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年级上册》简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年级上册》简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年级上册简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赵占良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我们编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供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第一学期使用。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本册教材,现将本册教材的编写情况作以下说明。 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 同七年级上、下册一样,本册教材的编写遵循了这套书共同的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 1.编写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
2、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编写原则 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 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渗透STS教育思想。 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 1 - 加强启发性和可读性。 具有弹性。 知识体系的构建 本册包括两个单元: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六单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总体框架 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与本册相对应的内容涉及三个一级主题: “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在教材中列为第五单元第二章。 “八、生物的多样性”中,细菌
3、、真菌、动物的类群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安排在第五单元;生物的分类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等,安排在第六单元。 “九、生物技术”中,“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 和“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安排在第五单元第五章。 在“生物的多样性”这个一级主题中,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概述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已经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内容将安排在八年级下册。“九、生物技术”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内容,在七年级上册和本册有多处提及,在八年级下册还将有更为详细的介绍。 - 2 - 由此可见,教材内容的选择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但是,
4、将这些内容组织成有序的体系,则与课程标准中具体内容标准的排列顺序有明显差别。之所以这样处理,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规律,即力求“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比如,课程标准中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较多,包括生物的各大类群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如果集中在教材的某一个单元,势必十分庞杂,将各大类群的内容罗列铺陈,就又回到传统教材的老路上,学生很可能不厌其烦,这是其一;将各类群内容集中介绍,只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关于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则难以展开,因而不能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这是其二;如果这样做
5、的话,“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等单元则只能讲各类群的共性,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而对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不做介绍,不符合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这是其三。考虑到以上原因,教材在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分别安排了绿色植物的类群、动物的类群、细菌、真菌等内容,包括这些类群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3 - 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各类群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第六单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以及细菌
6、和真菌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对生物种类及生境的多样性已经有不少感性认识,但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重要意义及人类应当采取的对策,尚需进一步抽象、概括和深入探讨。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呢?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而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生物的遗传、变异的特性与环境的选择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些内容将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中。 2具体内容的处理 第五单元包括动物和细菌、真菌。关于动物部分,教材改变了长期以来按进化顺序逐门逐纲讲述各类群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做法,而是与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处理思路一脉相承,先探讨生物圈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
7、有哪些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再探讨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为了便于学生探究动物的主要类群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强化动物与环境紧密联系的认识,同时避免按门纲罗列介绍的做法,教材安排了“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和“空中飞行的动物”三节。“水中生活的动物”重点探究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陆上生活的动物”重点探究蚯蚓和家兔适应陆上生活的特- 4 - 点,“空中飞行的动物”重点探究鸟和昆虫适应空中飞行的特点,这样似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关于动物的类群重点阐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要求。关于其他动物的类群,教材则在相应的节中简单介绍。考虑到人体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已
8、在第四单元讲述,本单元关于动物的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简化,以避免重复。 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一并安排在第五单元第二章,主要是出于三点考虑:一是在第一章已经介绍了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及其适应意义,这为介绍运动的结构基础和行为都奠定了基础;二是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三是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这一章可以为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基础。 关于细菌和真菌,教材内容既包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又包括课程标准中“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内容。说到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必然要说到发酵食品的制作等日常生活
9、中常用的生物技术,因此,将课程标准中这两项内容合在一起,应当说是顺理成章的。此外,本单元第四章标题定为“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作为第一节,还安排了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内容,这些内容尽管与具体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却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 - 5 - 第六单元是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包括生物的分类,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现状及保护对策等。 关于生物的分类,课程标准中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既是尝试,就意味着不需要完全掌握。因此,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
