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1].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7881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8.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1].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翻译及答案11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缟(go):古代的一种白绢。铣:光脚。 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妻子善于织白绢,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鲁人问:“为什么呢?”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

2、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鲁人身善织履 或谓之曰 履为履之也 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1自己 有的人 穿 但是,表示转折 凭、用 2略 3略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如: 不可徙。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可徙。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

3、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 2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

4、者。 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来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门户”税,还强要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农夫就殴打了宦官。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

5、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 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略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 3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即

6、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 知困 教学相长也 2.翻译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故曰: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_和_的关系,说明了_的道理。 1.味美 即使 困惑 增进,促进 2.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3.教 学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

7、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子;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说的就是这件事呀!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然积以岁月 向之笑者 咸来求假焉 2.翻译 (1) 时人嗤之。 (2)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3.“此之谓

8、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1.但是 从前 都 2.略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蚤死 孔子

9、哭之恸 门人益亲 2.翻译 (1) 弟子孰为好学? (2) 不迁怒,不贰过。 3.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1.早 极度悲哀 更加 2.略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赞扬他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浏览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天长日久,于是广泛地弄通了众多

10、流派的学说。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乡里称孝 师事扶风班彪 一见辄能诵忆 (4) 遂博 2.翻译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 1.赞扬 以为师 就 就 2.略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

11、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了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吕蒙正:宋代政治家。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 朝士:中央官员。同列:同事。量:肚量。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不喜记人过 佯为不闻 令诘其官位姓名 (4) 遂止之 2.翻译 (1)

12、罢朝,同列犹不能平。 (2) 不问之何损? 3.上文赞美了吕蒙正在怎样的品质? 1.过失、过错 假装 责问 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 8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嗔恙,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嗔恙:责怪自己有病。唐:空,徒然。 比如有个人因为肚子饿的原因,要吃七个煎饼。他吃了六个半时就停下了,觉得很饱了。这时,他就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着自己,说了这样的话:“我现在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地浪费

13、了。假如知道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因其饥故 食六枚半已 设知半饼能充足者 2.翻译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 1原因、缘故 停止 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 9. 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文侯说:“为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而背柴火?”路人回答说:“我爱惜它的毛。”文侯说:“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

14、没地方附着了吗?” 裘:皮衣。刍:柴火。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反裘而负刍 胡为反裘而负刍 若不知其里尽 2.翻译 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 1.背 为什么 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有两只为争吃一个人而相斗的老虎,管庄子想要刺死它们。管与止住他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的美味。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

15、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他们,这就只用一个举动杀死两只老虎了。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能赢得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管与止之曰 子待伤虎而刺之 则是一举 (4) 而有刺两虎之名 2.翻译 (1)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 (2) 人者,甘饵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的道理。 1制止 代词,指老虎 举动 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

16、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旷日:荒废时日。致力:致:竭尽、集中;集中力量从事。疾:急切从事。 齐国有个喜欢打猎的人,荒废了许多时日,可什么野兽也没猎到。回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子和孩子,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他猎不到野兽的原因,是他的猎狗不好。想要买一只好狗,有个人对他说:“你应该尽力耕田。”这个打猎的人说:“为什么?”那个人没有回答他。他就自己想到,该不会是想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获之后就可以买到好狗了吧?于是,他回家后就辛勤耕田。辛勤耕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就买到了好狗,于是他每次打

17、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仅仅是打猎,许多事情都是这样。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入 家室 宜疾耕 2.翻译 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回家 妻子孩子应该 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12. 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事佛,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我怒,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妻子顿悟

18、,遂止。 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子将要老了,喜欢拜佛念经,从早晨到黄昏,一定要嘴里念“观音菩萨”上千遍。何梅谷凭着儒学好而在当时出了名,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呢,他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进退两难。一天,他三翻两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个不停。妻子生气地说:“为什么这么吵闹呢?”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怎么能对你不生气呢?”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1. 解释: 垂 夕 止之则弗从贻 2.翻译: 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3.何梅谷为何“进退狼狈”? 1.将黄昏 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

