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7437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劝学》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劝学》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劝学》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劝学》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劝学》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劝学公开课优秀教案劝学优秀教案设计 教材教材地位及作用 分析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学习本文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提高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力。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 学情一般特征初始能力信息素养 分析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教师要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教给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程标准 教学技术标准 依据 通

2、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散重难点,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出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 教学 环境 教学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建议 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反复训练,打好基础,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的语法现象。 思路抓住关键语句,明确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双基。 设计 教学知识与能力目标 目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

3、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重点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 用具 教学学生质疑,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方法 教学两课时 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以初中课文为学导入 设计 解释1.“劝”,“劝勉”。凡是用“力”

4、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课题 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本文围绕那个字写的? 劝学教案 王珍彩 第 1 页 共 7 页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3.选自哪部作品?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作者1.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简介 “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2.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

5、最后代表人物,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其学生中有法学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可见荀子之学为实学也。 3.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拜见了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 4.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与其弟子撰成荀子一书。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写作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背景 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

6、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整体1.听磁带,正字正音。 把握 2.指读纠正读音。 3.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虚词”、“者”、“而”的用法 4. 朗读课文,思考: 本文的表达方式? 本文的中心论点? 按议论文的结构本文可分几段? 提出问

7、题1段 分析问题2-3段 解决问题4段 研读课文 1.君子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2学不可以已(y):学习不能停止。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停止的。 2.本段的作用? 开门见山

8、,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2青,取之代词于于:从蓝青取之于蓝:靛din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而却青于于:比。蓝青于蓝:比蓼蓝深。;冰,水为凝结成之代词,而却寒于水。木直中绳5中合乎拉直的劝学教案 王珍彩 第 2 页 共 7 页 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輮6輮以为轮/輮使之然: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以以:把。为为:当作。轮,其代词曲形容词作名词弯度中:通“智”,智慧。明明:明达。而并且行无过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矣。

9、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符合圆规。 译文: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准了,即

10、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2.朗读,思考: 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围绕什么论述的? 学习 得出了什么结论?知明而行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第一句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3句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本段主要论证了学习与人的什么关系?学习的重要意义 与中心论点有

11、何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学不可以已”。 3.指导背诵 4吾尝终日而思矣15吾尝终日而思矣:每天,时时刻刻思考,不如须臾须臾(y):片刻,一会儿。之所学16须臾之所学也: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也;吾尝跂跂:抬起脚后跟站着。17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18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也。登高而招19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而,表转折。见者远20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风而呼,声非加疾21疾:快,速。或强。这里引申为“洪亮”。也,而闻者彰22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假假:凭借,利用。舆舆:车厢,这里指车。马者23,非利足也24利足:脚走得快。,而致25致:达到。千里;

12、假舟楫26楫:桨。者,非能水27能水:指会游泳。劝学教案 王珍彩 第 3 页 共 7 页 也,而绝28绝:横渡。江河。君子生29生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0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

13、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我曾经踮起脚远望,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

14、什么不同,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朗读,思考: 本段得出了什么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善假于物也。 假什么物? 见-跂望-登高-博见-见者远 闻- 顺风-闻者彰 (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假舆马者-致千里 行- 假舟楫者-绝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怎样才能获取这种能力?善于学习。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那么本段主要阐述了什么内容?哪方面阐述学习的?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有什么重要作用? 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

15、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这体现了荀子的什么思想? 性本恶。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和中心论点有何关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与思等对比论证,侧面比喻论证 3.指导背诵 7积土成山,风雨兴兴:起。焉焉:兼词于之,在那里。;积水成渊渊:深水。,蛟蛟:一种似龙的生物。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具备了。得,

16、获得。而,表因果关系。,圣心备焉。故不积跬跬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骐骥:骏马,千里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驽马十驾”后漏说一句,可能,功在不舍功在不舍: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锲是“则亦及之”。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锲(qi):用刀雕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可镂因为用心专一。用,以,因为。蟹六跪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而二螯螯:螃蟹的大钳子。,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躁:浮躁,不专心.也。 1.学生试译难句

17、,教师点拨指正。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由于心思专一。 译文

18、: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刻几下就停下来了,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2.研读课文,朗读,思考: 本段可分几层?怎样学习

19、?从哪方面谈学习的? 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怎样论证积累的? 积土积水两喻-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跬步、小流两喻-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 怎样论证坚持的? 骐骥与驽马对比 舍与不舍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

20、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朽木与金石对比 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二者有何关系? 劝学教案 王珍彩 第 5 页 共 7 页 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怎样论证专心的? 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 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 总结:全段由强调“积”,到

21、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 3.指导背诵 巩固总结文言基础知识 练习 课堂小结 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

22、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写作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手法 1.比喻论证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

23、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设喻方式多样:同类事物相衬托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对比设喻,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

24、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毫无板滞之感。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

25、进一步论证。 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创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这些比喻精警动人。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脱劝学教案 王珍彩 第 6 页 共 7 页 化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都被人们当作指导学习的格言来称引。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

26、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因此,这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而且可以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 2.对比论证 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

27、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 论证方法灵活。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句式整齐,多用对偶,夹用排比,琅琅上口、节奏和谐,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参差错落,文气流畅,而不呆滞。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总结我们说荀子的语言标志着我们汉语往前发展的过程中又成熟了一步,凡是研究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人,全文 一定要

28、提到荀子在他的书里面专门列了赋。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在荀子的文章出现,因此我们说荀子对中国文体的发展,对于中国汉语语言成熟的发展,功劳是非常大的。当然主要是他的思想,他是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要讲王道,讲如何来治理国家,他在谈治理国家方面谈的很周全,君王怎样,臣子怎样,百姓怎样,礼应该怎样。唯独,没有谈的是民主,而就在这时,几乎是同时,在欧洲,在雅典,有城邦制已经建立起来了,雅典的城邦制和荀子的文章作比较,就会发现,那个时候雅典已经开始了民主制度,而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最近,党中央指出了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推行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治国方略。 布置作文(任选一题)谈学习、试论“锲而不舍”; 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有关 资料 劝学教案 王珍彩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