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7752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29 将相和 教学设计:杨梅艳 顺义区赵各庄学校 评 析:孔凡艳 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叶老说“预习”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教材”就是让学生“试去揣摩”“试去理解”的,学生也能“粗略读懂”。 本设计以“预习单”引领独立预习,“汇报单”帮助小组合作交流,由“课题”引领初读感知,最后以学生为主体生成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

2、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 本文结构独特,构思新颖:三个小故事各有完整的情节,故事与故事之间又紧密相联,通过简洁而又巧妙的过渡,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 与本单元及以前写人文章不同的是,本文是围绕着“将相和”这个题目,通过三个彼此关联的故事塑造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2. 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独立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初读感知,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故事的意思;借助课后习题,理清文章结构不难,但是准确、完整、简洁地归纳每个故事的内容并不容易;课文事件历史久远,

3、真正读懂还需要搜集一些必要的资料。 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 本节课以“预习单”为凭借组织小组交流检查预习,以“课题”的初读释题、再次读懂引导整体感知,通过学生参与确定深入探究的内容和目标,并在整合文本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生成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 三、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独立预习和小组交流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理清文章脉络,为每一个部分拟合适的小标题。 4.整合学习需求,拟定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结构,给每个故事拟合适的小标题;整合学习需求,形成学习方案。 教学难

4、点: 立足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形成学习方案。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教学流程图 整体感知 2. 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题导入 板书并齐读课题。通过预习说说你对课题有了哪些了解? 相机出示: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检查预习 因需确定 探究内容 学生自拟 学习方案 师生共同 交流完善 课题 人物 问题 拟定学案 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再品课题、质疑问难 预习成果汇报 分组朗读课文 检查预习 揭题导入 预习交流 1.小组交流后集体共议 以“预习单”为凭借,填写“小组汇报单”;一个小组主要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音: 容易注意到“削弱”的“削”和多音字“答”,用多音字的另一读

5、音组词。 可能谈到课文中易读错的字,如“上大夫”、“侮辱”等。 形: 可能谈到一些易错字,如:“蔺”、“御”等,“璧”和“渑”可能会有同音字、形近字的联想,相机完成练习: b ( )绿 躲 墙 和氏 “lin ”也可以进行同音字联想,课下完成填空: lin 接 花 价 春 可 门 义: 估计学生会交流“瑟”、“缶”、“渑池”、“完璧归赵”等。 根据文本能基本理解“和氏璧”、“抵御”、“诸位”等,容易忽略对它们的深入理解,引导关注: “和氏璧”中“氏”与“璧”都是本课的生字,文中写道“有一回,赵王得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也说“愿意拿15座城换这块宝玉”,我们应该对“和氏璧”有进一步的了解。 学

6、生汇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卞和曾先后把它献给楚厉王和武王,均被宫中玉工说是石头。卞和被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左、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询问并命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见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抵御”、“诸位”,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理解后,追问:“御”?“诸”? “上大夫”、“上卿”,哪些同学预习

7、时查了?相机由学生或者老师出示: 上大夫:大夫是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大夫”是最高的一级。 上卿:“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 廉颇在赵惠文王XX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如今蔺相如也封了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积累: 预计学生能主动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若没有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画一画,自己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2.听写字词,完成检测2题。 鼓瑟、抵御、推荐、廉颇、和氏璧、蔺相如 根据意思写成语:统一认识,共同努力。 3.你还做了哪些预习,与同学交流。 如:思考课后习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8、、查找相关资料等。 检查读书 分小组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注意做到正确、流利。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将相之间的几个小故事? 三、初读感知 理清结构: 1.浏览课文,按不同的故事给课文分段。 对于第1、第15等自然段的归属可能会有争议,可以读一读上下文,共议交流简单说说分段的依据。 点拨:第15自然段首先是对“渑池之会”的总结,也呼应了“完璧归赵”的结果,又引发了“负荆请罪”,在连段成篇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2.试着说说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计学生归纳第一个故事的内容最困难,可以让学生再浏览课文,结合理解“完璧归赵“的意思,再来说一说。当学生不能做到语

