保护柱:4.0mm*25mm封尾L7柱 分离柱:4.0mm*25mm;5m封尾L7柱 柱温:40oC 进样量:50L 7.2.2.2 溶液的配制: 系统适应性溶液: 取10mgN-乙烯基吡咯烷酮和500mg醋酸乙烯酯至100ml容量瓶,拥挤春溶解并稀释至刻度线,取此溶液1ml至100ml容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线。 标准储存液: 5g/ml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甲醇溶液。 标准液: 用流动相稀释标准储存液至0.255g/ml。 样品溶液: 25mg/ml的聚维酮流动相溶液。 7.2.2.3 录制谱图,并计算相应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峰面积。

25、7.2.2.4结果的计算: 用下面公式计算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百分含量: 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百分含量 =(rU/rS)*(CS/CU) *100 rU 样品溶液中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峰面积。 rS 标准液中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峰面积。 CS 标准液中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浓 CU 样品溶液中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浓度。 8 2-P: 8.1 EP方法 8.1.1标准: 小于3% 8.1.2实验方法: 8.1.2.1测试条件: 预柱:长0.025m,内径为3mm的封端十八烷基甲硅烷硅胶; 色谱柱:长0.25m,内径为3mm的封端十八烷基甲硅烷硅胶; 流速:调节流速,使得-P的出峰保留时间大约为1

26、1分钟; 流动相:纯化水,用磷酸调节PH至2.4; 进样量:50L; 检测波长:205 nm 柱温:30 重现性:重复六次测定参比液之后,其最大相对标准偏差为2.0% 8.1.2.2溶液的配制: 待测液准备:精密称取待测样品100mg,用纯水溶解并稀释至50.0mL。 参比液制备:精密称取-P100mg,用纯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取上述溶液3.0mL至50.0mL容量瓶,用纯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备用。 8.1.3 计算: 8.1.3.1 校正因子F=A1/C1 式中: A1:外标物峰面积 C1:外标物的重量,mg 8.1.3.2 样品中-P的含量 A2/*100% 式中: A2:样品出峰

27、峰面积,mvs C2:样品的重量,mg 8.1.3.3 判断: 样品峰面积要小于等于参比液色谱图的主要峰面积的3.0%。 9重金属: 9.1 EP方法: 9.1.1标准: 小于10ppm 9.1.2实验方法: 9.1.2.1 待测液的配制: (1) 将2.0g样品与0.5g MgO混合均匀,并灼烧至均匀的白色或灰白色。如果灼烧30分钟后仍然有色,可以待降温后用玻璃棒搅拌后再次灼烧。 (2) 将灼烧残渣于800下烘1小时。 (3) 收集残余物溶解于5ml盐酸和5ml水的混和溶液中,并将溶液分成两份。 (4) 取一份,在其中加入0.1ml酚酞试液,再加入浓氨水,直至显示粉红色,冷却后再加入冰醋酸至

28、无色,再加入0.5ml冰醋酸。如需要过滤得到的液体,并洗涤滤纸。 (5) 将步骤得到的试液稀释至20ml。 (6) 取此溶液12ml备用。 9.1.2.2空白液的配制: 10ml纯化水加入2ml待测液配制步骤的试液。 9.1.2.3 参比液的配制: (1) 将2.0g样品与0.5g MgO混合均匀,加入2ml 10ppm的铅标准溶液,在100105下烘干,并灼烧至均匀的灰白色。 (2) 将灼烧残渣于800下烘1小时。 (3) 收集残余物溶解于5ml盐酸与5ml水的混和溶液中,并将溶液分成两份。 (4) 取一份,在其中加入0.1ml酚酞试液,再加入浓氨水,直至显示粉红色,冷却后再加入冰醋酸至无色

29、,再加入0.5ml冰醋酸。如需要过滤得到的液体,并洗涤滤纸。 (5) 将步骤(4)得到的试液稀释至20ml。 (6) 取10ml所得溶液,并加入2ml的待测液。 6.4 分析:在上述各溶液中分别同时加入2ml PH为3.5的缓冲溶液并摇匀,然后加入1.2ml硫代乙酰胺混合液,并摇匀。2分钟后观察各个比色管中的溶液。 9.1.2.4 结果判断: 6.6.1 前提条件:若参比液与空白液相比,不显浅棕色;或者监测液与参比液不匹配,那么实验无效。 6.6.2 判断:若所有测试溶液的褐色都比参比液的浅,则说明被测物符合要求。 与空白液比较,铅标准液应为浅棕色。 备注: 1 硫代乙酰胺试液的配制:取硫代乙

30、酰胺4g,加水使溶解至100ml,置冰箱中保存,临用前取混合液5.0ml加上述硫代乙酰胺溶液1.0ml,置水浴上加热20秒,冷却,立即使用。 2 标准铅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硝酸铅0.1598g,置1000ml容量瓶中,加硝酸5ml与水50ml溶解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临用前,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3 PH为3.5的醋酸盐缓冲溶液的配制见其SOP。 9.2 USP方法: 9.2.1 标准: 小于10ppm 9.2.2实验方法: 由于此方需使用剧毒的氰化物股本实验不做此方法的比较。 10 水分: 10.1 EP方法: 10.1

