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3608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0.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教学大纲.docx(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监测教学大纲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适用于环境科学专业 第一部分 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要先行,环境监测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环境监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监测的

2、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布点采样方法、预处理技术及重要监测指标的分析技术;掌握制订监测方案的方法;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自动监测、生物监测、遥感遥测等最新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前沿。通过学习环境监测,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为该课程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特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环境监测对象和目的。这部分内容,是对“环境监测”这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包括该课程的

3、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分类、制订原则。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为以后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质量保证做好铺垫和准备。 3、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共包含七章,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噪声监测、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制订环境监测方案:布点、采样、样品运输、污染物测定、数据处理和应用。 4、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技术。这部分内容包括一章,空气污染、水污染连

4、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构造及在环境评价与保护中的作用;遥感监测技术和简易监测技术在现代环境监测、评价中的应用与作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三、与教学计划中前后课程的关系 环境监测前接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课程,后续课程为自我设计课环境监测实践,并为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毕业论文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在“环境监测”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育学

5、中关于教学方法的一般原理,结合“环境监测”的课程特点,灵活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方法。根据“环境监测”课的特点,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加深对课程重点知识的认识并牢固掌握其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便解决对课程难点的理解问题。 2、探索式教学方法。根据“环境监测”课中不同环境要素的内容,在深入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学生的思索,查阅相关资料提出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 3、学导式教学方法。根据大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本门课程内容中的一部分有可能通过自学掌握的特点,

6、采取了教师提出学习提纲、给出查阅资料范围、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教师给出参考问题供学生消化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范例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精选的实例,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有普遍意义的内容。 5、多媒体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环境监测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环境介质、污染物、监测方法三大块内容纵横交错,监测方法机理复杂、流程多而且比较难懂,基础性强、时代感强、实践性强的课程,仅停留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会感到时间紧、效果差,更不要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随着多种先进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共享资源,我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

7、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使课堂信息量和教学效果双增。 6、开放式教学方法。贯彻现代教育理念,以开放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参与,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利用网络参与主动学习,学生大量查阅文献,独立设计环境监测方案,讨论后具体实施,在参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成果在教学内容中得到较好体现,使课程内容保持鲜活生命力。 7、关联式教学方法。“环境监测”这门课程,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环境学概论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在讲课时,从各门课程知识相互关联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内容有选择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 8、实

8、践式教学方法。“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开设理论课的同时,同步安排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和拓宽对理论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后续自我设计课里适当安排教师指导下的参观实践、环境现场考察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学习活动,充分体现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 五、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1、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着力体现本门课程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位课,培养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种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相

9、关法规、方法、监测内容和评价方法,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据此,我们在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重视环境监测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国家标准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体现了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传授是

10、基础,是第一个层面的要求;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是目的,是第二个层面的要求。这两个层面同意于理论联系实际之中,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环境监测的实际问题说明环境监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第二,在实验教学中,注意运用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和育人密切结合。 4、体现环境监测的前沿性。 在环境监测课程中充满了“最新”的内容:环境监测的信息化、网络化概念;新出现环境问题的监测;最新的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等。 六、实践教学 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实践教学的理念。“环境监测”的理论课要包含实践性教学;理论课教学中要有实践意识;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实践能力

11、的培养;考核系统要体现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对实践性教学要和理论教学一样,严格要求,严格检查。 课内实验教学,另列实验教学大纲。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和要求,追求实验教学的成效性。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适当参加教师的部分科研工作、或进行一些综合性环境问题的专题调查。 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环境监测教学共126学时,其中理论课66学时,实验课60学时。 理论课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20学时)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18

12、学时)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2学时)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2学时)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学时) 第七章 环境噪声监测(4学时) 第八章 环境放射性监测(2学时) 第九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9学时) 第十章 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3学时) 理论课闭卷考试,学生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实验课成绩评定详见实验课教学大纲。 八、教材编选原则及参考资料 1、教材选编原则 选择教育部组编教材或权威的面向21世纪教材。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充实和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部分内容选用国家标准方法作为参考资料。 2、

13、使用教材 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合编,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 3、参考资料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关伯仁主编,环境科学基础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3蒋展鹏,环境工程监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4黄秀莲,环境分析与监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6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7吴邦灿编,环境监测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8国家环