9、言简练时,出示提示 第一部分:秦王仗势要骗取赵国的宝玉 课下完成检测题第3题。 3.用简单的语句给课文加小标题。 学生如果摘记文中出现的词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来概括当然可以,若学生用其他语言来概括,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也应该肯定。 感知、质疑。 1.再读课题,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围绕“将相和”你读懂了什么? 预计学生会谈到将相之间发生的故事,也可能会说到因为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导致了将相不和,又由于廉颇“负荆请罪”所以将相和好。 学生感到困难时,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点明课题“将相和”的句子。相机出示: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10、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给他难堪不可!”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预计学生会问到:课文为什么以“将相和”为题?有很多种认错的方式,廉将军为什么要“负荆”请罪? 也可能结合上段话质疑:蔺相如靠的是什么职位比廉颇高? 四、拟定学案 1.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探究什么? 学生可能会答道:理解课题“将相和”的含义;体会廉颇和蔺相如各是一个怎样的人等。 2请你选择一个方面,拟定一个继续探究的学习方案。 3交流完善。 学生展示自己拟定的学习方案,师生共同修改、完善。 可能出现的学习方案有: 从课题出发: 预计自拟学案大致如下: 学习方案: 将相之间为什么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

11、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依这个学习方案学习时容易只抓住第三个小故事来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关注到篇章的整体,再结合理解课题“将相和”的含义进行补充,深化理解,可完善如下: 学习方案: 1读读将相不和的相关语段,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意思。 2读读体现将相和好的相关语段,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3从“将相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人物形象 学生一般知道探究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可以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会。自拟学案大致如下: 学习方案: 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有感情地读一读,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点拨:这

12、篇文章涉及了三个故事,两个人物,能再具体说说怎么来学习吗? 在学生的学习方案后补充出示: 最后写出你对这两个人物的评价。 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如果学生在不懂的问题中谈到廉颇的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给他难堪不可!”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即时生成学习方案: 学习方案: 廉颇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默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小故事,思考: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他职位比廉颇高靠的是什么?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再结合“负荆请罪”进一步认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是怎样评价廉颇的,简要阐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

13、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2-3遍。 2练习复述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给同桌讲一讲。 3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案自学,或选择一个学习方案自主学习,记下不懂的问题。 4继续搜集与本课相关的文章、资料。 附:板书设计 29 将相和 学习方案: 完璧归赵 不和? 渑池之会 联系上下文 和? 负荆请罪 体会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同桌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量规 一、 区分同音字: b ( )绿 躲 墙 和氏 lin 接 春 花 可 价 门 二、听写: 三、默读课文,按要求完成: 1简单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分别写出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 、 。 四、拟定学习方案。 1拟定学习方案可以从哪

14、儿入手? 2选择一个角度,拟定学习方案: 六、教学设计特色说明及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本设计,与以往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特点: 一、立足文本,凸显课时和年段特点 将相和这篇课文生字多、篇幅长、事件历史久远, 我以“预习单”、“小组汇报单”引领小组交流,体现了高年级字词学习的特点,自然引领了预习;初读感知时结合课题,立足篇章整体,也在遵循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语文学习的特点。 二、立足发展,注重过程与策略引领 从预习单的使用,汇报单的填写,到利用课题达成初读目标,再到尊重主体,整合学习需求,形成并完善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每一环节关注全员参与,过程展开,对学生“示例”的学习、规律的掌

15、握,以及今后的发展,给与策略的引领,指引独立阅读的门道。 课后反思 将相和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第八单元开篇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这节课我所上的是第一课时,安排了预习检查整体感知拟定学案三个环节,追求简约高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交流体现年段特点 叶老说“预习”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将相和这篇课文生字多、篇幅长、事件历史久远, 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预习单”,这节课首先是通过小组汇总的形式对预习情况进行交流、梳理,来填写“小组

16、汇报单”,然后各组为汇报小组作必要的补充。这样做,既是预习的全员检查,又是自读的相互分享,我们看到孩子们在字词交流中遵循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抓住了重点、攻破了难点;在积累中挖掘了文本特点;不论是背景资料的查找还是相关材料的阅读、整理都体现了高年段的特点。 教师及时参与,起到引领提升的作用。比如生字词学习的字音、字形相关联想;字词义是学习难点,不仅关注生字、生词,而且在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随时借助语言环境、相关资料及工具书主动解决,问个究竟。 二、自拟学案尊重学生个性 “教学”、“教学”是“教学生学”,学什么、怎么学不能教师单方面来决定。本节课与一般第一课时相比,增加了拟定学习方案的内容,不仅

