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表现手法论.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695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游记》表现手法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西游记》表现手法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西游记》表现手法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西游记》表现手法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游记》表现手法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游记》表现手法论.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游记表现手法论西游记表现手法论 摘要:本文试图把文学理论原理引入具体文本去分析西游记的表现手法。通过形象,语言,文化,环境的传统分析方法去解读作品。 关键词:主旨,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作品戏谑和哲理般的语言,时代解码作品。 作为明代四大奇书的代表作西游记,以其光怪陆离的神魔故事脍炙人口。让无数人的童年有了天真的乐趣,心的膜拜;让无数人的成年有了游戏的乐趣,心的密谛。历来对它的主旨争论不休,这不得不回到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上,而文本则通过形象来表现,这又要归结于作品的表现手法上。 首先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孙悟空和猪八戒最为突出。天生一石猴,仿佛一生下来就要注定与天地齐寿,万仙同朝。不畏艰险,历尽

2、飘摇终于练成真本领,能七十二变,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他闯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又闹冥司一笔勾掉生死簿上的姓名。于是他在花果山上自在称王,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无法无天。从此开始了“放心”的对欲的追求:要求超生死,进仙位,当大仙。在别骗后,为了维护自尊,同天庭作战,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性,甚至有了“五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呐喊。天庭在西天如来的帮助下“五行山下定心猿”。后来“心猿归正”,帮助唐僧西天取经,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修得“斗战胜佛”。被贬一元帅,接受了凡界的种种,娶妻种地,在佛的感召下,同唐僧西天取经,面对困难,心意不定,但终能奋不顾身,同师兄一路互相调侃,百折不挠,也成正果。总的来看

3、悟空,个性张扬,自尊好胜心强,叛逆精神重,机智灵活,不畏困难,乐观英雄;来看八戒,活泼可爱,贪图便宜,小市民心理严重,老实忠诚。 这和基本同时期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形象塑造不同。三国演义写的是“英雄的传奇”,水浒传写的是“传奇的英雄”。都是人物形象设计单一,轮廓分明,人物间的界限严整,脱离了现实中生活的人的模型。而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多元,色彩多样。比较的接近生活中的大众。它塑造的”英雄传奇”,“传奇英雄”在幻与真中有血有肉。 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通过文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的。西游记中的语言雅俗并赏,不仅有市井人物的话语,还有传奇英雄的话语,在对话描写,活动进行上以白话为主,在对风景描写,旁白

4、描写上以形式自由的诗赋为主。句式上整散结合,一张一弛,使西天取经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再看句子的内部结构,较多的个人的说话,对话都达到了欢笑戏谑的成分。这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尤为突出:悟空对天庭的藐视,对观音菩萨的嘲笑,对西天如来的讽刺;八戒的贪嗔,老实中夹杂着的自私,可爱等等无不充满戏谑的成份。“以戏言寓诸幻笔”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这种戏言,有时只是为了调节气氛,增加小说的趣味性,给人以轻松的一笑。但有的戏言还是能对刻画性格,褒贬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有的游戏笔墨也能成为讽刺世态的利器。总之,西游记中的语言描写使神,人,妖三体合一。神被风趣的戏笔淡化为了人,妖的处事也有了人

5、的形态。整个作品仿佛就是人的故事。 西游记最引人注目的恐怕不是幻化作人的世态万物有血肉的人的形象,也不是人物中的对话的幽默诙谐,而要算是“游戏中的密谛”。西游记可以看作是人心的故事:由孙悟空的放心,定心,修心终结。悟空在作品中是“心猿”,“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筋斗云”的十万八千里,“五行山下定心猿”,“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小说中六个毛贼的姓名就叫作:“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由于悟空此时刚刚皈依,过去的狂妄、嗔怨刚刚摒弃,一心正念方炽,所以把六贼消灭了。“心猿归正,六贼无踪”,“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等等,“心猿”屡屡

6、出现,表现的又都是悟空与魔障,也就是正念与杂念的斗争。最终的指向是“明心见性”。明朝谢肇淛说:“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最为准确的指出了西游记的主旨。 时代的不同,解读到的文本的涵义就不同,明显的带有时代的痕迹和需要,但优秀的作品正体现在文本的不确定性,从而使作品朝着时代而解码。 通读作品,跳过三教合一的文化底蕴,多色彩的人物形象,浪漫的幻想,离奇的情节设计,以及“游戏中的密谛”。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作品中仿佛能看到作者的影子,并且始终伴随着作品发展。即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模式”。这在作品中较为常见。像打斗中的对白,打斗的描写都屡见不鲜。通过语言,我们可以知道这是西游记的文化底蕴的一个侧面。即由金院本唐三藏,杂剧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元末明初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杨景贤的西游记,话本,元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演变而来有诗话和传奇的痕迹。 “少不读红楼梦,老不读三国演义,老少皆宜当西游记。相信随着阅读的深入,会进一步接近作者,接近作品,展现西游记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中国另类小说史石麟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林庚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小说史略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小说史略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