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宽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芙蓉楼送辛渐》宽度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芙蓉楼送辛渐宽度教学设计谤议不胜寒,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宽度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 曾昭曙 一、 设计理念 王昌龄作为唐代诗坛上的一个特殊人物,七绝尤为出色,可与李白“争胜毫厘”,故被后人冠以“七绝圣手”;他开馆授徒,传授作诗方法,培养诗才,时人称之为“诗家夫子”。他还潜心研究总结诗歌创作理论,著有诗格、论文意、十七势,提出了许多独具匠心的诗论观点,尤其是首先提出了诗歌的“意境概念”,是众多唐朝诗人中少见著有诗歌理论的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唐朝诗歌“风骨”的代表,却在小学教材中,鲜见他的作品。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十二册小学语文教材中,只有芙蓉楼送辛渐一诗,而且还不是单列一课重点学习
2、,而是作为古诗词背诵之一列入六年级下册毕业复习,背一背而已,而李白的诗作有五六首,有的作为重点,单列学习。王昌龄在小学教材中的尴尬地位,对于学生了解王昌龄,欣赏其诗作,十分有限。 本课教学设计便是要借助王昌龄小学教材中唯一诗作芙蓉楼送辛渐,将小学古诗词必背七十首中王昌龄入选的三首诗从军行出塞曲芙蓉楼送辛渐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王昌龄及其“三境”诗说,体会王昌龄诗歌独特之美。 二、宽度教学可建材料 1、殷璠河岳英灵集,于王昌龄诗前小序说:“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 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息”。王昌龄为什么要表达“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因为有人对他人品的攻击,以至于“谤议沸腾”,带来了恶毒
3、的效果不少“洛阳亲友”叹息,认为王昌龄就是一个“人品有问题”的人。 2、王昌龄的“三境说”。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三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像,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外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在王昌龄看来,物境是指自然山水境界,情境是指人身经历的境界,意境是指内心意识的境界。以芙蓉楼送辛渐为例,寒雨、楚山,乃物境,是实实在在在送别辛渐时所看到的景物;而作者在送别辛渐时的悲伤、孤独之感,便是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情感,乃情境;诗人借此首诗来标明自己
4、“冰心”般的高雅志趣和“玉壶”般的高洁品行,乃意境。王昌龄一生的遭遇和结局都非常悲惨,内心不知有多少欲发之怨,难言之痛,但细品其诗,所看到的是怨微不露,哀痛不伤。无论是边塞诗、山水诗还是送别诗、乡愁诗,都是如此,旷达、豁朗,少抱怨,这可能就是王昌龄追求境界。 3、在王昌龄所有诗中有三首跟辛渐有关,分别是别辛渐“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二“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这三首诗有什么关联?在教学中,三诗可以怎样共建? 4、王昌
5、龄的七绝成就倍受后人青睐,这与他的七绝具有高度的转折艺术技巧分不开。纵观选入中小学必背古诗70首王昌龄的三首诗从军行出塞和芙蓉楼送辛渐,都具有明显的转折艺术。从军行出塞第一二句都是写戍边将士戍边之苦、思亲之悲,语调低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然后,笔锋一转,三四句语调高昂、豪迈,意境开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先抑后扬,对比强烈,给读者视觉、听觉、感觉以冲击。同样,芙蓉楼送辛渐开头两句写送客的环境,“寒雨连江”“楚山孤寂”,十分伤感、孤独;第三句却突然落笔于千里之外,表达自己冰清玉洁的操守,使得诗的
6、意境开阔,情绪高昂,更上一层楼,正能量十足。“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王昌龄在诗格中说。王昌龄的首句,往往骤响易彻,极少平起。起句既已高险,结句又须意味深长,含蓄不尽,这就要求转折句具有高度的技巧。这跟王昌龄长期对诗歌的研究不无关系。 5、王昌龄流传至今的诗作有一百八十多首,其中七绝就有七十五首。名家对王昌龄的评价有很多,明朝王世贞以为:“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胡应麟有言:“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近之。”叶燮赞许:“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沈德潜更美评:“绝妙古今,别有天地。”既然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与太白争胜毫厘”,为什么世人对其了解不多? 6、清朝龙光甸
