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8146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的人》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 陕西省彬县新堡子初级中学 乔勇 一、教材背景:有的人是苏教版八下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在内容编排上此单元属于人生体验类,选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生活经历的体验,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二、 教材分析: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道理,诗中提炼了两个具有高度概括的形象,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朗读及对比手法的运用是重点,化抽象的思维转为形象的表述是难点. 知识能力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理解对

2、比手法的运用. 3,展开想象,训练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课文及作者. 2,在引导及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诗歌,领会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这是重点之一,又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点拨诱导法: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

3、内容.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朗读录音磁带 五、教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 、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作不妥协的斗争。而他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他对人民可谓鞠躬尽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初读体会、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3

4、、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

5、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引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

6、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课外延伸、

7、共同探讨: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 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

8、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七、板书设计: 虽生犹死 有的人 对比 虽死犹生 八、 教后反思: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诗歌运用对比的手法是感情更加突出。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最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辐射鲁迅精神,让学生学习鲁迅,像他一样关爱他人,热爱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并呼吁学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乐意为社会作贡献。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还有要评价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诗歌,我认为这点也做得不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