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 法: 情境引导法 学 法: 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2、。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5=96 选手2:5=95 选手3:5=96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三、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