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案 .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8166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案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案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案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案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案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案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案 .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章第一节概括的阐明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本节讨论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研究这些微粒的组成和变化,使学生在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基础上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从而进一步探讨原子内部的结构。本节教材通过形象地描绘,宏观与微观的对比,数据的量化,科学的推理,真实的图像,史料的佐证,图文并茂的画面,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从微观的角度巩固和加深对物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以及原子内部的奥秘。 学生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以及微粒的特征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很想知道微粒是怎样构成物质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截

2、然不同?微粒在哪些方面不同?此时正是学习本节知识的良好时机,学生通过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组成,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进一步学习原子的内部结构,为后期学习元素、化学用语奠定基础。 怎样使学生感受到这些基本微粒的真实存在,认识分子、原子的特征、区别和联系以及原子内部结构是教学的核心任务。采用思考和讨论相结合的探究式学习,可以有效地创设驱动性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分子、原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这正意味着研究物质的方法从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深入。 由于学生对物质结构的学习仍处于启蒙阶段,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生的

3、思维也处于活跃时期,所以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时机,适当配合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开启智慧这门。 二、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内容 具体设计 设计意图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了 解分子、原子的特征、联系和区别,能用 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 教学目标 化。 2、 过程与方法 设计 经历讨论式探究学习,体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对概念进行综合、概括的理性思考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想像,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展示一组学生常见的物质现象,让学 生独立比较、思考分

4、析这些现象与微观构成 教学内容 的联系。学生讨论分析后,产生一系列驱动和教学情性问题,把学生引入对分子、原子的探究。 景设计 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水电解为例展开分割物质的讨论,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分析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水的实验,小组 讨论水电解的实质,在事实面前学生感受到 学习任务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化合与分解的过和学习活程;原子不仅构成分子,还可以直接构成物动设计 质。教师用分子的动、碰、破、立四个字来概括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实质。 学生制作物质、分子、原子的概念图,理清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整合微粒的知识。 课堂教学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机会, 适当

5、配合小组讨论,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展 示自己的观点,小组整合出本组的知识体系, 学习活动 在全班交流,接受他人的评价与挑战,在组组织与评间交流活动中学生会发现自己认识上的为价设计 足,弥补认知缺憾,完善构建起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学生活动期间对个别学生进行行为跟踪,适当地评价某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与结论,课下与其交流学习心得。 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不同,是不同物质之间差异本质原因。 给学生独自深入思考机会,在评价中自我反思,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位置,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在讨论中暴露出自己认识上的误差,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 让学生体验思考和和讨论的探究式学

6、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课堂教学 教师活动 课题引入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湿 一种微粒,请各位同学结合衣服晾干了;闻到了花香; 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分蔗糖溶解在水中等。 子的真实存在。 考查学生对分子相关性质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分子的性质:分子是很的掌握,为下一步教学做好以多媒体课件呈现分子的小的微粒;分子在不断的运准备工作。 真实存在。以及相关分子的性质微粒。 由学生归纳总结相关分子的性质。 探究问题一:分子还回答:水电解时两个电极产 能不能再分呢? 生大量的气泡,正极产生的 既然分子是保持物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培养学生对

7、旧知识的掌握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微复燃,说明是氧气;负极产情况。 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生的气体可以燃烧,产生淡呢? 蓝色火焰,生成了水,说明电解水实验有什么是氢气。也就是说,水电解现象,进一步实验有什么现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象,说明了什么? 水在电解生成了氢讨论、归纳、总结:水分子 气和氧气。说明水分子在此是由更小微粒构成的,这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过程中能被分裂生成更小微粒我们称为原子,水分子象能力。 的微粒,那么,这种微粒是就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什么呢? 的。 指导学生观看水电解的微用化学方法不能将氧原子或氢原子再分成更小的微观FLASH动画,并阅读教粒。 材P65-66人类对原子的

8、 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设计意图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讨论、交流、总结 间是什么关系呢? 可分裂为构成它的原子; 可分,原子不可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成物质的微粒,那么它们之联系:原子构成分子,分子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结论:一般地,原子构成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子,分子构成物质,有时,能力。 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同样也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练习、反思、总结 2、D 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提高学生分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介

9、绍原子结构埋下伏笔。 1、下列物质中能保持物质1、H2 Fe O2 NH3 氢气 铁 3 、水蒸发时,只是水分子 氧气 氨 的间隙变大了,而水分子 2、下列事实能证明在化学本身并没有改变; 反应中分子可分的是 每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A、碘升华 B、铁制成铁通电后分裂为氢原子和氧 锅 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 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C、水蒸气冷凝成水 D、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聚集成氧气;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气 氢分子聚集成氢气。在水电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解过程中,改变的是水分释水蒸发和水电解两种变子,不变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化有什么不同?并进一步分

10、析在水电解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甲:原子像一个实心的 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小球。 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学生乙:原子像乒乓球。 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它学生丙:原子像鸡蛋. 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 原子有什么差异呢? 探究问题二: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 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问题:原子还能分出更小的微粒吗? 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以动画形式呈现卢瑟福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象进行解释吗?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原子阅读、小结 阅读的基础上讨论以下问题: 的? 原子核和核心外电

11、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不同类原子的内部组成有什么不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的构成”内容,然后在学生1、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 核和带负电的核心外电使学生初步地在头脑中形子构成。 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 成一个有关原子构成的模能推测碰到了坚硬不可穿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你能对上述实验现一个很小的核。 原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2、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型。 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原子种类 氢 碳 氧 钠 氯 分析、总结: 电子数。 2、原子核中不一

12、定有中子,且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核内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 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处理,考依据下表中提供的数据进1、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质子数 1 6 8 11 17 中子数 0 6 8 12 18 核外电子 1 6 8 11 17 四、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思考讨论式的探究学习,学生引导学生分组归纳本节课归纳、总结 学习的内容。 微粒,而且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物质可分的观点。 板书设计 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 二、 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和分子 对本节内容进行全面的回通过解决一

13、系列驱动性的问题来认识分子和原子。驱动性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忆、整理。 1、联系:原子构成分子,分子可分裂为构成它的原子 2、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三、原子的结构 1、原子核 核外电子 2、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索灵感,在这种欲望和灵感的驱动下,学生不断的提出更深入的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内容。所以能否创设驱动性的问题情境是探究学习成功的关键。驱动性问题不一定是学生提出,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如给学生展示常见的物质现象,提示学生学生思考不同物质,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4、学生自然联想到一系列为什么。因此,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和捕捉有价值的问题。 但是提出的问题只有能被学生自己解决,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引发新的问题,使知识的获得水到渠成,驱驱动性问题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教学中,教师果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和提出疑问,吐露心声,交锋对峙。由于物质的微粒性需要学生潜心体验,学生很难通过教师的讲述去感受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和特性,教师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和所有的学生交流,同时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为此,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的问题互动性强。学生有机会品味到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再通过全班范围的交流、师生交流,把问题解决的结果升华为具体发掌握的知识。 完成本课题的难点是教师怎样创设驱动性问题情景,创设怎么样的问题情景,创设出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解决学生提出的什么问题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这些是需要教师在课前用心设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