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是谁》读后感.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是谁读后感我是谁读后感 我是谁是反思文学中的一部短篇小说,反思文学是对文革、十七年以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同时,在历史和自然的大的环境背景中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的一种文学流派。可以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反思文学”的创作,主要焦点在于对“人”的反思上。 作家宗璞采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创作这部小说。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
2、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我是谁就是以一名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韦弥由自己的住宅经过小山、假山,最后走到池沼自杀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思想历程构成的作品。 “韦弥推开厨房门,忽然发出一声撕裂人心的尖叫。” “夕阳一片血红,照得天地都是血污的颜色。楼旁的栅栏参差不齐,投在墙上的黑影象是一个个浸染着鲜血的手印”,这里一连用了三处“血红”“血污”“鲜血”,令人想到了死亡,惊恐而绝望。作品的开篇就营造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氛围,让读者不禁猜测韦弥是谁?她为何要发出“撕裂人心的尖叫”?为什么到处都是血红?到底发生了什么?接下来 “一半头发”“牛鬼蛇神”之类的词点醒了我,一
3、个个疑惑终于解开,原来是文革! 文章中韦弥一个专心研究生物的女性知识分子,和丈夫孟文起冒着在战争中粉身碎骨的危险,带着建设祖国的无限神圣感从国外奔赴祖国怀抱。她是来投奔共产党、投奔人民的!她是在飞向祖国、飞向革命!她情愿跳进革命的熔炉,把自己炼成干将、莫邪那样两口斩金切玉的宝剑,以披斩科学道路上的荆棘,因为剑是献给祖国母亲的。可是时代政治风云变幻不定,突如其来的文革一场波及甚广的政治运动来临了。知识分子的身份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各种质疑,赤裸裸的斗争让人们撕下了温情的面纱,不顾一切的揭发批斗让人胆战心惊。当韦弥跌倒在地上,一个人“上前去俯身问道:怎么了?一面关心地扶起她的头。他吃惊地叫了:韦弥!便
4、连忙把她轻轻放回原处。”人与人之间本是充满温情的,见到有人跌到了立刻俯身扶起,而这个人认出她是被批斗的韦弥后连忙放回原处了,唯恐躲之不及,生怕与她沾上半点关联。宗璞的另一篇小说蜗居中写道“每人都像戴了一个假面具,除了翕张的嘴唇,别处的肌肉不会动一动,我进去了,也如同我不存在,没有一个人抬动一下眼皮。”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尽收眼底。 韦弥夫妇在路人的纷纷侧目之下,在血淋淋的咒骂声中,不仅遭受着所谓革命者们的批斗,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也要在自己的手中付之一炬。他们把这些成果视为他们的“儿女”,本想通过它们建设祖国,不料反被祖国所抛弃,视为敌人。在这种无情的大环境中,丈夫孟文起“在死亡里看见了希望”,既然
5、活着要受人们的唾骂,白白遭着“牛鬼蛇神”“大毒草”的罪名,甚至即将失去死的自由,此刻“只有死,现在还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他趁还没有丧失死的自由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韦弥遭受着丈夫自杀身亡的强烈刺激和被诬陷为特务的心灵损伤,她的精神受到刺激,陷入迷失自我的状态。韦弥不停地自问着“我是谁?”她陷入了寻找自己独立人格的深渊。这个似乎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在那个颠倒错乱的岁月,却成了最模糊和最没有答案的难题。韦弥爱国,却被打成“特务”;她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却被斥为毒害青年的“毒虫”;她是人,却被剃着阴阳头,像虫一样任人恣意侮辱和践踏。政治斗争改变着人们,人性一点点的丧失。韦弥并非一开始就是疯癫的,