14、保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写组编,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9相关国家标准 第二部分 讲授大纲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2、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3、掌握环境监测目的、分类、特点、技术及主要环境标准 4、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以及环境监测在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环境监测定义 2、环境监测分类 3、环境优先监测及优先监测污染物 4、环境标准的定义,重点讲述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 5、环境标准的分类 6、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教学难点 1、优先监测污染物 2、制定环境标准的原

15、则 考核知识点 1、环境监测定义 2、按监测目的对环境监测进行分类 3、环境优先监测及优先监测污染物 4、环境标准的定义,重点是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 5、环境标准的分类 6、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思考题 1、简述环境监测的分类。 2、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 3、我国目前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哪几类? 4、试分析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特点。 5、为什么要分别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6、制订环保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 7、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什么? 8、简述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9、简述优先污染物筛选的原则。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本节要求: 通过介绍环境监测的目的,认

16、识环境监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了解环境监测的多种分类方法以及各种分类的依据,重点介绍按环境监测目的进行的分类; 通过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特点的了解,树立对本课程的正确的思维和学习方法。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1、定义 2、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3、环境监测过程 4、环境监测目的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1、按监测目的分类 研究性监测;监视性监测;事故性监测 2、按监测对象分类 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本节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7、;了解环境监测的特点;掌握优先监测原则和优先监测污染物;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1、被动监测 2、主动监测 3、自动监测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1、环境污染的特点 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2、环境监测的特点 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三、监测技术概述 1、化学、物理技术 2、生物技术 3、监测技术的发展 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1、优先监测原则 2、优先监测的污染物 第三节 环境标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学习环境标准的定义,掌握我国环境保护标准的分类方法,掌握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了解各环境要素的标准。 一、什么是环境

18、标准? 二、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 1、三级:国家级、地方级、行业级 2、六类环保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方法标准、样品标准、环保设备仪器标准 三、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四、各环境要素标准 水质标准;大气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固体废物控制标准;噪声标准;辐射标准;其他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水体和水体污染的基本概念 2、了解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3、熟悉水质监测项目及确定的依据、优先监测物、必测项目与选测项目,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4、掌握水质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原则 5、熟练掌握

19、地表水、地下水、水污染源等各种各类水体的监测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方法,特别是三断面法的原理和方法及各类水样采集 6、掌握地表水、废水、底质等水样的采集和采样器使用及水流量测量,掌握水样的运输和保存原理与方法 7、理解水样的预处理在水质测定中的作用和意义 8、掌握水样的预处理方法 9、熟练掌握水体各项物理指标:水温、颜色、味道、残渣、电导率、浊度、透明度、矿化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的检验方法原理、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 10、熟练掌握水体中主要的有害金属:汞、镉、铬、铅、砷重金属的主要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容量法 11、熟练掌握水体的酸碱度、pH值、溶解氧、氰化物、氟化物、含氮化

20、合物、硫化物和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方法原理、操作要点、方法适用范围等基本内容 12、熟练掌握水体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总需氧量、挥发酚类、矿物油 13、了解底质样品的制备与分解,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原理和操作要点 14、了解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 1、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订 2、地表水的采集方法和采样器 3、水样的湿法消解 4、水样的类型:瞬时水样、混合水样和综合水样 5、水样的冷藏或冷冻法、加入化学试剂的保存方法 6、水样物理性质的检验:颜色、臭阈值、浊度和透明度 7、含汞水样预处理、冷原子吸收法、冷原子荧光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汞 8、含铬水样预处

21、理、六价铬的测定原理、总铬的测定原理 9、酸度和碱度的定义及测定计算 10、溶解氧:水样的采集、保存、测定原理、结果表达 11、含氮化合物水样保存、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的测定原理 12、水样中硫化物的采样及测定 13、COD:测定水样CODMn和CODCr的采样、保存、测定方法原理、结果计算与表达、操作注意事项 14、BOD:BOD5的测定原理及计算 15、总有机碳的测定原理 16、挥发酚:水样预处理、测定原理、结果计算 17、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 教学难点 1、水体中汞、砷的测定 2、水体的碱度组成及计算 3、化学需氧量的测定结果计算 4、生化需氧量的稀释接种法测定 5、总有机

