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李广列传》教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7512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李广列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史记·李广列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史记·李广列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史记·李广列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史记·李广列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史记·李广列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李广列传》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史记李广列传教案史记李将军列传 张军强 学习目标: 一、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二、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司马迁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三、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四、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学习思路: 一、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二、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特别是p54页“词类活用”要认真完成。 理解步骤: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二:进一步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

2、你的印象是什么? 1.从李广经历的战役看其人物形象? 第1节文帝时: 中郎将、武骑常侍 第2节景帝时: 上郡太守,具体表现: 上郡遭遇战 - 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 第3-6节武帝时: 骁骑将军、卫尉将军、右北平太守 雁门出击战 - 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 右北平守卫战 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为人简易,心胸狭窄,公报私仇 猎中射石 射技高超, 斩霸陵尉 心胸狭窄,公报私仇 第7-10节武帝时:前将军 从卫青击匈奴战 生不逢时, 摧残人才 2.李广官职变动情况看其人生遭际? 1节文帝时: 中郎将、武骑常侍 2节景帝时: 上郡太守 3-7节武帝时: 骁骑将军、卫尉将军、右北平太

3、守 8-10节武帝时:前将军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3. 司马迁眼中的李广形象: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4. 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原因: 1、汉王朝 用人唯私、排挤迫害有才能的人的用人政策,是李广悲剧形成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

4、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 主观原因: 2、李广自身 李广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透过“太史公叙广得意处”我们还可以看到李广本人的另一面,应该说李广在性格上是有缺陷的,我们这里所说的“性格缺陷”,不是指人格心理学上说的那种典型的变态人格,而是指人的社会属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人,每天所要处理最多的就是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专制集权的汉武帝时代,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与权贵的关系、甚至是与皇上的关系,显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所

5、以对于“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的李广来说应当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研究一下李广在这方面的表现,不难看出其悲剧的发生并非偶然: 不善言辞、个性太强、性情冲动。 李广的“讷口少言”与霍去病的“少言不泄”绝不相同。李广不但平时少言,关键时刻更加无话,不但无话,还有脾气,又倔又横,直如一乡下老农,古往今来,喜欢这样下属的上司不会很多。霍去病平时也不爱说话,可是当“天子为治第.令膘骑视之。”时,人家却冒出一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于是乎“由此上益重爱之”。真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会说话和不会说话直有天壤之别,同样的少言,这时就有了质的分别。 言少脾气倔,受不得半点

6、委屈,这在家人面前,或许能得到谅解与宽容。到了外面,就是在普通的上司那里也要倒霉的,而况李广面对的是专制的君王,所以虽是战功卓著,最终得不到好的结果,竟至“引刀自刭”。 霸陵尉罪不至死,而李广不管这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任何顾忌,做事过于冲动。对于这件事别人会怎么想?会不会传到皇上那里?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前程?李广没有考虑过。事实上这件事对李广也是有影响的,司马迁写这一段,恐怕也有所暗示,因为我们从传中看不出司马迁的彰表之意。 胸无城府、没有政治见解。 如“梁王授印”一节,从汉景帝对李广的态度可以折射出李广在政治上的幼稚,在专制制度下,不具备见风使舵的变态性格,纵有千般能耐,不仅于事无补,反

7、会引火烧身。 自负其能,不计后果 好凭一时之勇,逞一时之威 5. 用哪些方式,来较为生动地写出了这个人物? 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

8、,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本文写“太史公曰”就引用

9、当时流行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又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三:感悟史记精神 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提示: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