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77437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寡人之于国也讲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 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 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

2、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

3、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注释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

4、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熟读课文 1、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听字音。 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好ho战:喜好征战。 数罟cg:密网。 弃甲曳y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洿w池:池塘。 鸡豚tn狗彘zh:豚,小猪;

5、彘,猪。 畜x:畜养。 孝悌t:尊敬父母礼敬兄长。 庠xing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颁bn白:斑白。 饿莩pio:饿死的人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不可胜(shng)食也:(胜,旧读shng,意为尽。做“胜利”讲的时候,读“shng”) 疏通文意 1、学生轮流先朗读后翻译,一人一句。 2、教师点拨,依据课文注释强调重难点字词以及语法。 1、 一词多义: 时,季节。时机、机会 王,名词,音wng,大王、君王、王侯。动词,音称王,统一天下,王道。 食,动词,吃名词,食物,吃的东西 2、通假字 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之畜,失其时。通“勿”或“毋”,不要。 白

6、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花白。 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途”,道路 。 不百步耳 通“只”只是、不过。 3、古今异义 之于国也。 : (2)内。 : :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 (3)邻国之民不少。 : (5)百步而后止。 : (6)是亦也。 :(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不可胜食。 : (8)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 : (9)斧以时入山林。 :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11)非我也,也。 : (12)王无罪,斯天下之民至焉。 : (13)天下之民至焉。 : (14)然鼓之。 :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7、:打鼓,击鼓进军 :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 树:一般“树”是树木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树 : 一般“食”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吃 动词作名词: : 一般“生”是活着,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形容词作动词: : 一般“谨”是谨慎,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动词的使动用法: :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5、常用虚词 然 代词,这样。 助词,的样子。 连词,然而,但

8、是。形容词,对。 则 连词,顺接,就,那么。 转接,却。 以 介词,用、拿、把请以战喻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 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6、特殊句式 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

9、物行走在路上 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直不百步耳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是亦走也 何也 省主语“此”。 弃甲曳兵而走 省主语“将士”。 可以无饥矣 省主语“民” 、理清文章思路 1、指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进行划分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归纳本文重点语法知识,体会孟子文章

10、的语言魅力。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第一部分 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师生问答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2、分析第二部分 选一学生朗读2、3、4段。 师生问答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

11、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请一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提问:同学们,有谁能够举出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呢? 学生回答。 板书:

12、3、分析第三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5、6、7段 师生问答 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那么,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板书: 措施 效果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才木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始 措施 效果 王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

14、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提问: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呢? 明确:孟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 板书: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道之成 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1.巧设譬喻

15、,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课堂小结 千年前的孟子的政治言论在我们今天仍然适用,而且光芒四射。怪不得几千年来,孟都受到众人的膜拜,我们还尊称其为“亚圣”。让我们怀着对孟子的崇拜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其思想内涵。 布置作业 思考:孟子关于治国的言论,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有何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