22、碳的测定方法 考核知识点 1、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订,特别是三断面法的原理和应用 2、地表水的采集方法和采样器 3、水样的类型:瞬时水样、混合水样和综合水样 4、水样的消解 5、水样的保存 6、水样颜色的检验 7、臭阈值 8、浊度和透明度 9、含汞水样预处理、冷原子吸收法、冷原子荧光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汞 10、含铬水样预处理、六价铬的测定原理、总铬的测定 11、酸度和碱度 12、溶解氧:水样的采集、保存、测定原理、结果表达 13、含氮化合物水样、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的测定原理 14、水样中硫化物的采样及测定 15、COD:测定水样CODMn和CODCr的采样、保存、测定

23、方法原理、结果计算与表达、操作注意事项 16、BOD:BOD5的测定原理及计算 17、TOC:国标法测定TOC的原理 18、挥发酚:水样预处理、测定原理、结果计算 19、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思考题 1、名词解释:碱度、酸度、臭阈值、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 2、工业废水的采样频率如何确定? 3、保存水样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措施。 4、简述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原理和步骤。 5、简述碘量法测定水中硫化物的原理。 6、简述膜电极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原理。 7、试述酸性法测定高锰酸盐指数的原理。 8、简述重铬酸钾法测定CODCr的原理,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9、写出经稀释后培养的水样BOD5

24、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各个符号的含义。 10、测定BOD5的溶液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获得可靠的测定结果? 11、简述我国标准分析方法非分散红外线吸收法中差减法测定总有机碳的原理。 12、简述我国标准分析方法非分散红外线吸收法中直接法测定总有机碳的原理,测定结果是全部有机碳吗? 13、简述水样消解的作用。 14、简述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汞的流程。 15、如何测定活性污泥体积指数? 16、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六价铬和总铬的原理各是什么? 17、测定总铬时,加入高锰酸钾的作用是什么?加入亚硝酸钠和尿素是为什么? 18、简述含酚废水测定时去除硫化物的方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19、地表水监测中有三类监测断面

25、,对它们各有什么要求? 20、测定水样中六价铬与总铬的水样保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1、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水样COD时,氯化物何以能干扰测定?此干扰应如何消除? 第一节 概述 本节主要内容:概括介绍我国和世界水资源现状,水体和水体污染的基本概念,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质监测项目及确定的依据、优先监测物、必测项目与选测项目,介绍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一、水质监测的目的 二、水质污染监测项目 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决定测定项目 三、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等效方法等。 主要是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 四、水域功能区 依据地表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不同

26、功能水域执行不同标准值。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本节主要内容:介绍水质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原则,按照不同水体分类的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原则,要求熟练掌握地表水、地下水、水污染源等各种各类水体的监测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方法,特别是三断面法的原理和方法及各类水样采集是本节的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一、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基础资料的收集 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湖泊、水库监测断面的设置;采样点位的确定 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潮汐河流;排污渠;设有专门监测站的湖、库;背景断面。 4、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要根据监测

27、对象的性质、含量范围及测定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采样、监测方法和技术。 二、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 2、采样点的设置 背景值监测点的设置;监测井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三、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 1、采样点的设置 (1)、工业废水 (2)、生活污水和医院污水 2、采样时间和频率 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本节要求: 掌握地表水、废水、底质等水样的采集和采样器使用及水流量测量方法原理;掌握水样的运输和保存原理与方法; 要求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地表水的采集方法和采样器;水样的类型;水样的冷藏或冷冻法和加入化学试剂的保存方法。 在实际采样测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

28、标准进行,在这里做总体性的概述。 一、地表水样的采集 1、采样设备 表层采样器;密封浸入式装置;开管或圆筒装置;抽吸装置;自动采样装置。 2、水样的类型 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 3、采样方法 表层水样的采集;深层水的采集。 二、废水样品的采集 1、采样方法 浅水采样;深层水采样;自动采样 2、废水样类型 瞬时废水样;平均废水样 三、地下水样的采集 自来水或抽水设备中的水。 四、底质样品的采集 底质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采样频率; 采样装置。 五、流量的测量 1、容量测量法 2、流速仪法 3、浮标法 4、堰板法 六、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1、水样的运输 水样的运输时间和最长贮放时间 2、水样

