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7227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中国哲学知识小结 思考题: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1、先秦哲学是中哲的形成时期。2、秦汉,儒家官方哲学地位确立。3、魏晋南北朝官方哲学反思及多元思想酝酿时期。4、隋唐,佛教兴盛及儒家思想反思。5、宋明理学:新儒学。6、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及改造。7、近代:对传统哲学批判及反思时期。 关于周易的知识点: 周易中所体现的天人相与的观念 1.周易古经以其作品及占验决疑方式承载和反映着西周在“国之大事”亦人君之事问题上的天人相与思想。 而其中天人相与思想的体现主要在: 天 主宰人 天以人德为条件来主宰人。 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而人德则是具体的条件和人的德行的考量关键。 从本质上

2、来讲这只是假借上天之口,言德之实。 自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神学形式下的人德愈发彰显。 2.天“与”的条件乃是“人德”,以及道德的表彰方式。,对人君的道德要求所体现出的道德思想。 3.春秋人在易筮决疑中逐渐否定着它原有的神秘形式,其神天成分日形渐远,其道德原则虽被凸显了出来。此现象通过卦辞和爻辞中的变化,以及占辞句式中条件句的特征以及内容中,其形式上更加的采用判断用辞,更多采用君子大人为善,小人为否等人格定位于判断形式的对应。同时在当时天人思潮的背景之下,通过描写天象来预示人的吉凶,从而得出道德规范上的启迪。 春秋易筮反映的天人观念的变化示例:卦占吉凶卦占取义言吉凶不占而赖卦辞说理言吉凶到孔子时期

3、出现不卦占取象说德理 这样的发展变化 逐渐的抛弃象,直接言道德原则。 思想现状、问题、要求及历史条件分析。 1、天人思想情节:人文道德彰显/其说理依据的统一归结 2、问题或者彰显的要求:待总结整合/去神/非神之统一归结 3、历史条件:远天或者神学否定思潮,思想交流的社会条件,归结所需自然之理即阴阳思想。 小结: 1,周易古经以其作品及占验决疑方式承载和反映着西周以人德为核心的天人相与思想 2,周易古经中承载和传达着相对丰富的人君道德思想 3,春秋人在易筮决疑中逐渐否定着它原有的神秘形式,其神天成分日形渐远,其道德原则遂被凸显了出来 思考题: 1、周易古经有怎样的内容结构 2、如何看待和理解周易

4、的道德内容及其主张方式 孔子思想:孔子仁学:儒家哲学宗旨之确立 一、正名思想 关于“正名”。名,自命也说文。名与秩序,与正义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孔子看来,在当时礼乐崩坏的时代,天下无道。必须要恢复周礼,进行正名。 1.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2.礼的内容: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3.克己复礼的修养方式/途经:孔子在为政中这样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克己复礼以为仁,提出仁的修养标准。 二、仁学体系 其核心范畴在于仁学 关于仁:仁

5、义亲,“仁”义“亲”,春秋以前即是重要的概念。指亲而近人之才能、美德。“仁”的美德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有的和睦、爱等美德。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在总结及发微早期思想而来,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从而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学说体系。 关于孔子说仁。 仁字是孔子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他有很多关于关于仁的说法,大致归结如下: 第一,爱人。 第二,为复礼,第三,言德政。 在仁学体系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内容: 仁体现为达到礼的规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自我道德准则。 首先,“仁”的内涵是指有关社会关系上的亲睦关系。核心词为“爱”、“亲” 其次,以“亲亲”为基础的“礼”即是这种关系的具体体现。 再次,在基本性质上,它是

6、有关自我修养以服从社会规范的方法原则。 小结:一,“仁”指有关社会关系上的亲睦关系,以“亲亲”为基础的“礼”即是这种关系的具体体现 二,“仁”的基本性质是以服从社会规范为目的的有关自我修养的方法原则。强调自我克制、主张修养的自觉性,以“礼”为标准。 三,“仁”或“礼”的准则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它是一种全面的有关个人人格的要求。 三、孔子与墨子仁爱思想之别 孔子身后不久,墨子针对儒家仁爱思想进行了种种非难,并提出了有关仁爱的主张“兼爱” 墨子重“利”及其“兼爱”思想 共: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 兼爱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1,“兼以易别”: a, 泛爱,b, 无差别基础上的

7、爱。兼:同也;易,更也;别:差等也。 兼爱即仁义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基本区别 1、出发点之别, 2、仁爱的范畴属性之别 3、仁爱有条件与否之别 4、仁爱的对象分别与否之别 四、孔子的“中庸”之道 中庸含义:“不偏不易,允执其中” 。中乃其本,和则是守本守中的结果和目的。 思想核心:“守中致和”。观物及修养原则方法。 大学背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8、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方法:止、静、安、虑、得/本末之方 八条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小结: 一,“大学”实乃道德之学,从人伦道德的角度阐述了儒家的社会观 二,大学的主要内容为三纲八目 三,叙述了由个人修养对实现儒家社会理想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四,八目提出了“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 孟子思想 人性论思想:人性善。以此作为论证君子道德修养和实现善政的依据。

