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案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教案设计与反思.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观潮教案设计与反思观潮教案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教具准备:钱塘江大潮课件、观潮范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人们眼中的大潮是怎样的
2、呢?我们来学习课文观潮,多媒体出示图片1 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打开课本和作者一起去观潮。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潮水的? 2、多媒体出示图片2 3、理解“天下奇观”这是总写钱塘江大潮 4、作者按什么顺序具体描写观潮的过程? 三、逐段分析课文 1、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 2、潮来之前我们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结合影片剪辑,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抓住江面很平静、白蒙蒙的一层薄雾 3、从哪里可以看出观潮的人多? 4、文中如何写观潮人的心情? 指名读出观潮人心情的句子。 5、我们是否也在等着盼着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 6、对照课文看
3、作者如何描写潮来时的景象? 7、这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 8、在文中找找作者描写声音的语句读读。出示图片3 9、潮水声音随着大潮的从远到近发生着变化,听到声音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什么? 10、找出作者描写潮水形状的句子读读。出示图片4要求读出浪潮来时的气势,分析句子修辞方法。 11、作者是怎样把声音、样子这两方面再现给读者眼前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潮来时的段落,边朗读边体会。 12、大潮如此雄伟壮观,大潮过后的江面又是怎样呢?看潮来后影剪 13、大潮过后江面有什么变化?女生读最后一段,看课文从那些词语体现了潮水之大? 这些都说明潮大。 14、大潮西去江面终于又恢
4、复了平静。 四、总结全文 1、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海塘大堤上观潮,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谁能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想。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是的壮观景象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平静 声音: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样子:一条白线白色水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平静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
5、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恰当地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这堂课中采用了多媒体影剪手段,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
6、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了学生注意。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物极必反”。我在为本课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起先没有充分考虑语言文字自身的特性,曾简单地把多媒体做为了教学的必须手段,后来才认识到多媒体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是起辅助作用,帮助教师教,帮助学生学。对于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有平常心,应把多媒体视同于粉笔和黑板,圆珠笔和作业本。它就是工具,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用的工具,完全没必要把它全能化。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更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所以,最后设计时,对整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以读为本,熟读成诵。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