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励志学画》导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悲鸿励志学画》导入.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徐悲鸿励志学画导入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导入 陈 滩 小 学 王 鹏 梅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在向法国绘画大师达仰学画期间,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不顾生活清苦,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这篇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是以本课的课文内容来命题的。其中“励志”一词,在本文中既是“文眼”,又是“题眼”,蕴含着徐悲鸿炽热的爱国情怀、刻苦学艺的精神,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更好的让学生领会徐悲鸿刻苦学画的精神,让题眼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
2、用,在引入新课之初,我抓住这个题眼,以此词作为领会课文的切入点来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首先,我从介绍徐悲鸿入手,引入课题:我国近代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徐悲鸿。在他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曾经经历了许多坎坷,但他没有气馁,仍然勤学苦练,最终取得成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接着,板书课题,故意将“励志”写为“立志”。让学生观察课题,给老师找错字。由于学生预习过课文,对课题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课题中老师故意留下的破绽。然后,让学生在课题上用修改符号修改老师写错的词语,并让学生认清字的结构,辨别“励志”与“立志”的异同。最后,老师告诉学生,是老师故意写错的,由此提出疑问:为什么课题不用“立志”做课题,而要用“励志”呢?徐悲鸿为什么要立志?又是怎样励志的?最后,他是否取得成功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既为学生学习新课设置了悬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课文,又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叙述的线索,可谓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