19、音菩萨”这件事。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弃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邴原:三国时人,当时著名的学者,与管宁、华歆并称“辽东三杰”。恻:怜悯。苟:假如,如果。徒:白白地。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初潭集:明代思想家李贽所撰,共十二卷,系内府藏本,按内容分为五类:曰夫

20、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采古人事迹,加以评语。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说:“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上学的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学好知识的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要你的学费。”邴原于是就进了学堂。,一个冬天,就能熟练地背诵孝经和论语。 1. 解释: 凡得学者 苟 徒资 2.翻译: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一则愿其不

21、孤,二则羡其得学。 3.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1.能够 假如,如果白白地 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4.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并在学习中刻苦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4. 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之,曰:“此吾可羞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随而索其直,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

22、有哂之者,晋人戟手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攫:夺取。羞:通“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直:通“值”。哂:讥笑。戟手:竖起中指与食指如戟形。这是骂人时侮辱人的动作。 有个贪财的晋国人,走进市场。碰到东西就取,说:“这个东西我可以吃,这个东西我可以穿,这个东西我可以收藏,这个东西我可以用。”拿了就走。管理市场的官吏追出来和他要钱,这个晋国人说:“我刚才利欲熏心,两眼晕眩、发热,天下的东西都好像是我本来就有的,不知道是你的东西了。幸好你给了我,我如果以后发了财就还你钱。”管市场的官吏生气了,用鞭子

23、抽打他,把他拿的东西夺回来就离开了。旁边有人讥笑他,晋人伸手指着他骂道:“世上贪财的人比我还要严重,往往想方设法用阴谋抢夺财物,我还只不过是白天去抢,难道不是比他们好多了吗?有什么好笑的?” 1. 解释: 即去 索 予甚于 2.翻译: 皆若己所固有。 何哂之有? 3.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1离开 求取给 比严重 3虽然强抢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但晋人的辩解却也令人深思。好利是人类普遍的本性,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表面君子风范,说起廉洁慷慨激昂,而暗地里却贪得无厌,为自己利益费尽心机者,实在比这晋人还要差!因为他们多了一条更卑劣的品行虚伪! 15范仲淹罢官 范

24、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ng),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殓棺槨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的时候带领下属和官员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就看见几十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近郊。下葬时入殓的衣服、棺材外面的套棺都没有准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 邠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觞(shng):酒杯。缞

25、绖:丧服,此指穿着丧服。营理:筹办。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赗 (fng) 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槨(椁)(gu):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彻:通“撤”。赒:救济。 1. 解释: 亟 具 怃然毕 2.翻译: 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后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4.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1急忙,赶快 具备,齐备失意的样子 结束,完毕 3亟令询之、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4.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16一知半解 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

26、:“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其母曰:“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名其母:直呼他母亲的名字。 宋国有个求学的人,三年后回到家居然直呼他母亲的名字。他母亲说:“你学习了三年,回到家却直呼我的名字,什么原因?”她的儿子说:“我所认为是圣贤的人,没有超过尧、舜的,可对尧、舜是直呼他们的名字;我所认为大的东西,没有大过天地的,可对天地也是直呼它们的名字。现在母亲你贤明不会超过尧、舜,母亲你大不可能超过天地,因此我就直呼母亲的名字。” 他的母亲说:“对于你

27、所学的,你将要全部按照它实行吗?希望你有可能改掉的就是直呼母亲的名字;对于你所学的,你会有不实行的吗?希望你姑且把直呼母亲名字这件事放在后面。” 1. 解释 而名其母 吾所贤者 是以子之于学者 2.翻译 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 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3.题目“一知半解”是对文中宋人的讽刺,它讽刺了宋人的什么? 1却 圣贤 因此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义 3读死书而不善于运用,变得非常迂腐,甚至连基本的人世常识和人情伦理都忘却了。 17非所言勿言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明者视于冥冥;智者谋于未形;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

