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7519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吆喝》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吆喝》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吆喝教学设计吆喝教学设计 课题: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 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读会写“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倡导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习目标描述 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揣摩品味文章平易而又生动幽默的语言。

2、理清文章思路,文本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应注意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理解感受“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的生活真谛。 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速读、默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是学习重点。创设意境体味文章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树立文化大观念,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品味精彩的京白语言和作者对老北京的深情。 2 、文章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理解文思及组材的有序性,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悟。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

3、活的关注。 教学媒体的选择: 电脑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背景分析: 800多年的日月穿梭,北京城的旧貌渐渐消失,胡同在不断地被拆扩,京腔京韵中日益掺杂了个样口音。北京发展了,现代了,可京味文化的影子也渐渐地淡了。但作为这个城市曾经拥有的财富,有些东西是需要留存下来的。20世纪1 二三十年代,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吆喝也是一种文化,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作家萧乾就用他那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从平常的吆喝声中发掘出了艺术美。 教学过程: 一、听吆喝,导新课 1、 请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有这么一群被人们忽视的艺术家,他们就是沿街串巷的贩

4、夫走卒,他们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们就听听萧乾笔下的旧北京那悠远的吆喝声。 2、积累作者:萧乾,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二、读吆喝,知内容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 铁铉 囿于 隔阂 饽饽 秫秸 商贩 吹嘘 吆喝 2、感知文意: 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文中介绍了哪些物品的吆喝? 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北京城? 三、赏吆喝,品语言 这么多的吆喝中, 哪一句让你一听,就垂涎三尺?为什么?交流品读: 例: “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

5、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积累写作方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写形 写色 写味儿 三、读吆喝,析人物 从全文看,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他们怎样面对生活的? 2 四、悟吆喝,说感情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城里的种种吆喝,作者难忘的只是这诸多的叫卖声吗?体会作者对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

6、? 五、探吆喝,学写法 1、如此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巧妙的串接起来的呢?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吗? 设计意图:学生表达个性化情感体验,读后学,学中唱,在模仿体验中感受京味语言魅力,突破教学难点。通过创意式阅读增强学生对吆喝、对生活的体验与理解,将课文学习引向更为广阔的自主世界,扩展语文课堂的容量。课堂上的体验延伸到生活中,逐步激活能动效应,进一步落实教学难点。 2、假设你是一名水果店老板,你能为其中的一种商品创作一则吆喝广告,增加你的销售量吗? 小结: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

7、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让正在消逝和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作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检测: 我们也来试着对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150字左右。 板 书: 童年的记忆 吆喝 人生百态 淳朴的民俗 说 明: 新课改关注的不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而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特别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对整个学习过程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时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大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

8、较大的自主空间,当他们有了好的方法、做法就介绍给大家,当做的过程中 3 有了困难,也鼓励他们向其他组的同学求助,在这样一个互动、合作、和谐的氛围中,大家制作的兴趣一直很高,同时效果也是很好的。 “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中,首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佳作,在展示的过程中体验劳动带给自己的快乐和自信。每个学生都是自主的主体,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拥有对生活自主的热情。通过自己的眼睛与心灵去观察、体验生活、创作作品,是学生内心的一种强烈的渴望和需求。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带给他们的是成功的体验,是对生活的经验的积累。然后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生对作品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评价和教师评价来整体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在小组中既要求学生对自己展开合理的评价,又要求客观的评价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体现出学生群体竞争和合作的统一,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学生课堂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知识、方法、技能、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得以展示,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交流中增进双方的理解,这样有助于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