17、是容量大了,充分尊重了个性,而且体现了课堂设计的整体性。 在整体感知后,“进一步学习我们应该探究什么呢?”实现了主体参与的深层感悟,孩子们关注到了“课题”,注意到了“人物”,联系到了刚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我遵循孩子的需求,允许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探究内容。学生从中选择一个方面的内容自拟学案,然后师生之间互助完善、提升。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教师的点拨渗透了学习的策略,如: 从“体会人物”的角度拟定学习方案,孩子们知道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我启发孩子从文本出发,“这篇课文涉及三个故事、两个人物,在具体学习中我们怎么展开呢”,孩子们在老师的点拨下,得出了“依故事推进,按人物整合”的整体的、开

18、放的、个性的思路,教师相机补充最后“要注意从整体上进行评价”。在学生自主生成学习方案的过程中生生互动,利用了差异资源,指导了学习策略,懂得了抓住人物言行心理逐步认识人物、全面评价人物,落实了三维目标的达成!“由课题读开去”形成学习方案时,学生的基本框架搭建切实可行,我引导学生理解“不和”这段话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这背后传达给学生的是由部分到整体的思想,最后再回到课题“将相和”是由点及面深刻性的启发。同样,“不和”入手的“问题解决学案”的生成,是学生提出问题后的自主解答,教师引导读“负荆请罪”进一步认识蔺相如是对学生读懂课文和评价人物的科学引领。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确

19、定,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需求;学生自己构想进一步探究的“蓝图”后,经过师生完善,形成适合文本、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案,延伸了初读的内容,指引了独立阅读的门道。 在本节课,通过预习交流、整体感知、形成学案的环节,学生全员参与、用心交流,即时检测和课后检测效果证明了目标的有效制定与达成。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精彩发言”后的“扩大影响”做得不够,有些语言还需要更规范,完善学习方案的主体性还可凸显。 七、专家评析 教学需要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其中对学与教的设计尤为重要。本课教学立足文本的特点、学生的需求与课时特点来设计,能给我们如下两点启示: 一、设计学生活动,在实践中达到学会 义务教育语文

20、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从揭题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到拟定学案各个环节,都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前预习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叶老说:“预习的意义在于要切实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本设计精心设计了预习单,包括常规的字词学习、结合本课的积累、查找资料和自主的其他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尽力而为。 预习检查基于“预习单”来填写“小组汇报单”,以实现预习的全员交流和自读的相互分享。集体交流时关注不同组别之间的补充,注重预习实效的达成。 浏览课文分段、试着说说

21、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用简单的语句给课文加小标题的每一环节均是面向全体学生;出现分歧、遇到困难时再读思考、同伴互助,让学生体验了自身的力量。 进一步学习应该探究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来确定,学习方案的生成更给每一个学生学会阅读留下了发展的空间,通过调动学习方法、策略的积累来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我们看到:本节是第一课时,它与课前预习紧紧相连,在汇报交流中、在初读感知中,在深思构建中,落实着以学为主、以读为本,为第二课时奠定基础。长此这样充分设计学生活动,在实践中可望达到学会。 二、设计教师引导,在点拨中实现会学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每一环节的安排都应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 预习交流不只

22、是个人汇报、相互补充,诸如同音字、形近字的联想练习,听写词语,字词义借助语言环境、工具书及资料的深究,对高年级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均是很好的诠释,对学生更好的预习是个引领。 分段出现分歧教师不只是展开过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而是通过上勾下连凸显连段成篇的巧妙,是在读中悟写;归纳第一个故事是难点,教师采用了安排学生默读再想、结合“完璧归赵”的意思再来说一说,这些朴素的,但却是实在的方法,最后出示提示是帮助,也是示范。 本设计的环节简约,巧妙地利用了课题。“将相和”揭示了文章的思路,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从课初“通过预习对课题将相和有了哪些了解”,到通读后“围绕课题将相和又读懂了什么

23、”,再到继续学习应该探究什么时“从课题将相和读开去形成学习方案”,凸显了立足篇章整体的理念,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说到学习方案的生成,教师在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点拨是必要的:从课题“将相和”入手的学习方案,直指的是“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关注到篇章的整体,再进一步理解“将相和”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案生成,学生可以应用体会人物的一般方法,教师通过“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故事,两个人物,能再具体说说怎么来学习吗?”使思路得到优化,引导了逐步深入认识人物的评价方法,渗透了学习策略。 从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与策略,在尊重主体的前提下,挖掘教师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以至善学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