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舟记》教案(1).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核舟记教案核舟记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把握文章的空间说明顺序 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通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欣赏文言文的能力。 2、老师适当点拨、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精湛的民间技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一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无论是蛋壳、发丝还是桃核等微小的东西都会成为艺术家展示
2、的舞台,它们都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技艺的精彩展示。 这节课我们就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精美绝伦,一起学习核舟记。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散文家。其父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书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入狱。魏学洢为此微服易姓,进入京都,藏在朋友家多方设法营救父亲。但营救无果,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的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明崇祯初年曾诏旌他为孝子。他一生未官,生前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该篇选自清代张潮选辑的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小说集,清朝涨潮编辑,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文
3、言短篇,并附有评语。少数作品对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虞初,西汉小说家。传作通俗小说周说943篇,旧称小说之祖,后世常以其名作为笔记小说的代表。 关于文中内容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以诗诽谤朝廷,入狱半年。次年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于元丰五年时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玩:一次是农历七月十六日,一次是农历十月十五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二、文章串讲 明有奇巧人曰王
4、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1 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分析理解: 1、简练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简要说明核舟雕刻人的生活时代、姓名及其精湛技艺,引出核舟的来历。 2、本段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匠师技艺高超的? “奇巧”意为奇妙精巧,总体反映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特点。 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木石。-其
5、雕刻题材之广泛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其雕刻手艺之卓越 3、表示核舟主题的句子是:大苏泛赤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分析理解: 1、简练概括第二段
6、的内容: 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雕刻了哪些东西。 2、本段是如何具体说明的?从此可以看出来说明的顺序如何? 作者先说了船舱的顶部的情况,又描写了船舱两旁有些什么,从此可以看出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3、本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这段主要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4、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
7、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
8、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分析理解: 1、简练概括第三段的内容: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重点写了苏东坡。因为在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雕刻者刻得仔细,所以作者写得就细腻,其他两人则相对简略些。其次,因核舟的雕
9、刻主题为“盖大苏泛赤壁云”,所以苏轼应为主要人物。 3、船头仨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哪些描写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显得拘谨,严肃;后者是僧人,不拘礼节,放浪形骸。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都显示了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3 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10、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分析理解: 1、简练概括第四段的内容: 船尾雕刻的人物情态。 2、本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有楫同无楫,有舟子同无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突出“大苏泛赤壁”的“泛”。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
11、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分析理解: 简练概括第五段的内容: 介绍了船背所雕刻的内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4 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
12、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分析理解: 1、简练概括第六段的内容: 总结核舟所雕刻内容,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 2、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小结:课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
13、的伟大成就。文中对核舟所刻的人、物、字等描摹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文章按总分总的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紧扣核舟的主题对船头的情景进行生动具体的描摹。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体会。 三、知识总结 1、 通假字 l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零头 l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l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 2、 词义 l 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l 之: 径寸之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l 其: 其两膝相比者 其人视端容寂 l 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l 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l 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3、词类活用 l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戴着高高的帽子 5 l 箬篷覆之: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 l 石青糁之:用石青 l 居右者椎髻仰面:梳着椎形发髻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