28、未成。世之溷浊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诡:欺诈,奸猾。声:声望,名声。溷浊:浑浊。 不需你说的你就不要说,从而来避免祸害;不需你做的你就不要做,从而来避免危险;不需你拿的东西你就不要拿,从而来避免欺诈;不需你争取你就不要争取,从而来避免损害名声。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昏暗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在事情没有发生时进行谋划;听力灵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这个世界很浑浊,只有我很清白,所有的人都醉了,只有我还清醒。 1. 解释: 患 冥冥 谋戒 2.翻译 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 3.“世之溷浊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的“独清”、“独醒”的具体体现是什

29、么? 1祸害,灾难 糊涂、愚昧的样子谋划防备,戒备 2聪明的人,还没有一点声响时就预计到了;会思考的人还没有成功时就做好防备。 3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 本段中“红色字体”为对原书的“文段”和“参考答案”的修改,敬请读者自察。 18武王问治国之道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武王问姜太公:“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爱护百姓罢了。”武王

30、说:“爱护百姓是做什么事?”太公答:“给他们以利益而不要加害于他们,让他们成功不要使他们失败,使他们好好活着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了他们的东西就不要再抢回来,使他们快乐别让他们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这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使百姓有合宜的道德、行为,怜爱他们罢了。” 1. 解释: 道 而已 若何利 2.翻译: 爱民若何? 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3.文中具体体现“治国之道”的内容是什么? 1方法 罢了怎么样 利益,好处 3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19君子之言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

31、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1. 解释: 寡 弗及 虑祸 2.翻译: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 3.君子之言与小人之言的区别在于什么? 4.列出文中的两对反义词。 1少 不及,比不上考虑 灾难,祸害 3前者寡而

32、实,后者多而虚。 4寡多、实虚、有无 20刘备纳贤 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瓚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瓚。瓚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瓚,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涿郡:地名,在今河北中部。公孙瓚(zn):人名 说“刘关张”:在历史上,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虚构了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为

33、兄弟的情节,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们一起反董卓、抗曹操、伐东吴,谋大业,同心同德,生死与共。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结义、结拜就是将没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和人,以一种虚构的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准宗族组织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团体的凝聚力,这是弱小群体抵御强暴、免于饥寒的最常用的手段。桃园结义作为后人效仿的经典和楷模已然深入到社会。 当初,涿郡人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苦,和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为生。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双手下垂时能够超过膝盖,自己一回头都能看得到;他胸怀大志,平时很少说话,高兴、愤怒等表情不在脸上轻易

34、流露。他曾经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学习儒家经义,所以前去依附公孙瓒。公孙瓒派他与田楷夺取青州,建立了战功,因此把他任命为平原国相。刘备年轻时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交情深厚,他与这两人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关羽和张飞整日站在刘备身边侍卫。他们跟随刘备应付周旋,不避艰险。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队伍前去拜见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认为他胆识出众,便用心交结。于是赵云就跟随刘备到了平原国,为他统领骑兵。 1解释: 后 顾 依以为 诣 奇 2翻译: 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 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 3刘备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后代 回头看依附,依靠 把作为拜见 以为奇

35、 3要有一番作为,就要善于海纳百川。 21绝妙好辞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所谓“绝妙好辤”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魏武:指曹操。齑(j)臼(ji):捣粉末的器具。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刘

