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13课时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7243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第13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庸》第13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庸》第13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庸》第13课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庸》第13课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庸》第13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第13课时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庸第13课时教案中庸第十三课时教案 中庸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有感情地朗读文句,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

2、同时,让其深刻领悟文句的道理, 熟读成诵. 教学课件、教材. 一、复习引入 说说自己对君子之道费而隐的理解。 1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范读。 3、正音:柯、睨、诸、谨、谨、 慥、尔、伐、曰。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学生齐声朗读。 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男女生合作读。 三、整体认知 1、你读了文

3、句,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 四、理解文句 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 诗:此诗引自诗经豳风伐柯,是赞美周公的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伐柯:砍伐木料,制作斧柄。柯,斧柄。周2 礼云:“柯长三尺,博三寸。”则,样式,标准,规定, 法则。指斧柄的形式样板。 睨:斜视。 以人治人:以人固有之道来治理人。改而止:改正错误就行。 忠恕违道不远:能够以忠恕处世,那么距离中庸之道就不远了。忠,尽己之心。恕,推己及人。违,离开,违背。 施诸己而不愿:别人施加给自己而不愿承受的行为。 君子之道四:指孝、忠、悌、信四个方面的行为。 庸德:平常的道德。庸言:平常的言语。 有余不敢尽:有能力做到的方面也不敢随便夸

4、耀。 慥慥:忠厚诚实的样子。 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孔子说:“道是不能离开人的。如果有人实行道却离开人,那就不可能实行道了。诗经豳风伐柯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树木来做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去看,还会以为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根据为人的道理来治理人,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儿子侍奉父亲的标准来孝顺父亲,我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臣下侍奉君王的标准来竭尽忠诚,我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的弟弟对哥哥做到的

5、敬重恭顺,我没有能够做到;用我所要求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实践平常的道德,3 谨慎平常的言论,还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再努力:言谈要留有余地,不说过头话。言论要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要符合自己的言论,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段中三个论点的理解:“道不远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顾行,行顾言。 道不远人的意思是说,道其实就是就在人的周围,并不需要去远方求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很简单,孔子把这态度称为忠恕。同时,孔子也认为能做到了忠恕,那么离中庸也不远了。 言顾行,行顾言的意思是说,说的和做的是不是一致。再深层一点地说,就是说话要顾忌到自己做

6、不做得到,做事要顾忌自己是不是那样说的。 4、史例解读: 以德感人 三国时北海人王烈,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并没有做官,但在老百姓当中,却具有很高的威望。有一个人偷了别人的一头牛,被失主捉住了。盗牛的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今后绝不再干这种事。现在,随便你怎样处罚都行,只求你不要让王烈知道了。”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立即托人赠给盗牛人一匹布。 有人问王烈:“一个做贼的人,很怕你知道,你反而送布给他,这是什么道理?” 王烈说:“做了贼而不愿意让我知道,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我送布给他,就是为了激励他改过从善。” 4 一年以后,有一天,一位老人挑着重担,正在艰难地赶路,忽然遇见一个

7、人,这个人帮助老人挑着担子走了数十里,到了老人家门口,把担子放下,不告诉姓名就走了。后来,还是这位老人,在赶路时丢失了一把宝剑,被一位过路人发现了。 为了避免让人任意取走,过路人便留下来看守,等待失主。待老人去寻剑时,发现那位守剑的人,正好又是上次替他挑担子的人。 这次老人得知了他的姓名,便去告诉王烈。王烈听后,很受感动。他说:“惭愧啊!世上有这样好的人,我却没和他见过面。”随即设法打听,原来竟是从前的那位盗牛人。王烈不禁大吃一惊,十分激动地说:“一个人受了感化以后,改过从善的程度真是不可限量啊!”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以后要怎样做? 五、拓展: 小组讨论:联系所学内容和生活,说说自己能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熟读成诵。 七、小结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中庸这一章的学习和感知,在以后的生活中与同学、朋友相处做到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同学们,能做到吗? 5 中庸第十三章 道不远人 君子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顾行,行顾言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