9、人性争辩的过程:孟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范畴不一,人性非义。性无善恶,善恶非性。性其属性。 人性善的论证人性是存在的 a,孟子提到:性犹水之就下得出人性存在的结果。b人性存在的意义是人共有的且有别与他物之性c人性应当在共有之心上求之。 人性善的论证 a 人皆有四心: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b四心即是四端:分别为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皆故有,故为性 非仁义礼智,非人也。 孟子的善性修养境界思想 a性善其端故人求其养 b养浩然之气的修养之法:1)内养2)寡欲3)充实其气4)求放心 C修养的境界:有善信充实美大圣神 余说:民本及“仁政”学说 善性平等观 民本思想 性善/平等及民本 小结 一

10、, “性善”说是在与告子人性问题的争论中提出的(_告子主性无善恶),指人区别与他物之性; 二, “性善”的论证依次从有”四心”_四善端_端故(有)因而善固(有)_非人无此仁义礼智。 三,在 “性善”基础上提出了修养方法及境界的学说。 思考题 一,孟子与告子进行了怎样的争辩? 二,孟子是怎样论证“人性善”的? 三,孟子主张的修养方法及境界主要有哪些内容? 老子思想: 道的思想 老子核心为道,那么道是什么: 1)存在而非常所谓存在 2)存在方式/特性:先天的而存在,无中生有,至真之存在,永恒之存在, 3)道是一种抽象的绝对存在 道生万物的思想 1)道生万物:“一”的生物原则:“一”指的是差异形成前

11、的统一状态,创生万物及万物和谐之至高自然之则。 2)道“虚”故而生万物 3)无为之道:无乃本质,有无相生,无为而治 阴阳之道 1)万物有阴阳 2)阴阳冲而生物 3)道生阴阳 小结: 1,抽象的道是生物之道; 2,道性其“无”,“无”乃生有,故行当其“无”; 3,道生阴阳,阴阳而生万物道的说理模式 德的思想 道与德 德:生活准则的“道” 德:唯道是从 1)执其常德 2)常德乃朴 3)从道而不为常 老子的道德 1 德是道在人的延续 2 上德不德 3 知雄守雌 4贵无 小结: 1,德是贯彻于生活中作为生活准则的道 2,德的实质是尊道而行 3,老子的德以贵无为方法特征 “静观玄览”的认识论思想 “玄同

12、”及基本认识态度 万物归结于道:决定了认识态度及方法的形而上特点: 1)超越或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 2)得道行德方才把握本然之真 3) 本然之真即玄同亦道“一”之境 静观玄览之法 1)认识真理是无涉经验及实践体道的过程, 2)虚静:认识的主体要求 3)玄览:用“心”观照变化小国寡民的政治观 1)无为而治的政治观 2)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小结: 一,道因其“无”之性、因阴阳冲气而生万物 二,德是生活准则之道,体现道的诸特性 三,终极的认识是对道的以静观为其法的超越感性经验的认识 思考题: 一,如何理解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 二,为什么说“德”乃生活准则的道? 三,如何理解老子静观玄览的认识方法?

13、 墨子的思想 兼爱思想见 三表法的认识论思想: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 1)有本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既往经验/间接经验 闻知 2)有原之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共有经验/直接经验 说之 3)有用之者废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实际效果/实践经验 亲知 从经验-效验的变化 三表法后墨知识论思想 1)三知思想:亲、闻、说 亲/闻说之知=亲知闻知而说知 2)三物: 类:类名,类的概念 知类=以实定名 故:缘由,来由,理由 晓故 理:道理,说理,推理 能理 “天志”、“明鬼” 、 “非命”的宗教思想 墨子“天志”、“明鬼”及“非命”思想反映了他鲜明

14、的政治主张 1)天志1,有意志之主宰,2,天贼:正天子之能 2)明鬼:对传统圣人观的否定尝试 知,能 3)非命:在力不在命,在义不在命,非命故“学” 力的论证: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则夫岂可谓有命哉! 义的论证: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也。 学的论证: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其冠也。 小结: “兼爱” 的社会思想、 “三表” 认识论思想、 “天志”、“明鬼” 、 “非命”宗教思想 一, “兼爱” 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主张“兼以易别”的以社会平等为基础的泛爱,与儒家仁爱观有实质上的差别。 二, “三表法”指出认识要以有本、有原、有用为标准。其中有原强调了直接经验在认识中的突

