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优秀经典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7693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雀东南飞》优秀经典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孔雀东南飞》优秀经典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孔雀东南飞》优秀经典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孔雀东南飞》优秀经典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孔雀东南飞》优秀经典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雀东南飞》优秀经典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优秀经典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雀东南飞优秀经典教学设计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等。东汉末年,一个叫焦仲卿的庐江小吏,一个叫刘兰芝的贤慧女子,夫妻相爱却不能永远相守,演绎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

2、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三、文意疏通。 1、自主翻译 2、教师重点点拨、补充 3、词句问题交流,师生指点。 4、文言知识归纳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偏义复词:两个词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做一个词使

3、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偏义复词应该是古代的一种语言习惯,有凑足音节的作用。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往来无白丁”中的“往来”,侧重于来;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侧重于远;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其中,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鸿门宴中的“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偏在入。 如果没有补衬的词,读读看,很不顺口:往无白丁,忘路之远,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备他盗入与非常也。 -1- 四、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概括内

4、容 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 诗意。 诗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3、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故事的尾声 4诗歌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引起下文,托物起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失散。 孔雀徘徊反顾,营造缠绵、哀怨的氛围,为全市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五、课文赏析 人物形象 主人公是谁?刘兰芝形象有哪些动人之

5、处? 1、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 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 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 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2、兰芝忠于爱

6、情,不为荣华所动。 -2- 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3、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 焦母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 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 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

7、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 悲剧根源 既然刘兰芝如此勤劳、善良、美丽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学生讨论汇报: 2、师小结: 不管焦母以什么理由嫌恶兰芝,乃至将她赶走,都暴露了封建家长制力量的强大和冷酷无情。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焦母不由分说,将他俩活生生地拆开;刘兄贪图富贵,迫使妹妹兰芝另嫁他人。正是焦母和刘兄合力将仲卿和兰芝逼上绝路。这个故事表现了具有巨大威力的封建家长制的冷酷与无情。 3、这首诗叙述的故事是悲剧性的,却又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成了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请从中外文学作

8、品中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看法。 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两人化为天上的星座,一年得以见一次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两人合葬,化为蝴蝶);古代戏曲作品里,窦娥冤的结尾写窦娥的鬼魂申冤报仇,最后将一个个坏人绳之以法,梧桐雨的结尾写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上团圆等,也算得上是这一类型的结尾。 外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两人合葬,他们所在的两个家族消除宿怨)。 这种结尾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

9、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六、艺术特色 1、前后照应 这首诗的许多地方注意了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显得非常紧凑。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故事一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这样不-3- 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铺排句,既与前面相

10、呼应,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后来写兰芝做嫁衣时,这样写道:“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几句突出了她心灵手巧,照应了“十四学裁衣”一句。 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做了铺垫。 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

11、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 2、民歌风味。 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禽鸟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是民歌的特点。 多处运用铺陈手法。 铺陈:铺叙;陈述。就是诗经中的“赋”,目的是为强调,反复叙说,明明一句话可以说完,反而反复去说。木兰辞里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的诗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种纵的铺陈,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

12、、 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衣履佩饰,姿态容颜,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既有助于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又流露出这首诗的创作者对兰芝的由衷同情与赞美。 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比喻。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一席话和上文的“誓天不相负”,和下文的“二情同依依”一致而连贯,可以说是临别的誓言。这话

13、出自兰芝的口,表示感情深厚,永不变心。但在事情急转直下的时候,由于误会,仲卿重提兰芝的誓言,却把它改成:“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 七全文总结 -4- 爱情 ,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多少的悲欢离合 , 多少的血泪辛酸 。孔雀永远的飞翔,牛郎织女的隔河遥望,梁祝的双飞化蝶,白蛇许仙的隔塔相思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刽子手就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但我们也看到了在无数的悲剧后面,还有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著地追求。 八、作业 1、课后作业;2、翻译段落 九、课后思考