7、在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县芙蓉楼有一藏诗字,将芙蓉楼送辛渐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藏在一个“壶”字里,其它的字都很好辨认,“冰”由于古文字离当今时代久远,学生辨认有一定困难。竖写的“水”像自上而下、在山岩上流泻的山泉;横写的“水”像汹涌泛滥的洪水。冰,金文字形是汹涌波涛的一半,表示与“波涛汹涌”相反,意即“水凝滞而不流动”。“冰”在诗句里是“清白、晶莹”的意思,和“玉壶”一起,以比喻和互文的修辞方式寓意自己高洁的人格。这些,对学生的文字之感的培养,是否有帮助? 像一个人睡在屋下保暖的草褥里。古人认为,“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三首诗中,有一个共同的字寒,表达诗人因皇帝抛弃被贬的寒心,因“洛
8、阳亲友”听信谗言“谤议沸腾”的寒意,也表达自己与友人辛渐离别的悲愁。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寒雨”与“寒语”存在怎样的联系?第一二句仅仅是写自然之景和送别朋友的悲伤之情吗?是否有谤议不胜寒之意? 三、宽度教学设计 一、“寒”字入课,通读全诗 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寒”字,让学生组词,并相机解释板书“寒”的意思。板书:寒冷、寒心 2、出示“寒”字来历,相机解释:像一个人睡在屋下保暖的草褥里;古人认为,“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3、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寒是什么意思呢?引入学习,板书课题。 4、介绍作者。 明王世贞:“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王昌龄,唐朝诗人,多次遭贬,与当时著
9、名诗人王之涣、王维、李白等均有交往。 他被后人冠以“七绝圣手”;他开馆授徒,传授作诗方法,时人称之为“诗家夫子”。 他潜心研究诗歌,著有诗格等论著,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第一个提出 “意境概念”的人。 5、指名多个学生读诗,读通诗歌,问:“寒”字什么意思?解释一、二句诗;从“寒”字,你读出了诗人什么感情? 5、介绍芙蓉楼。师:这是一首送别诗,古人不同今人,交通非常发达,千里江陵真的能“一日还”,离别就意味着生离死别,一辈子都可能不会再相见。所以,送别诗基本上就是一个“悲”字。比如,带着学生背诵有关的送别诗。 6、出示芙蓉楼送辛渐二,从诗句来看是写与夏秋之交,正是“秋老虎”之际,为什么是“寒雨”呢?
10、7、出示河岳英灵集王昌龄小序中对王昌龄的评价,理解“寒雨”。 8、出示李白、孟浩然对王昌龄被贬的惋惜之诗。师:王昌龄在江宁县丞任上有八年,时隔那么多年,这种谤议之声,还没有消除。这次辛渐的到来,可能跟王昌龄说起了这些。这时候,王昌龄迫切需要辛渐回到洛阳 二、对比“寒”“冰”,理解诗旨 1、这首诗中还有一个字与“寒”的意思一样,引出“冰”字。 2、这首诗中的“冰”是寒冷的意思吗?小结板书:冰清之志,玉洁之德。 3、这句诗里,除了“冰心”这个词用来表白自己高洁品行之外,还有一个词,也是表达这个意思玉壶。 4、“冰心”“玉壶”,采用了互文。课件出示“互文”解释 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两句
11、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5、芙蓉楼送辛渐二中哪些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出示别辛渐,比较“寒”意。 别辛渐: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 芙蓉楼送辛渐二: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6、芙蓉楼送辛渐有孤寂之苦,但有绝望之感吗?寒和冰,虽然都有寒冷的意思,可是在这里表现的却是相反。所以,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表志诗。 7、齐读三首诗。 三、寒冰“三境”,领会诗法。 1、过渡:三首诗,都讲到了“寒”,可是结束句,都没有“寒”的感觉,用今天的话来说,都给我们以正
12、能量。我们来了解一下王昌龄的主要生平,我们发现,王昌龄一生都是在贬谪流离中度过,最后还死于非命。按常理,王昌龄的诗应该是灰色、悲伤的,可我们读他的诗有这种感觉吗?反而是积极向上,阳光昂扬的,这是为什么呢? 2、出示三境说,结合芙蓉楼送辛渐概括并板书:物境:寒雨、楚山之景;情境:孤独、悲伤之情;意境:高洁冰清、不同流合污之志 3、师:如果,我们要给这首诗的情感表达用线图来表达,就是一个“”。先是起句“寒雨连江夜如吴”,描写自然景物,平起;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表达悲伤心情,下跌;第三句“洛阳亲友如相问”转折过渡,第四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高洁冰清志向,达到顶端。如图: 转折下落芙蓉楼送辛渐雨、山冰高结平起寒(悲伤之情)4、以积极阳光的声调通读本课学过的王昌龄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