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84500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见》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看见》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看见》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看见》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看见》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见》读后感.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看见读后感看见 读后感 当拿到看见这本书时,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名记者十年来的采访自传,但当随手翻看了一下后,却发现这本书记录的是柴静采访中的错误与失败,内省与反思的成长历程,令人深思。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将自己融入到当时的环境之中,看着柴静经历的一切,看到的一切,想着自己能看到的,还有那些看不到的,慢慢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活在表面世界里,就如同柴静所说“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意味着深层次的剖析,将事件一层一层剥开来看

2、,在这个过程中,要抛弃自己的成见和已成的模式,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最难做到的,因为蒙昧已经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而当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所造成的就是心里的不安,痛苦。在看这本书前,我没认真去探究过一件事背后到底包含了多少东西,在这个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时代,让我们失去了太多反思的机会,没有去深层次的剖析,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表面,对一件事的看法也永远停留在人云亦云,在这个过程中失去自我,在工作中变得机械化,生活中变得冷漠化,就好像在看到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这章中对非典时期的灾情采访时,我看到了在灾情面前人的脆弱,顽强,看到了那些不顾生死的医生、护士,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世界,看到了人类

3、最原始的温暖,这种震撼远不是当时的新闻报道所能体现,也不是未经深入剖析的我们所能体会,未经剖析的背后是我们看不到的真相,显示的是我们的无知。想想看,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若我们不去反思,不去深层次剖析,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又靠什么去进步,当我们嘲笑他人无知时,我们自己是否也在被另一些人嘲笑。 在生活中,我们总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件事,看待一个人,总是想把自己的感情、意识强加在别人身上,这个过程中,我们忘记了什么是客观,什么是多角度看人,看事情。从看见中看,柴静一直给人一种冷静客观的感觉,这或许是作为记者必须具备的,但即使是这样的冷静,这样的没有点缀和修饰的描述,也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在这些

4、故事的描述过程中,她没有把自己的情感加入其中,她呈现给我们的只是客观事实,其他所有的一切,由我们自己去涂色,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相信不同人看过后对其中故事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唯一相同的是不管什么看法,我们的观点都基于事实,不会有产生一些事实之外的捏造。客观,多角度看问题,柴静用自己的故事提醒了我,将那思想最深处的记忆挖了出来,我们懂得太多,做出来的却少,为什么呢?发生的事情无论对我们来说是好是坏,它都有不同的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往往我们看到了我们所认为的问题的“源头”,就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而在与别人的探讨中又会发现这个“源头”背后

5、还有“源头”直到最后,彻底摧毁最初的判断,但却又不是每次都能到最后,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客观冷静地去深入调查,真正了解问题本身,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柴静报道“药家鑫”一样,通过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出一种社会现象、人性,再从深层折射出现在家庭教育问题,她走的很远,也走的很稳。现在的社会,有太多的浮躁,太多的不堪一击,想像柴静那样走的远,真正做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那么,一个事件产生,它深层折射的问题,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还是要多问问、多思考。跳出问题看问题,不冲动、不盲目、不求急。 记得柴静在报道监狱女囚时曾说过:“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

6、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其实这些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不也是亦然吗!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经历了太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慢慢的认识自我,也开始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从柴静的采访经历中我认识到,很多人你可以不认同他的价值观行为处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当成一个和你一样对等的人来看待,去理解他的逻辑。不能理解的部分,应留有疑问,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质问。因为人对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看着这本书,看着从刚开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说出:“我知道我能达到

7、的高度。”的柴静;到被工作和现实打击得一败涂地的柴静;再到激励自己,站起来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柴静;最后是延续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静,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人的一生都在成长,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总会有相似的心迹。曾经,我很害怕成长,很抗拒成长,因为成长之路没有那一条是平顺的,这条路上都布满的荆棘,我害怕我会承受不住,我害怕我会在这如迷宫的路上迷失,我曾想满于现状,压抑着内心那种向上走的冲动,而在看见这本书里,诚如我所想,我看到了选择不断前进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到了逼迫自己前进的艰难,也看到了破茧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睑的,是她一步一步蹒跚向前的足迹,又或者说是她不时回首反思的身影。这些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餐,从她身上我找到了一个能助我勇敢前进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现实将要给我的挫折。 看见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别人的故事,也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自己的故事。在读书过程中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努力让自己从坚硬的成见和模式中跳跃出来,用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当有一天,我再回首看自己时,应该也会别有一番心境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