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72762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人墓碑记》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人墓碑记》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人墓碑记》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五人墓碑记》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五人墓碑记》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人墓碑记》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人墓碑记》集体备课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五人墓碑记集体备课教案五人墓碑记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

2、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二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 注意下面的读音 蓼lio洲 阉y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 旌jng(表扬) 湮yn(埋没) 皦jio皦(通“皎皎”,名声

3、显赫的意思) 敛赀z(同“资”,钱财) 缇骑tj(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 抶ch(笞打,鞭打) 溷藩hnfn(厕所) 傫li 曷h(同“何”) 逡巡qnx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缳hun(绳索,套索) 暴p(同“曝”,显露) 谥sh(死后追封的称号) 户牖y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 詈l(骂) 冏jing(光、明亮) 四学生自己重读一遍课文 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提示: 1、五人是那些人?他们都是怎样的人?哪里人? 2、他们是因为什么而与阉党斗争的? 3、作者仅仅在写他们的斗争经历么?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赞扬五人的精神的? 教师归纳:这是一

4、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等情况的,但这篇墓碑记却打破这种写法,他通过叙写苏州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经历,赞扬了五人仗义抗暴,不怕牺牲、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肯定了他们斗争的重要意义,进而阐述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六在课文中找出能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教师总结:

5、从这里看出,这篇文章叙事议论有机融合,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叙议结合,是文章的优点。 七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党羽遍布天下。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魏阉借机指使死党苏州巡抚毛一鹭加罪周顺昌并逮捕了周顺昌。这一行为激起了苏州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

6、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崐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一年以后魏阉被皇帝贬往凤阳看陵,魏忠贤于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魏忠贤生祠一夜被捣毁。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重葬于魏生祠原址,并立了墓碑。 八作业布置。 翻译课文14段。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翻译1-4段,掌握“之”“于”“而”“以”等虚词、“激”“止”“闻”等实词、倒装,判断,通假古今意等语法现象。理解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基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归纳: 本文是一篇墓碑记,文章通过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最后献身的经过,

7、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精神,阐述了“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二昨天我们说到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献身的经历主要集中在14段。 1.我们再读一边课文14段,感悟他们的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 2学生翻译第1自然段,要求能脱离翻译本。 注意的词语: 盖:发语词 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连词,表结果 焉:兼词, 于之,在这件事 注意的句子: 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者,者也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被动句:于,被,表示被动 小结:这段交待为五人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 学生翻译第2自然段 注意的词语: 墓:名作动,筑墓 而:表顺承 止:通“只” 有

8、:通“又” 徒:这类人 疾病:名作动,生病 不足道:不值得称道 之:结构助词,的取独 皦皦:通“皎皎”,这里指名声显要,被人记挂 小结:运用对比,赞颂五人的壮举。 学生翻译第3自然段 注意词语: 之:取独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周顺昌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行为士先者:品行是读书人榜样的人 声义:伸张正义,声,名作动,声援,声张 赀:通“资”,钱财 而:表修饰 哀:同情,这里引申为哭泣 抶:鞭打,笞打 仆:使动,使倒下 抚:动词,作的巡抚 使:主使 痛心:痛恨于心 溷藩:厕所 按:握着追究 以:来,表目的以的身份地,表修饰以罪名 注意语句: 谁为哀者:谁为他们哭泣,省略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

9、人毛一鹭:判断句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判断句 请于朝:于朝请,向朝廷请示,倒装句 小结:这段文字记叙了苏州暴动的起因和经过。 学生翻译第4自然段 注意的词语: 当:接受 詈:骂 以:地,表修饰 颜色:脸色 少:稍微 五十金:五十两银子 函:盒子,这里用作动词,用盒子装 卒:终于,最后 全:完完全全 小结:这一自然段追叙五人牺牲的壮烈情景,突出他们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气慨。 三这四段文字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与慷慨就义的情景。 大家思考:作者在叙述描写时是围绕他们的哪一点来写的? 坚持正义。 用课文的那句话来归纳?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文中那些内容来写“激于义”的。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10、,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思考:苏州暴动形式复杂,声势浩大,为什么作者仅仅抓住“激于义”来写? 因为作者接下来要赞扬五人的这种坚持正义的精神,进而阐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看起来文章的选择真是根据中心的表达需要来确定的。作者这样取舍,原来是为下文的议论在作铺垫。 四作业 翻译课文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翻译段,继续进行文言学习,理解正反对比论述的

11、作用。 一复习导入: 学习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感受了他们“激于义”的精神,明白了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作者议论的方法。 二同学们阅读课文段,准备翻译。 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 注意词语: 乱:乱政 易:改变 欤:句末语气词,呢 编伍之间:指代民间 闻之训:接受的教导 素:平素,平时 以:因为 非常之谋:这里指篡位的阴谋 猝发:马上发动 出:这里指即位 注意句式: 激昂大义:被正义激励,倒装句,被动句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 小结:这段文字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评价了他们的历史功绩。 学生翻译第67自然段 注意词语: 杜门:闭门不出 佯狂:假装疯狂 所之:逃到什么

12、地方,之,逃 辱人贱行:不知羞耻的人格,卑贱的品行 视:比 固:到底,加强反问真的,加强感叹 暴:通“曝”,显示 土封:坟墓 美显:使名声荣耀。美,使美;显,名声 斯:这 百世之遇:千载难得的机遇 首领:头颅 户牖:代家。户,门;牖,窗 尽:动词,享尽 隶使之:像使唤奴隶一样使唤他们。隶,名词作状语,像奴隶一样 屈:使动用法,使屈身拜倒 之流:这些人 哀:惋惜 徒:白白,空 为之记:为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动词,作记 明:形容词作动词,说明,阐明 匹夫:平民 社稷:国家 于:在,到比 注意句子: 容于远近:于远近容,倒装 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 三这两段文字在赞扬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并引申到所

13、有平民的重要,提出“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两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议论的? 正反对比。 找出两段文字中运用对比的内容。 把大阉乱政时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 原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 原句: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假设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同他们现在所受的敬仰比较 原句: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教师小结: 加上课文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通过这样正反对比,突出了五义士牺牲的光荣,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 四小结: 本文以明确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记叙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在反阉党的斗争中坚持正义的精神,得出“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大道理。文章叙议结合,反复对比,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展现了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 五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