6、因为她承受着不为“人民”所接受的困苦。靳凡的公开的情书就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我是一个人,我应该有个人的尊严。”在文革中,所谓的“被革命者”并无尊严可言,在那些人眼中,他们几乎不为人。他们打着革命的旗号批斗那些真正拥护革命的知识青年,使他们怀疑自己:我是谁?我是好人还是坏人?是人还是毒虫?这也是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痛苦困惑的问题。显现出在文化大革命的压迫下知识分子丧失自我的悲哀,寻找自我的失败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和扭曲。 “我现在是条大毒虫!韦弥觉得知道自己是谁了。这是六十年代末期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地位,没有比呆在自己应有的地位上更使人平静的了。韦弥看见,四面八方,爬来了不少虫子。它们大都伤痕
7、累累,血迹斑斑,却一本正经地爬着。但是一种十分痛苦的、屈辱的气氛笼罩着这蠕动的一大堆。它只能嗫喘着,发出咝咝的声音,这声音韦弥可以懂,它说的是:我是谁?”韦弥在文革的压迫下迷失了自我,她开始产生一种幻觉:自己在许许多多的大毒虫中间长大,自己就是一条大毒虫。失落的形象和现在的状态构成鲜明的反差,更加深了韦弥“我是谁”问题的询问。 韦弥在极度痛苦中,看到了迷途的孤雁“天空中忽然响起一阵哀叫,几只大雁在完全黑下来的天空中飞着。他们迷了路,不知道应该飞向何方。韦弥一下子跳了起来,向前奔跑。她伸出两臂,想去捕捉那迷途的、飘零的鸿雁。她觉得自己也是一只迷途的孤雁,在黑暗的天空中哭泣。”。“大雁”在中国古代
8、诗歌意象中是十分常见的。大雁总是结队迁徙,在途中经常会由于受到猎人射击等原因而掉队,成为孤雁。在中国文人笔下,“孤雁”的意象很多,往往用“孤雁”“孤鸿”“断鸿”来喻人,表达作者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等情感。在韦弥心中祖国母亲就是雁群,她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解放初的画面:她和丈夫从国外飞回祖国的怀抱,她觉得那时“自己飞翔在雁群中”。韦弥的意识里,是将自己和母亲一样的祖国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安然在于能够为祖国贡献力量。韦弥如今的失落,不知道自己是谁,皆因母亲消失了,自己才无所认同,无所归依。 后来“许多只飞雁集合在一起了,要离开这被玷污了的、浸染着鲜血和耻辱的土地。韦弥用尽力钻追赶,但它们把她也
9、遗弃了。”韦弥如失群的孤雁般寻找同伴,寻找归宿,她拼命奔跑,天空中的飞雁合群了,可她还是被时代被社会抛弃了,依然是孤身一人。“忽然间,黑色的天空上出现了一个明亮的人字。人,是由集体排组成的,正在慢慢地飞向远方。”迷途的大雁找到了自己的同伴,并组合出了“人”,而真正的人呢?韦弥何时才能找到自己的同伴,能否被同伴所接纳?韦弥虽是人,可她不能得到人的自由和尊严,她生与死的自由都被人无情地剥夺了,在丧失了人该有的一切之后,她迷失了自己,已然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在苦苦追寻中,韦弥终于找到了满意的答案我是人。正当她找回自我的时候,“不少的骷髅、蛇蝎、虫豸正在挖它、推它、咬它!它们想拆散、推翻这人字,再在人
10、的光辉上践踏、爬行。” 虽然“人”字饱受骷髅、蛇蝎、虫的恶劣摧残,但它依旧不屈不挠地“慢慢地飞向远方”。这象征着重生和光明的“人”字,使韦弥重拾了破碎不堪的信心。韦弥要苦苦追寻的就是“我是人”这个普普通通的答案,由此,韦弥在渐欲迷失自我的沼泽地中又回归了自我,回归了人性。虽然她在还没真正享有作为人的自由和尊严时,就用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她找到了自己。她没有丝毫怨言,而是充满了“觉醒和自信”地喊出了自己的声音。 “她很快地向前冲进了湖水,投身到她和文起所终生执着的亲爱的祖国母亲的怀抱,那并不澄清的秋水起了一圈圈泡沫涟漪,她那凄厉的、又充满了觉醒和信心的声音在漩涡中淹没了”韦弥为着人的信仰在死中
11、得到了心灵的解脱和灵魂的升华,她生时不能被当时社会当时人民所认可,不能投身于祖国母亲的怀抱,死后她找到了“人”所应有的人格与尊重,她只有死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亲爱的祖国母亲。在短暂的涟漪之后“剩下的是一片黑暗和沉寂。”,单个人的声音太薄弱了,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震惊这个布满黑暗死寂的吃人的社会。也许在当时,她的死轻于鸿毛,悄无声息,一颗星的陨落不足以照亮整个布满黑暗的夜空。但黑夜总会过去,春天终会到来: “只要到了真正的春天,人总还会回到自己的土地。或者说,只有人回到了自己的土地,才会有真正的春天。”作者坚信,文革这个黑暗的时代终会过去,人们终将重拾自我,人间也会充满信任与温情。这是宗璞的信念,同样也使我们每个人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