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水》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碗水》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碗水教学设计一碗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名读、齐读等方法,熟读至背诵第五段。 2、读课文,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方便和乐趣。 3、通过对文中省略号内容的续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什么说一碗水是灵泉。 难点:体会“那么.那么.那么.”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感 1、刚才我们一起学了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介绍了泉水的特点。谁能说说一碗水的特点。 小,只有一碗。一年到头总不干。总是满满的一碗,不浅下去,也不漫出来。谁能把小山泉的有趣说出来. 2、你学了第一部分以后,对这眼山
2、泉有什么感受?你们喜欢小山泉,课文里谁还喜欢小山泉? 二、深入文本,读中感悟 1、哪些段落讲的是小朋友喜欢小山泉?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里看出我们对一碗水的喜欢? 哪句话一下子就把这一段的意思都表达出来了。这就叫这一段的什么句子?“虽然可是”这个关联词语表现了小伙伴什么样的心声?谁能用“虽然可是”说一句话。 “一定”能看出什么来?能不能换个词表示。 “高呼”“干杯”感觉出他们非常快乐。让我们也像大人一样干一次杯,体会一下他们的快乐。谁能试着读读这句话,把快乐读出来。 他们在山泉这还做什么了? 他们在树荫下野餐,快乐吗?来把这段带着喜爱山泉,劳动后的快乐读一读这段话。 文中用了省略号,表示什么
3、意思,他们在这还做什么? 2、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再去品味文中词句的意思,再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课文朗诵出来。我觉得咱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学习就是这么快快乐乐,简简单单呀。希望咱们继续加油。 3、这眼小山泉,不仅我们喜欢,课文当中的小伙伴也喜欢。还有谁喜欢? 请大家看看哪几段写的小动物也喜欢山泉?既然刚才我们学的这么好,这一部分让咱们自己学好不好?你认为小动物喜欢山泉,从哪看出来。 相机指导 小松鼠 a小松鼠说“吱吱、吱吱”,好像在说“好甜、好甜”, “甜”这个词,表现了它喜欢泉水。 小松鼠会说话吗?是用了什么方法?是谁要表达泉水甜?谁能把小松鼠喜爱山泉的心情读好。 b看图,两只可爱的小松鼠正在一碗
4、水这喝呢!谁来说说左边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右边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学一学他们的动作,想一想他们此刻会想些什么? c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能不能读一读,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山喜鹊 a山喜鹊 “快、快来呀”就是带着一种很愉快的心情。它在这样做在招呼同伴,谁能把急切的心情读一读,可以加一个动作。 b这么快乐的一群山喜鹊,我们一起读一读,我读前边的一句,你们读“快、快来呀。” c你看,作者把自己喜欢山泉的心情让松鼠、山喜鹊的动作语言表达出来了。这就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也要把自己的心情让大树小草替你说出来,这样你的习作就会更生动,更便于表达自己的心声。 d你在旁边看到这样的情
5、景,会怎么做呢? e真好!不仅有小松鼠、山喜鹊、还有好多好多动物都喜欢山泉。你们想像出来,哪一种小动物生活在山里喜欢山泉,你们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有谁会喝到这碗水,又会变得怎样呢? 4、正因为大家都喜欢这眼小山泉,老人们才说是一眼“灵泉”。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叫它灵泉。 如果去掉 “那么”,会怎么样?谁能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 5、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它是大山的乳汁,它真甜。谁来形容一下的乳汁,这是一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咱们周围也有独特的风景,比如一片小树林、大片的麦子地。只要你喜欢它,也拿出笔来向作者一样对大家诉说一下吧。这个作业留在课下写。 三、阅读拓展 今天
6、,和同学们一起学了这节课,我感到和文中的小朋友一样高兴,我都有些恋恋不舍了。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特别想向大家推荐吴然写的另一篇文章珍珠泉。 板书 一碗水 快乐 灵泉 教学反思: 一碗水一文描述了一碗水的神奇、有趣,带给人们和动物们的快乐。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氛围,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有所感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1、有层次性地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从初读整体感知,到细读、品读、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美。 2、尊重学生的自主体念,品味“一碗水”带给大家的快乐。以“找出体现小伙伴和小动物对泉水和喜爱之情的语句”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3、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小松鼠的吱吱声和小山雀的雀雀雀的叫声表达的动物语言来体会小动物对泉水的喜爱。体会作者描写的生动有趣。 4、在这节课中,我在让学生品读中力争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句、段的练习,体会用关联词语的好处,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来写小动物。 这节课中我觉得遗憾的地方是有一些学生对课文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层次上,不能深入文本,以后还要多引导中差生学习理解课文,把课堂上的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