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知识概要.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7330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织》知识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促织》知识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促织》知识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促织》知识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促织》知识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促织》知识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织》知识概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促织知识概要促织 重点难点突破 促织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整个小说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在阅读时注意故事的高潮部分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从失虫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 文末有“异史氏曰”一段文字,这是作者对故事所作的评论,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成名是封建社会的下层知识分子,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这一形象,我们要认识封建统治者从皇帝到官吏迫害人民的反动本质。小说的线索“

2、促织”以及紧扣这条线索,按其“得失”造成的文章的波澜是文章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及心理、场面描写的艺术技巧是本文的又一重点。 核心知识 选自聊斋志异。促织,蟋蟀。作者蒲松龄。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他出生于“累代书香”之家,早岁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中年时期,曾随友人在宝庄作幕宾数年,后居乡以授徒自给。他刻苦好学,知识广博,工于诗文,善制俚曲。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痛万分。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他把满腔思绪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历二十年左右的

3、时间,才写成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十六卷,四百余篇。这部小说集托笔于虚幻世界,借助想像谈狐论鬼以讽喻社会,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 促织是蒲松龄最优秀的笔记小说之一。它以明代皇室盛行斗促织的游戏,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为背景,描写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文章借讲述前朝故事,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学习时要注意理解掌握下列文言实词:庠 裨 抢 审 靡 集 掭 悚 翕 啻 怍 售 陵 疏 造 俾 龅 掾 讷 迂 觇 黠 发 爽 跬 敛 业 赉 掇。文言虚词:以 顾 然。通假字:直值 裁才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淄

4、川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至其父蒲 弃儒经商,后家境衰落,生活清寒。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从20岁开始搜集各类传说故事,并加以润饰创作,经过20多年苦心勤作,至40岁前后初步写成。这部小说集包括近五百则故事,它们分别暴露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吏豪绅的作恶,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摧残。聊斋志异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里面的故事基本上发生在冥界仙境,故事人物大多是花妖狐魅。蒲松龄以其超凡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构筑起一个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从社会批判角度观察,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间社会的真实投影,它揭示人世的辛酸悲凉和人物的偃蹇惨痛。从美学

5、理想角度观察,这个幽冥世界是人世理想的梦幻体现,它揭示出对人世善恶的最后清算和对人生憧憬的重新开始。因此聊斋故事无论从情节曲折跌宕,环境幻化奇妙,还是从人物遭遇辛酸和场景朦胧迷离等角度欣赏品味,都会引发人们强烈的政治义愤、道德感怀和艺术遐想。蒲松龄不愧为一代高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是对蒲松龄高度的艺术概括和评价。 1.词语解释: 不中于款:中,符合;款,款式,规格。 靡:无,没有。 薄产累尽:一点点家产渐渐地赔光。累,亏累,亏欠,这里是“赔”的意思。 诣:到,去。 展玩:察看观赏。 不当意:不合心意。当,中,合。 掇:拾取。 赉:赏赐。 2.字义辨析: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

6、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异”是说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认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我国文言小说的特殊贡献,是“用传奇法以志怪”。鲁迅先生是这样解释“用传奇法以志怪”的:“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进然,用法传奇,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本文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阅读这篇小说,应首先弄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把握人物的性格,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其次,这篇小说的情节、人物属虚构,但它又真实地反映了清初的社会现实。阅读中要

7、理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学习运用通过心理、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编写故事结构提纲。全文共九段,各段内容可概括为: 祸源宫中戏促织,县令媚上害民间。 童子成名报充役,家产赔尽遭杖刑。 成妻备钱问巫卜,神灵示成猎虫所。 按图索虫佛阁后,猎得俊虫喜笼归。 成子好奇窃发盆,虫死人悲祸临头。 儿用魂灵化蟋蟀,以供为父塞官责。 试斗不意显奇才,鸡败更令成惊喜。 遍斗名虫龙颜悦,成名家富儿复苏。 春秋笔法史传体,微言大义予褒贬。 依据上述内容,结构提纲可编成: 交代故事起因故事的开端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作者的评语。 小说以明代宫廷尚斗促织,

8、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以蟋蟀为线索,描写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朝政昏暗、吏治腐败以及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的罪恶,借讲述前朝故事,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1.借古讽今的曲笔叙述。 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讲述前朝故事的形式寄托对现实的不满。作者所揭露的是清初时期的黑暗现实,但作者对此采用了曲笔,开头点明故事发生在明代“宣德间”,借古讽今。 2.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小说围绕一只小虫,紧扣人物生活的背景、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写出了成名一系列心理变化。一只小虫和人物命运休戚相关,是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有力控诉。通过心理刻画,使人物

9、形象真实丰满,小说主题鲜明突出。 3.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报充里正,严遭杖刑(一落) 按图索虫,终获佳品(一起) 毙虫失子,陷入绝境(二落) 魂化促织,出现转机(二起) 比之他虫,惭怍不已(三落) 虫显异能,惊喜万分(三起) 进献令宰,令宰怒呵(四落) 呈献皇上,裘马扬扬(四起) 4.伏笔和暗示的巧妙运用 文章多处用伏笔和暗示,使故事于情于理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在结构上彼此呼应。 第一段中,“此物故非西产”,句中的“故”字既是伏笔,又是暗示。“故”通“固”,“本来”的意思。促织本来不是陕西一带出产的,而上至宫廷,下至县令却每年在民间强征,这不是逼着“公鸡下蛋”,强人所难吗?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昏庸