15、出作用。 三, “天志”、“明鬼” 、 “非命”反映了墨子尊天事神的宗教生活主张,但同时也反映了他反对礼制的政治主张。 思考题 一,墨子“兼爱”思想与孔子仁爱思想主要有哪些区别? 二,“三表法”主要有哪些内容? 三,墨子是怎样论证“非命”的? 庄子的思想 庄子逍遥游的人生观:逍遥”也作“消摇”,意:优游自得无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逍遥游”反映了庄子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人生观思想 1,通过不“逍遥”例子说明,不自由在于“有待”、“有己” 。 有待:受条件限制 有己:受成心限制 2、真正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人”、“无功”、“无名”、“无待”。 无待:无为,应自然,与天同 3、

16、 “无待”的方法 坐忘、吾丧我 4、 “撄宁”的境界 小结:看到人生受主客条件的影响,并发现经验的人生追求的相对性,因而主张通过“吾丧我”的方法剔除成心,进入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之境,即得道之境 齐物的相对主义及不可知论 1)齐物: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齐物”: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齐论”:人们的看法和观点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也是齐一的,没有是非之别 2)内容: 1,差别是相对的,故不可知。 a.差别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b.差别是认知的差别,因不同标准形成。 c.因标准不一,是非无法确知。 2、由道观,其别实无别 a.由“道”观

17、的必要性 b.成心标准乃损“道”之故。 c.由“道”观其差别,其实无真正的差别,而为“一”。 3,以“道”观物的方法:”以明“” 以明:以本然之明照之 小结:认识到人的认识有来自先验的主观标准,主张站在“道”的同一标准的基础上看待事物,发见差别中的“无差别”才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对老子道德发挥 1)“大宗师”及其题解 2)继承老子指出”道“的绝对原则的地位 3) 突出和发挥了老子”道“者性无的主张 1. 认为知其“无”是把握“道”的关键 2. “真人”观:强调体“道”行“无”的认知实践 3. 解释了由“道”的认识到经验虚假认识的层次 小结: 一,在人生观方面,指出人生受主客条件的影响而导致人生的

18、追求、理想具有相对性,因而认为应当通过“吾丧我”剔除成心,进入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之境 二,在认识论方面,认为认识因先验主观标准而总是相对的、不完善的,因而主张站在“道”高度认识事物,认识差别中的同一 三,在宇宙论方面,继承了老子“道”的本体论,突出并发挥了“道”其性“无”的观点 思考题: 一,如何理解庄子“吾丧我”的无条件精神自由境界? 二,庄子是怎样否定人的经验认识能力的? 三,庄子主要在哪些方面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中国哲学之形成易传 易传其作 孔子及后学。共十目 对古经的阐释和发挥 1)对卦爻辞的人文的解释:承春秋取义取象之法,对原典卦爻辞的道德阐释 2)对卜筮的人文及理性解释: 天地感,故可

19、知吉凶 思天履信尚贤则天佑其吉 3)对周易系统的理论整合 对其成书之人文道德目的解说:崇德广业 对其产生之宇宙论根据的解说:取自然之则 此外,对其筮法的理论解说:顺天之德、晓天之理 易传的思想体系及内容 1)太极-阴阳-四象-八卦-万物的理论体系: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2)道器观:因道而治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器之学正式形成于 周易 之中 2 周易系词上 记载: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器 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道 与器关系的论述,也是器 这一哲学范畴的源头 此处,道即 形而上者,是非物体的 抽象的精神因素; 器 属于器物层面,也可以理解为追求物的手

20、段或技能, 即 形而下者 道 与器虽然是对立的,但他们又统一在形中也可以说,器是道 在 实际中的应用 二者的依存关系体现了当时生产力低下情况中的一种社会理想:以 道 安国,以 器 兴邦,重道尚 器 3) 变化观:把握变化中的不变 生生之谓易通变之谓事夫易,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 太和观:变化差异中的至大和谐 5) 阴阳观:变化的及理解变化的依据: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含义:1,有阴有阳; 2,只有阴阳; 3,此彼阴阳;4,此彼阴阳; 5,无有止息 6)人格思想:自我修养 易传的贡献及地位 1) 明确区分了形上形下学问 2)对传统人文及理论成果的总结/整合 3)提出为经典的”太极-阴阳“的解释模式 4)中国哲学模式基本形成的代表作品之一 5)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就影响 小结: 一,在方法及内容上发挥了易古经思想 二,提出了包括宇宙理论体系、道器观、变化观、和谐观、阴阳观及君子观等丰富的思想内容 三,是先秦思想的总结性成果,及中国传统哲学形成的标志行作品 思考题: 一,易传主要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古经思想? 二,易传主要提出了哪些思想?它们各自的内容怎样?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能包含哪几方面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