10、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并介绍了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这样处理也较为适切。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将来并不从事生物学专业工作,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掌握生物分类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分类的思想方法。 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课程标准中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是:“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考虑到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应当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等原因,教材从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方面来阐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以期使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的意义和对策有更深入的
11、认识。 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活动,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 6 - 键之所在。在总结前两册经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继续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并注意安排合理的梯度。 从数量和类型上看,八年级上册共有探究活动41个;有关探究活动的栏目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 “进一步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模拟制作”、“制作”、“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 本册有“探究”6个。这些探究活动的设计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性,不少探究活动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自主制定探究计划。例如,关
12、于鱼鳍的作用的探究、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和通讯的探究等。考虑到七年级下册在帮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方面,已经通过模拟讨论情景等方式给予不少提示和引导,本册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这两个环节不再采取模拟讨论情景的方式,而是仅提供背景材料。在对探究活动的引导上,本册重在探究方案的设计,在有些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中,给出较详细的提示,或者通过模拟讨论情景等方式进行引导。如关于鱼鳍的作用的探究、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等。 探究活动的设计有一定的梯度。七年级下册的探究活动在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上要求相对较低,探究需要持续的时间较短;在科学探究技能上,除了训练学生提出问题
13、、作出假设等一般过程技能外,尤为侧重通过测量获取数据、- 7 - 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数据的技能。八年级上册在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上要求较高,如探究鱼鳍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等,有些探究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如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在技能训练方面,也有意安排了设计实验、评价实验方案的训练项目,而设计和评价的要求都是属于较高层次的。 在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本册教材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正文中安排了“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在“课外实践”栏目中安排了“饲养金鱼”、“饲养家兔”、“参
14、观食用菌养殖场或自己动手养殖食用菌”、“制作发酵食品”、“设计并安放人工鸟巢或饲养台”等活动。 在科学方法方面,本册教材在七年级下册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七年级下册重在结合具体探究内容,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如是否需要作出假设、如何作假设、设置重复组以消除误差、用工具测量的必要性、五点取样法等。八年级上册除介绍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如模拟实验法以外,还介绍了学科内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分类的方法、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等。 为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材在正文或练习中,还安排了不少与此有关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包括通过网络媒体收集信息。比如,在“动物- 8 - 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5、”一章的引言中将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封面作插图;资料分析中将有关剪报作插图;在关于保护中华鲟的练习题中,提出上网查寻有关信息的建议,并配以有关网页的页面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而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七年级上册和下册一样,这两册教材重视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渗透人文精神。八年级上册设有“科学技术社会”4篇,“科学家的故事”2篇,“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1篇;“生物学与艺术”1篇,“生物学与文学”1篇。 本册教材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只有深入认识生物多样性的
16、价值,才能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如何看待生物的价值,人们往往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出发,将生物分成有益的和有害的,肯定有益生物的价值,否定有害生物的价值。其实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即使地球上没有人类,每种生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具有独立的价值。在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越来越- 9 - 暴露出其过于功利、短视和偏狭的局限性,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册在前两册教材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在第五单元的引言中,就从七年级上册已经介绍过的“生物圈号”实验说起,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圈中物种多样性的价值。第五单
17、元中“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节,引导学生从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层次认识动物、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价值;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则引导辩证地认识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的价值,避免非益即害、非害即益的片面性。第六单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则在前面认识物种多样性价值的基础上,侧重引导学生认识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 2科学技术的价值 科学本身是寻求对自然界奥秘的解释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认识论价值。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
18、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因此,其实践价值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具有两面性。此外,尽管社会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会化,但是,科学始终不是万能的,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并非都能依靠科学来解决。本册教材通过具体- 10 - 教学内容,试图使学生对科学的价值形成以上认识。比如,在“细菌”一节,首先介绍了细菌的发现,从科学家观察到细菌的存在,到发现细菌的发生,再到巴氏消毒法及防止术后感染方法的发明,说明细菌的发现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价值。生物技术与“蓝色革命”、动物与生物反应器、动物与仿生、以菌治虫等内容,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在实践上的正面价值。“抗生素今昔”这篇阅读材
19、料,既介绍了抗生素的发现及其在医疗上的巨大价值,也指出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后果,并让学生思考:“读了这篇短文,你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有什么新的认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章的角色扮演活动“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让学生代表不同利益或立场的社会角色,讨论野生动物保护问题,使学生有机会认识到解决这类问题仅靠科学技术是不够的。 3其他方面 本册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比如动物的学习行为一节的练习题联系学生的学习态度;两篇“科学家的故事”都介绍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通过介绍我国生物种类的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生物学与文学”和“生物学与艺术”栏目,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等等。 本书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与前两册基本相同,主旨是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塑性,同时也考虑到便利教学。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