14、1、兰芝如此美好的品行,为何却遭焦母的虐待直至被遣? 2、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休被认为奇耻大辱,遭人鄙弃,为何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以至于县令太守都来为儿子求亲? 3、故事尾声二人合葬后现出的“连理枝”、“鸳鸯鸟”的浪漫奇幻情节,对于渲染故事有何意义? 4、对刘兰芝焦仲卿自尽殉情的分析评价。 孔雀东南飞反映的民俗 1、婚俗中的寡妇再嫁 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只十多天,县令就派人来给自己的儿子说亲;县令的媒人离去几天后,太守就以主薄为媒来为儿子说婚。被谴回娘家的刘兰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求婚?且求婚者的身份较高,从文章的表现手来看,这主要是衬托刘兰芝的貌美才多德高,另外也是由当时的婚俗决定

15、的。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耻。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西汉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另据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帝的生母。到了汉末,婚姻十分重视门弟,县令、太守都为儿子向刘兰芝求婚,除上述原因外,也有门弟观念。由于人们的种种私利原因,寡妇不嫁反而受到种种欺凌。潜天论。断论著篇讲,汉末那些欲守贞节,洁身自好的寡妇,如果遇到不仁不义的大伯小叔,不仁不义的兄长和弟弟,这些人有的是了聘礼,有的是为了钱财,有的是为了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而那些寡妇为了抗争,有的在房中自缢而死

16、,有的在嫁车上饮药而亡。刘兰芝被兄长逼嫁,投入清水池,以死抗争,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 2、七夕 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这个节日大致开始于西汉时期。刘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初七”即指七夕,每逢七月初七,人们在白天和夜晚都举行传统的节日活动。按汉时习俗,这一天要晒衣服和书。 乞巧习俗是伴随着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而形成的。七月七日,为牛郎织聚会之夜。这天夜里,妇女们张灯结彩,拿着各式各样的针,在庭院中摆列好瓜果来乞巧。传说在祭牛郎织女时,能见到天河的白气和五彩颜色的妇女,就可得到吉祥。乞巧主要是妇女的活动,所以又叫女儿节,她-5- 们希望借助神的力量使

17、自己心灵手巧。 七夕晚上的另一项活动是守夜,人们对天下拜,并说出心愿,主要是乞富、乞寿,没有孩子的乞子。守夜活动有不少男子参加,目的是为全家乞福。牛郎织女的传说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对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向往。 3、坐具 诗中的“床”“榻”都是坐具。床,最初只是卧具,后兼为坐具。要了解“床”“榻”为坐具,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人坐的形式。先秦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跪坐形但直接跪坐在地上很不舒服,所以很早就有用席子来铺垫的习惯,就是所谓的席地而坐,即以席为 坐具。坐时两膝着席,把臀部放在脚跟上。这样,脚跟承受的压力太大,时间长了,就会酸痛。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感觉臀部坐在较矮的床

18、上或榻上要比坐在脚跟上舒服,所以,大约在秦汉时期,床榻开始成为坐具。汉时的床榻比较低,大约有今天的一市尺。床,一般体积较大,比较笨重,大多是室内固定家具;榻,体积小较轻便,大多是待客的临时用具,使用时移出,过后收藏。因此诗中有“移我玻璃榻,出置前窗下”句。两个人合坐的榻叫合榻。三国时,孙权曾召鲁肃,二人“合榻对饮”,不可理解成二人躺在床上喝酒。到了南北朝,床榻作为坐具在南北方就极为普遍了。今天仍有不少地方把小板凳叫“脚床”,可能就是坐具名称演化的结果。 4、交通工具中的牛车 诗中有“其日牛马嘶”句,牛车自古就有。由于牛的力气比较大且行动缓慢,所以,人们多用牛车来拉东西。又因牛车车厢宽大,故又叫大车。秦以前的贵族多数乘坐马车,极少有乘牛车的。这种风气到了秦汉仍然存在。西汉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乱,经济凋敝。据汉书记载:朝中文武官员有很多人乘坐牛车,因此可以说此时乘牛车是出于无奈。整个西汉和东汉前期,人们一直认为乘坐牛车是低贱的行为。但到了东汉后期 ,风气大变,贵族官僚富户不再把乘坐牛车看成丢脸的事情。晋书记载:“其后稍见贵之。自灵、献以来,天子志士庶以为常乘。”而孔雀东南飞所写时期正是东汉献帝时,所以“其日牛马嘶”中的“牛马”不能理解为偏义复词“马”。太守给儿子迎亲,马车牛车因载人物的不同用途都被派上用场。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