31、.1标准: 小于5.0% 10.1.2实验方法: 10.1.2.1滴定甲醇中的水分 加无水甲醇于反应瓶中,至淹没电极裸露端即可。开动电磁搅拌器,用卡尔费休试剂滴定甲醇中的含水份,滴定主电流表指针偏转40uA处,保持1分钟不变,视为终点。 10.1.2.2卡尔费休试剂的标定 用双链球加压使卡尔费休试剂到达滴定管的满刻度,再用微型注射器取30uL蒸馏水,从加料口橡皮塞中注射于反应瓶中,原有的棕色即可变为 淡黄色,同时表头指示应从45向左偏转到“0”附近。随即用卡尔费休试剂进行滴定,指针逐步向右偏转,到达45uA后,保持1分钟不变,记录卡尔费休试剂消耗体积。 10.1.2.3水当量的计算 : 公式:

32、T WV1 式中,W 标定时注入标准水的重量 V1 滴定消耗卡尔费休试剂的体积 10.1.2.4 样品测定 将滴定管中卡尔费休试剂加至满刻度。 液体样品的测定: 用注射器取样品,注入反应瓶中然后进行滴定,方法同前。 固体样品的测定: 用称量管精密称取0.500克试样打开加料口橡皮塞迅速将称量管试样倾入反应瓶中,立即盖紧橡皮塞,搅拌溶液使试样溶解,用卡尔费休试剂如前滴定至指针偏转到45uA处,即为终点。 10.1.2.5结果计算 水分G100 式中:V2 滴定消耗卡尔费休试剂的体积 T 卡尔费休试剂的水当量 G 样品的重量 10.2 USP方法: 10.2.1标准 小于5.0% 1水当量的的计算

33、:用称量管精确称量30mg水,加入反应瓶中,滴定到终点。用下面公式计算水当量F, F=W/V W:水的质量,mg。 V:消耗试剂的体积,ml。 2水含量的检测:加入35ml甲醇至反应瓶,滴定到终点,以消耗掉反应瓶中可能存在的水蒸气,讯孙加入样品,滴定至终点。用下面公式计算水的质量:M ,mg M=SF M:水的质量,mg F:水当量 S: 消耗实际的体积,ml 11 PH值: 11.1 EP方法: 11.1.1标准:3.0-5.0 11.1.2测定方法: 11.1.2.1按说明书的规定,接通电源预热仪器,调节零点和温度补偿。 11.1.2.2校准pH电极 11.1.2.3 一点校准:根据样品溶

34、液的pH值选择接近其pH值的标准缓冲液,将电极放入标准缓冲液中,调节定位旋钮至规定的pH值。 11.1.2.4 二点校准:选择二种pH值相差3个单位的标准缓冲液进行校正。误差不应超过该仪器性能指标的相应规定,否则应重换标准缓冲液重新校正仪器直至符合要求后再测样品。 11.1.2.5待测液的配制:精密称取样品1.0g置小烧杯中,加水19g后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形成均一溶液。 11.1.2.6待测液的测定:校准pH电极后,将电极冲洗干净后放入待测液中并读数,显示屏上终点数值即为该样品pH值。 11.2 USP方法: 11.2.1 标准:3.0-7.0 11.2.2 实验方法: 11.2.2.1 按说

35、明书的规定,接通电源预热仪器,调节零点和温度补偿。 11.2.2.2校准pH电极 11.2.2.3 一点校准:根据样品溶液的pH值选择接近其pH值的标准缓冲液,将电极放入标准缓冲液中,调节定位旋钮至规定的pH值。 11.2.2.4 二点校准:选择二种pH值相差3个单位的标准缓冲液进行校正。误差不应超过该仪器性能指标的相应规定,否则应重换标准缓冲液重新校正仪器直至符合要求后再测样品。 11.2.2.4 待测液的配制:精密称取样品1.0g置小烧杯中,加水19g后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形成均一溶液。 11.2.2.5待测液的测定:校准pH电极后,将电极冲洗干净后放入待测液中并读数,显示屏上终点数值即为该

36、样品pH值。 12 含氮量: 12.1 EP方法: 12.1.1 标准:11.5%-12.8% 12.1.1.1称样:称0.1g待测样品,置于干燥的50mL凯式烧瓶中。 12.1.1.2 消化:在凯氏烧瓶中加入由1g硫酸铜、1g二氧化钛、33g硫酸钾组成的混合物5g,用少量的水将你粘连在瓶壁的物质清洗进瓶底,沿烧瓶瓶壁滴加硫酸7mL,并加入3粒玻璃珠,在烧瓶口放一小漏斗,先用小火缓慢加热,然后逐步加大火力,直到溶液变成透明、浅黄绿色溶液,继续加热45min,冷却。小心加入20ml水。 12.1.1.3蒸馏:取40g/l硼酸溶液30mL,置于100mL吸收瓶中,加3滴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指示剂,