29、保存的基本要求 3、水样保存措施 对于每个水样,我们可以根据其化学性质、水样组成等采取相应的保存措施,也可查阅相关资料。 第四节 水样的预处理 本节要求: 理解水样的预处理在水质测定中的作用和意义; 掌握水样的预处理方法,结合实际掌握水样的消解、水样的富集与分离;水样的过滤与澄清的方法、作用、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 一、水样的消解 消解的目的 1、湿式消解法 2、干灰化法 二、富集和分离 1、挥发和蒸发浓缩 挥发分离法;蒸发浓缩法; 2、蒸馏法 3、溶剂萃取法 4、活性炭吸附 5、离子交换法 6、共沉淀法 利用沉淀表面吸附现象进行共沉淀;利用形成混晶进行共沉淀。 7、冷冻浓缩法 第五节 物理性质

30、的测定 本节要求: 熟练掌握水体各项物理指标:水温、颜色、味道、残渣、电导率、浊度、透明度、矿化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的检验方法原理、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 一、水温 表层水温;深水温度。 二、颜色 1、铂钴比色法 铂钴标准;标准色度单位定义; 2、稀释倍数法 3、分光光度法 三、臭 1、定性描述法:臭强度等级的划分; 2、臭阈值法:臭阈值及检验操作要点; 四、残渣 1、总残渣:定义及计算方法; 2、过滤性残渣:定义及计算方法; 3、非过滤性残渣:定义及计算方法; 五、电导率 复习电导率的概念及应用 六、浊度 1、分光光度法 测定原理及测定要点 2、目视比浊法 方法原理及测定要点 3、浊度计 浊度计

31、的使用方法 七、透明度 1、铅字法:操作方法; 2、十字法:操作方法; 3、塞氏盘法:操作方法; 八、矿化度 重量法测定原理 九、氧化还原电位 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必须在现场测定。 第六节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本节要求: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熟练掌握水体中主要的有害金属:汞、镉、铬、铅、砷重金属的主要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容量法; 可过滤态金属、不可过滤态金属和金属总量的含义。 一、汞 1、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测定要点 2、冷原子荧光法 方法原理 3、高锰酸钾过硫酸钾消解双硫腙比色法 方法原理;测定条件控制;消除干扰;废液处理 二、镉 1、原子吸收分光光

32、度法 试样直接测定吸光度;试样经萃取后吸入火焰进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 2、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 3、示波极谱法及阳极溶出伏安法 示流极谱法和阳极溶出伏安法的测定原理 三、铅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 2、双硫腙分光光度法(GB7470-87) 方法原理;测定注意事项 四、铜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萃取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注意事项 3、新亚铜灵萃取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 五、锌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注意事项 六、铬 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 1、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注意事项 2、总铬的测定 在酸性溶液中

33、,首先,将水样中的三价铬氧化成六价铬,然后,同六价铬测定。 3、三价铬的测定 七、砷 1、新银盐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 2、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显色反应方程式 第七节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本节要求: 是本章重点内容。 熟练掌握水体的酸碱度、pH值、溶解氧、氰化物、氟化物、含氮化合物、硫化物等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方法原理、操作要点、方法适用范围等基本内容; 结合实践制定测定方案,解决非金属无机物测定中的问题。 一、酸度和碱度 1、酸度 酸度定义;甲基橙酸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酚酞酸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碱度 碱度定义;酚酞碱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甲基橙碱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判断碱

34、度组成并计算; 二、PH值 1、PH计法 方法原理;能斯特方程 2、比色法 PH试纸法;指示剂法 三、溶解氧 1、溶解氧定义 2、样品预处理 3、碘量法 测定原理;计算公式;消除干扰; 4、膜电极法 测定原理;测试方法。 四、氰化物 1、样品预处理 总氰化物和简单氰化物样品预处理方法; 2、异烟酸吡唑啉酮比色法 方法原理 3、异烟酸巴比妥酸比色法 方法原理 4、硝酸银滴定法 方法原理;结果计算 五、氟化物 1、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 2、茜素磺酸锆目视比色法 方法原理 3、离子选择电极法 方法原理;计算方法 六、含氮化合物 1、氨氮 氨氮在水样中的存在形式;水样预处理;纳氏试剂比色法;水杨