36、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XX年)撰写,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及白描等文学手法,佳句多多,典故不俗,后人对“魏晋风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部著作,尤其是摹划人物,只寥寥数语,精神面貌便跃然纸上,诚为中华文学中的瑰宝奇葩。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魏武帝曾经从曹娥碑下经过,杨修跟随着。碑的背面题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37、魏武帝对杨修说:“你懂不懂得它的含义?”杨修回答说:“懂得。”魏武帝说:“你不要说,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魏武帝才说:“我已经懂得了。”于是让杨修另外记录下他所理解的意思。杨修记道:“黄绢,是有色的丝,在字中是一个绝字;幼妇,是年少女子,在字当中是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在字当中是一个好字;齑臼,是受辛之器,在字当中是一个辞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呀!”魏武帝也记下了这八个字的含义,与杨修所记相同,于是他感叹说:“我的才能比不上你,竟然相差了三十里。” 1解释: 过 不 行女子 记 2翻译: 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3从文末曹操感叹自己的才能不如杨修,说明

38、杨修是_的人。 1经过 同“否” 走 女儿的儿子记录 2略 3才高八斗,绝顶聪明 22牧童捉小狼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说“且”。“且”的义项较多,在句中一般作虚词用。当它作为连词的时候,一般有三个义项:表示并列,可译为“又”;表示递进,可译为“而且”;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

39、”。文中的“且号且抓”应该表示并列,是又叫又抓的意思。 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谋划着各抓一只。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老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一看,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又是扭小狼的脚,又是揪它的耳朵,故意让它哀号。老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愤怒着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欺负得小狼急促地哀号起来。老狼停下嚎叫四周张望,才远远看见另一棵树,它又离开这棵树奔跑向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转身奔向第一棵树。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个不停,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

40、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下树一看,老狼已经断气了。 1解释: 去 故 趋状 2翻译: 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1距离 特意 快速跑样子 2略 3要善于用智慧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23.林逋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闻其说:听师长的论说。为其事: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 求学的人提问,不只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

41、学的方法;不只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和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1.解释: (1)独 (2)方 (3)辩 (4)诸 (5)实务 2.翻译: 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 3.北宋初期“晚唐体”诗人之一的林逋有“梅妻鹤子”之称,其诗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中“_,_ ”两句更是脍炙人口。 1只 方法、技能 探讨、分辨 “之于” 实在的事情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4一轴鼠画 东安一士人喜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42、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东安:县名,在今湖南省境内。作鼠一轴:画了一幅装裱好的鼠画。 侧面描写文中写东安人士的画技逸群,其鼠画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文中却没一句话直接介绍或描绘画面上的老鼠,事实上即使介绍或描绘了,也很可能是平庸之笔,因为难于写得形神兼备。作者巧妙地避开难点,大写其猫,说猫见了轴上的鼠画“踉跄逐之”,“踉跄”两字,极力描写猫的急于追逐,而猫的急不可待又正说明鼠画的逼真。把猫儿的错觉写得愈活,就愈能烘托出鼠画的活龙活现。这就是侧面描写的妙用。乐府陌上桑中说秦罗敷是个极美丽的女子

43、,其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也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秦罗敷的美貌。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喜欢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它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县令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 1.解释: 漫 物色 逮 踉跄

44、2.翻译: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1随便 察看 及、等到 跌跌撞撞 25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周怡尺牍精华 费用:花费钱财。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说“尺牍”:尺牍即木牍,也称木书、版书或版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最常见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为1 市寸,故称尺牍、尺翰之名。多用于书

45、法、绘画。后逐渐成为书信的代名词。由于尺牍的兴盛,私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从书法角度来说,尺牍又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形制,衍变为书(诗)稿、奏章、匾额、对联、条幅、斗方等表现形式。著名的有尺牍九札、内简尺牍编注十卷、尺牍丛话。 由节俭进入奢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困难。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用来做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生活中不挨饿不受冷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好的穿好的呢?经常在有好东西的时候想着吃不上饭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会常常享受温饱了。 1解

46、释 可办粗衣几件: 莫: 2翻译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读完此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1用来做成 不要 3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 26刘庆问饮 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停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是主人所窃。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别驾:官名。后魏于诸州置别驾从事史,掌总理众物。沙门:僧人。 后周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担任雍州别驾。有个商人携带黄金二十斤,到京都进行交易,借人房屋居住。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