10、,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蛮横无理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也为成名一家悲剧的必然性埋下了伏笔。在不产促织的地方去寻找促织,可想而知是十分困难的。正因为在陕西一带稀有,才使得成名之子因好奇而使小虫误毙于掌下,误毙之后,另找一只不就得了吗?因“故非西产”,另找一只很难啊,这样才有成子魂化促织,以供父塞官责。由此可见,“故非西产”一句在文中的暗示实在是妙不可言。 另一处值得品味的暗示是对成名第二次猎得的那只劣小蟋蟀的形象的描写。那只小蟋蟀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其形体瘦弱不堪。因它是成子的魂灵所化,透过这只小虫的形象,似乎隐约看到,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因长期生活在艰难困境中而瘦削不堪的儿童形象。这一形象

11、是人吃人的封建社会里千千万万儿童的缩影。它暗示出,在封建社会里,无论妇孺老幼都难逃被剥削被压迫的厄运。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这是全文总结段中的一个关键语句,其含意深刻,讽谏之意明显。成名一家的灾难是封建统治造成的。宫廷崇尚促织游戏,由于最高统治者荒淫腐化,下层各级官吏加紧敲诈勒索,遂使成名一家苦不堪言。作为下层知识分子尚且如此,何况更下层的劳苦大众呢!这就揭示了造成人民灾难和痛苦的根源。“一跬步”微不足道,事虽小,但事关老百姓的性命,不可轻忽啊!此句确实是诤诤之言。 典型例题 读下列文段,回答14题。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12、,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例1解释加点的词语 掌握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A宫中尚促织之戏 B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C里胥猾黠 D假此科敛丁口 E辄倾数家之产 导析:A盛行 流行 B巴结 讨好 C狡猾奸诈 D征收摊派 E往往。 例2给下列词类活用分类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之 进城梯而下之 二月草己芽 项伯杀人臣活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掌握词类活用。 导析: 例3选出与“岁征民间”句式相同的一项 A试使斗而才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张衡字平子,

13、南阳西鄂人也 D事又不济,反为所笑 掌握文言句式。 导析:A省略句 B倒装 C判断句 D被动句。 例4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对全文来说有什么作用? 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导析:在内容上,本段为全文提供了当时社会的概貌、故事发生的背景,以极精炼的笔触对封建官僚机构的面貌作了勾勒,“宫中尚促织之戏”,这是祸根。也表现出了官府的贪鄙:趁机搜到刮百姓,以求升官发财,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乘机做乱,牟求利益。通过这些,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黑暗现实的较为完整的画面,为成名悲剧的展开做了铺垫。在结构上,它属于小的起因部分,起必要的交代作用,因此看似廖廖的数语,作用不凡。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58题。 邑有成名

14、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辗转反侧,惟思自尽。 例5下列科举名称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 童子 举人 进士 贡士 B童子 举人贡士 进士 秀才 C童子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D秀才 童子进士 贡士 举人 古代有关科举类的文化常识。 导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童子即童生,科举

15、时代还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科举考试共分四级:院试,县、府一级的考试,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乡试,省级考试,及格者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分三甲出榜,统称进士。选C。 例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B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行道之人弗受 D而君幸于赵王。 文言句式的掌握。 导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句式之一被动句的掌握情况。C项是主动句,AB、D均为被动句式。故选C。 例7对“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到石头、洞穴中去发掘,实在没有办法,迄今没有找到。 B到石头、洞穴中去发掘,没有

16、什么办法不用的,还是没有找到。 C挖石头、掏土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终究没有找到。 D挖石头,掏土洞,实在没有办法,还是没有找到。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掌握。 导析:“探石发穴”是两个动宾短语,“靡”读m解释为“无”、“没有”,“靡”和“不”构成双重否定,表肯定;“迄”,释为“终究”,“济”,释为“成”。答案:C。 例8本段描写了成名深刻的心理矛盾,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方面是忠厚老实,受人欺负;一方面是看到希望,想改变命运。 B一方面是苦无生路,忧闷欲死;一方面是在痛苦中挣扎,百般找寻,“冀有万一之得”。 C一方面是百般找寻,“冀有万一之得”;一方面又深知,“苛政猛于虎”,无法应付官差,“惟

17、思自尽”。 全面准确理解文意。 D一方面想改变命运,考试得中,一方面又看不到希望,“惟思自尽” 导析:成名“薄产累尽”,“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经妻子开导后才“然之”,“早出暮归”,“靡计不施”,“冀有万一之得”。选B。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稿葬。近抚之,气息惙然

18、。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例9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一句正确的意思是 A而翁回来自然给你算账罢了! B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 C而你父亲回来,一定亲自跟你算账! D老翁回来,亲自跟你算账罢了! 把握语境和主要文言实词。 导析:“而”,你,你的,第二人称代词。“自”:“自然”。“耳”,语气词,表肯定,不译为妥。选B。 例10 “母闻之,面色灰死”的原因是 A窥父不在,窃发盆 B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 C已股落腹裂,斯顺就毙D业根,死期至矣 导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蟋蟀的死活关系到成名的一家的命运。由

19、此“母”面色灰死的原因不难判断。选C。 例11 第二段写成名与妻子悲痛绝望心情最生动传神的一句是 A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B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C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D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从含蓄产生的效果来思考。 导析:题干中明确指出的是成名与妻子两人,故A、D不妥。B与C比,B写两人大悲,是外表,C项则写出人物内心的悲痛绝望,更为生动传神。选C。 第一大题参见“课文结构分析” 第三大题: 这四个句子是写成名“失俊虫”“复得劣虫”“欲将劣虫献公堂”的动作和心理的。第1句写成名“失俊虫”后的动作,表现成名深深的焦虑之情,寄寓了作者对成名的深切同情。第2句第3句写成名“失俊虫”后,再次发现并获得“劣虫”的心理,表现成名的欣喜之情。第4句“惴惴”写成名惧怕的心理,对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软弱,逆来顺受的性格予以讽刺,同时,有力地揭露封建官吏的荒淫、残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