35、酸分光光度法的方法原理;氨离子选择电极法;滴定法的方法原理和计算公式 2、亚硝酸盐氮 亚硝酸盐氮的存在形式;N-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的方法原理;离子色谱法的方法原理 3、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的存在形式;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的方法原理;镉柱还原法的方法原理;戴氏合金法的方法原理;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方法原理 4、凯氏氮 凯氏氮的含义; 5、总氮 七、硫化物 1、采样要求 2、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光度法 方法原理 3、碘量法 方法原理;反应原理方程式;结果计算 4、电位滴定法 方法原理 第八节 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本节要求: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了解水体中有机化合物的影响,例如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化学毒性、

36、对溶解氧等水质指标的影响等; 重点学习有机污染物的两类测定方式:对某种、某类有机物如挥发酚类、矿物油的直接测定以及通过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总需氧量等指标对水体中有机物的间接测定。要求熟练掌握这部分重点内容。 一、化学需氧量 1、化学需氧量定义 2、重铬酸钾法 测定原理;测定步骤;结果计算;消除干扰方法 3、高锰酸钾法 酸性高锰酸钾法的测定原理、测定步骤、结果计算;碱性高锰酸钾法;恒电流库仑滴定法的方法原理 二、生化需氧量(BOD) 1、定义 2、测定意义 3、BOD5含义 4、测定方法 直接法;稀释接种法;微生物电极法; 三、总有机碳 1、定义 2、测定意义 3、测定方法:燃烧法

37、 原理;测定流程图;非分散红外线吸收法 四、总需氧量 1、定义 2、测定方法原理 五、挥发酚 1、定义 2、测定方法 4-氨基安替比林直接光度法;4-氨基安替比林萃取光度法;溴化滴定法 六、油类 1、重量法:水样以硫酸酸化,用石油醚萃取矿物油,蒸除石油醚后,称其重量。 2、紫外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 七、苯系物、挥发性卤代烃、氯苯类化合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复习气相色谱法测定原理 第九节 底质监测 本节要求: 了解底质监测的意义、采样方法; 了解底质样品的制备与分解,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原理和操作要点。 一、样品制备 脱水;筛分;样品分解; 随具体监测项目不同而不同。 二、污染物质的测定 一般测定总

38、汞、有机汞、铜、铅、锌、镉、镍、铬、砷化物、硫化物、有机氯农药、有机质等。 第十节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本节要求: 了解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类、测定方法,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一、活性污泥的性质 1、活性污泥定义; 2、组成 细菌;菌胶团;原生动物;酵菌、霉菌;藻类。 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1、污泥浓度的定义; 2、污泥沉降比 定义;测定方法; 3、污泥体积指数 定义及测定方法 4、污泥密度指数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空气与空气组成、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和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了解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的存在、迁移和转化规律;监测程序的设计 2、掌握空气监测的布点、采样方

39、法、采样时间和频率的确定,体积换算 3、掌握颗粒物的采样方法和测定方法 4、掌握标准气的静态和动态配制方法 5、掌握空气试样浓缩采样法的原理、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6、掌握空气颗粒物的采样方法和粒度测定的仪器原理和工作流程及适用范围 7、掌握分子状污染物的测定,特别是SO2、NOx、CO、总氧化剂(O3)、总烃及非甲烷烃的化学性质、污染源、测定方法、测定原理、流程、仪器操作要点、方法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 教学重点 1、 空气污染监测常用的术语 2、 空气监测方案的制订 3、 监测网点的优化布点原则、要求和方法要点、采样时间和频率的确定原则与要求 4、 大气试样的浓缩采样法的原理、方法、适用

40、范围、注意事项 5、 SO2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要点 6、 NOx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要点 7、 CO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要点 8、 臭氧的测定原理及方法方法要点 9、颗粒物的采样方法、采样器的使用 10、 空气中TSP的测定原理、测定方法 11、 固定污染源的采样方法 12、 固定污染源压力的测定、流速的计算、流量的计算、含水量的测定与计算 13、 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 14、 标准气体浓度的计算 15、 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与气体体积换算 教学难点 1、 空气试样的浓缩采样法的原理、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2、 空气颗粒物的采样方法 3、 SO2的测定原理及操作 4、 CO的测定原理

