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76947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3、一词多义;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之 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

2、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通假字: 入则无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古今异义 : 所以 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入 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出 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4、词类活用: 一般“苦”是形容词,在此为动用法,使痛苦。 一般“劳”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劳累。 一般“饿”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饥饿。 一般“空”“乏”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贫困。 一般“乱”

3、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 一般“动”和“忍”是动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一般“过”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一般“入”“出”是动词,在此活用为为名词,国内、国外。 内容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

4、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