37、将定氮仪的冷凝管底端插入液面下,再将凯氏烧瓶中内容物经漏斗转入蒸馏瓶中,用水淋洗烧瓶及漏斗,再加入40%氢氧化钠溶液30mL,并用10ml水淋洗,关橡胶管夹子,用蒸气蒸馏,直到蒸馏液达到80-100mL,停止蒸馏,将冷凝管下端压低,使残留在冷凝管中的馏分流入吸收瓶,用少量水清洗冷凝管尾端,最后移走吸收瓶。 12.1.1.4滴定:馏出液用硫酸滴定液滴定至溶液颜色由绿色变为淡灰蓝色,最后变为灰紫色,读取硫酸滴定液消耗的体积,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较正。每1mL硫酸滴定液相当于0.7004mg的氮。 12.1.1.5计算公式: 含氮量=*0.014*N/M*100% 式中: V:样品所消耗硫酸滴定

38、液的体积,mL V0:空白所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 N:硫酸滴定液的浓度,mol/L M:样品的质量,g 12.2 USP方法: 12.2.1 标准: 11.5%-12.8% 12.2.2 实验方法: 12.2.2.1 称样:称0.1g待测样品,置于干燥的50mL凯式烧瓶中。 12.2.2.2 消化:在凯氏烧瓶中加入由1g硫酸铜、1g二氧化钛、33g硫酸钾组成的混合物5g,用少量的水将你粘连在瓶壁的物质清洗进瓶底,沿烧瓶瓶壁滴加硫酸7mL,摇动凯式烧瓶,用小火缓慢加热直到溶液变成蓝色澄清溶液,瓶壁上没有碳化物。向混合物中加入70ml水,冷却,组装蒸流装置。 12.2.2.3蒸馏:取40g/

39、l硼酸溶液15mL,置于100mL吸收瓶中,加3滴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指示剂,将定氮仪的冷凝管底端插入液面下,再将凯氏烧瓶中内容物经漏斗转入蒸馏瓶中,用水淋洗烧瓶及漏斗,再加入40%氢氧化钠溶液30mL,并用10ml水淋洗,关橡胶管夹子,用蒸气蒸馏,直到蒸馏液达到80-100mL,停止蒸馏,将冷凝管下端压低,使残留在冷凝管中的馏分流入吸收瓶,用少量水清洗冷凝管尾端,最后移走吸收瓶。 4.2.3 滴定:馏出液用硫酸滴定液滴定至溶液颜色由绿色变为淡灰蓝色,最后变为灰紫色,读取硫酸滴定液消耗的体积,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较正。每1mL硫酸滴定液相当于1.401mg的氮。 12.2.2.4计算公式:

40、 含氮量=2*0.01401*N/M*100% 式中: V:样品所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 V0:空白所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 N:硫酸滴定液的浓度,mol/L M:样品的质量,g 13 硫酸盐灰分: 13.1 EP方法: 13.1.1 标准: 小于0.1% 13.1.2 实验方法: 取一个合适的坩埚在60050的高温炉中炽灼30min。在装有硅胶的干燥器中进行冷却,并称重。取供试品1.0g或各产品项下规定的重量,置已炽灼至恒重的坩埚中,精密称定。用少量的硫酸润湿待测物,用可行的温度缓慢加热,直至样品完全碳化。在冷却之后,用少量的硫酸润湿残渣,缓慢加热直至白烟不再逸出,在60050炽灼,

41、直至残渣完全灰化。将坩埚放在干燥器中冷却,再称重,计算残渣的百分含量。 注意:若这残渣的含量超过规定的限制,重复用硫酸润湿,并且就像先前一样炽灼30min直到两次连续称重的差不超过0.5mg或者残渣的百分含量符合规定的限制。 13.1.2.4 结果计算: 炽灼残渣=m2-m1m0100% 式中:m0:供试品质量,g m1:炽灼前空坩埚质量,g m2:炽灼后坩埚和残渣质量, 12.2 USP方法: 12.2.1标准: 小于0.1% 12.2.2 实验方法: 取一个合适的坩埚在60050的高温炉中炽灼30min。在装有硅胶的干燥器中进行冷却,并称重。取供试品1.0g或各产品项下规定的重量,置已炽灼至恒重的坩埚中,精密称定。用少量的硫酸润湿待测物,用可行的温度缓慢加热,直至样品完全碳化。在冷却之后,用少量的硫酸润湿残渣,缓慢加热直至白烟不再逸出,在60050炽灼,直至残渣完全灰化。将坩埚放在干燥器中冷却,再称重,计算残渣的百分含量。 注意:若这残渣的含量超过规定的限制,重复用硫酸润湿,并且就像先前一样炽灼30min直到两次连续称重的差不超过0.5mg或者残渣的百分含量符合规定的限制。 12.2.3 结果计算: 炽灼残渣=m2-m1m0100% 式中:m0:供试品质量,g m1:炽灼前空坩埚质量,g m2:炽灼后坩埚和残渣质量, 四实验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