41、及操作 5、 臭氧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6、 颗粒物采样器的使用 7、 固定污染源的采样 8、 固定污染源压力的测定、流速的计算、含水量的测定与计算 考核知识点 1、 空气污染监测常用的术语 2、 监测网点的优化布点原则和方法要点 3、 溶液吸收法的原理和方法 4、 填充柱阻留法的原理和方法 5、 滤料阻留法的原理和方法 6、 TSP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 7、 SO2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 8、 NOx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 9、 CO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 10、 固定污染源压力的测定、流量的计算、含水量的测定与计算 11、 标准气体浓度的计算 12、 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的计算 思考题 1、 简述转子

42、流量计的工作原理。 2、 简述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NOX的原理。 3、 为什么测定烟气烟尘浓度必须采用等速采样法? 4、 怎样测定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 5、 大气污染物测定时,浓缩采样方法有几种? 6、 简述大气污染物测定溶液吸收法采样过程。 7、 简述填充柱阻留法采样原理。 8、 测定大气SO2配制亚硫酸钠溶液时,为何要加入少量的EDTA-2Na? 9、 在夏季和冬季采集降尘时,为防止微生物及藻类生长和冰冻,应在降尘罐中加入何种试剂? 10、 用于测定电导和pH值的降水样品,是否需要过滤后再测定?应先测pH值还是电导?为什么? 11、 简述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NO2的原理。 12、 如

43、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的NO含量? 第一节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本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污染监测的目的、有关资料的收集方法和范围、具体监测项目的确定原则和项目内容,监测网点的优化布点原则、要求和方法要点、采样时间和频率的确定原则与要求。 复习空气的组成及大气污染; 掌握大气污染监测常用的术语: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季平均,月平均,一小时平均,植物生长季平均,标准状态; 掌握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方法包括直接采样法、富集浓缩采样法; 大气采样的仪器,其中大气颗粒物的采样仪器是重点和难点; 了解采样的效率和采样记录方法; 掌握大气中

44、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与气体体积换算。 选择采样方法的根据; 一、确定空气污染监测的目的 二、收集资料 1、污染源分布及排放情况 2、气象资料 3、地形资料 4、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情况 5、人口分布及人群健康情况 6、收集监测区域以往的大气监测资料 三、确定监测项目 四、监测网点的布设 1、布置采样点的原则 2、布置采样点的方法 扇形布点法;放射式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功能区布点法 3、采样点的数目 五、采样 1、采样时间和频率 采样时间;采样频率 2、采样方法 、直接采样法 适用于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较高和测定方法灵敏度高的情况下。 塑料袋采样、注射器采样、采气管采样、真空瓶采样 、浓缩采样法 当被

45、测物质的浓度较低,或分析方法的灵敏度不够高时,要采用浓缩采样法。 溶液吸收法、填充柱阻留法、滤料阻留法、低温冷凝法、自然积集法 3、采样仪器 、组成部分 收集器;流量计;抽气动力 、专用采样仪器 大气采样器;TSP采样器;飘尘采样器; 4、采样效率 定义、评价方法 5、采样记录 6、气样体积的换算与测定结果的表示 气样体积换算、气样测定结果的表示方法 六、监测方法 在空气污染监测中,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是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 第二节 标准气样的配制 本节内容是本章重点。 熟练掌握标准气体的制取和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主要包括:静态配气法、动态配气法的具体配气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算过程。 一、标准气

46、的产生 常见有害气体的发生方法和保存方法 二、静态配气法 1、大瓶子配气法 2、注射器配气法 3、塑料袋配气法 三、动态配气法 一般采用钢瓶气动态配气法;连续稀释法配气; 第三节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分子态和蒸气态污染物SO2、NOx、CO、总氧化剂、O3、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性质、污染来源、各种测定方法总论; 使用仪器进行测定时采用方法的原理、仪器结构、工作流程、操作要点、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 一般性了解其他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一、二氧化硫的测定 1、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测定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方法优缺点 2、钍试剂法:方法原理 3、紫外荧光法:方法原理 4、恒电流库仑滴定法:方法原理 5、溶液电导法:方法原理 二、氮氧化物的测定 1、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测定NO2方法原理、操作要点、结果计算;测定NO和氮氧化物总量方法 2、化学发光法 方法原理 三、一氧化碳的测定 1、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方法原理;结果计算 2、气相色谱法 方法原理;结果计算 四、光化学氧化剂和臭氧的测定 1、总氧化剂、光化学氧化剂的含义 2、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