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心理学》学生讲义.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87022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听心理学》学生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视听心理学》学生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视听心理学》学生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视听心理学》学生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视听心理学》学生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视听心理学》学生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听心理学》学生讲义.docx(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视听心理学学生讲义视 心 理陕西理工学院 教育科学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 1 听 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影视制作与欣赏心理方面的知识,为影视制作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主要讲授视觉与听觉的生理机制与生理基础;色彩心理;视觉构成;立体构成;音乐与音响的构成与欣赏;视听结合的多通道信息处理等知识。 内容提要: 本讲义系统介绍了视听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应用,讲义大体可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视听心理学这门学科及其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第二部分,重要从视觉刺激的颜色、图形、空间、运动四个特性介绍了视觉心理及其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主要从听觉刺激的类型及

2、其空间特性出发,介绍听觉心理及其在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最后一部分,主要讨论了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视听结合问题。 2 目 录 第一章 视听心理与教育技术 第二章 视觉概述 第三章 颜色视觉 第四章 图形视觉 第五章 空间视知觉 第六章 运动视觉 第七章 听觉概述 第八章 音乐听觉 第九章 言语听觉 第十章 噪音与教学 第十一章 听空间知觉 第十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视听结合问题 参考文献 3 第一章 视听心理与教育技术 学习目标: 1、说明视听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方法。 2、阐述视听心理学理论对教育技术的意义。 视听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视、听心理现象、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技术学的基础,对

3、现代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视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视听心理现象 人类的视听现象是同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极为普遍的现象,我们对它可以从多个层面加以阐释:它既包括视听觉生理现象,比如色盲、 色弱、视听力损伤与耳聋等,还包括视听觉心理现象,比如视听觉适应、疲劳、视听空间方位的知觉,颜色、图形、运动视觉,音乐、言语、噪音听觉,视听错觉,听觉中的 声音掩蔽等心理现象。 人类视听心理规律 人类视听觉心理规律主要包括:视觉认知心理规律、听觉认知心理规律和视听多感官、多特征整个规律。 人类视听心理规律的应用 人类视听心理规律,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有构图、造型、用色,音乐、播音、说、

4、唱,建筑、服装设计、电影电视等;在工业工程、医疗临床上也有着广泛的运用,比如工程建筑中的室内照明设计、色彩、空间设计、防噪抗噪设计,生产流水线、仪表仪器等设计,视觉障碍、损伤的治疗与康复、助听器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教学中已越来越多地引入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结合传统媒体传播教学信息,以提高和优化教育教学效果。 二、视听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视听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它涉及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学媒体学、物理学、音乐、绘画摄影、工程等学科领域;同时,视听心理学又是一门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 三、视听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 视听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多

5、种多样的,其中,实验法是最主要、应用最普遍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大类。 实验研究是指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求心理、教育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研究并揭示变量的因果关系。 现场研究综合运用实验、观察、访谈等方法研究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教育等现象。 四、课程的结构体系 1、视听心理与教育技术 2、视觉心理部分:概述、颜色、图形、空间、运动 3、听觉心理部分:概述、音乐、言语、噪音、空间 4、视听多感观结合 五、视听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技术 视听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感觉通道 教育技术是以人类视听觉为基础 1、

6、教育媒体离不开视听 2、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3、教育信息传播是以视听为通道的 (三)视听规律的应用是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重要保证 教育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在于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所谓教育教学最优化,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不外乎两条:即最大效果、最少时间。所以,科学、合理、最佳设计、制作和使用教学媒体,最大限度地符合人类地视听认知规律,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5 第二章 视觉概述 学习目标: 1、了解视觉刺激的特性。 2、阐述人类视觉系统的构造及其传导机制。 3、阐述人类视觉的基本功能。 4、结合实际说明影响视敏度的因素以及关于视敏度对教育技术的启示。 5、说明视觉后象和闪光融合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人

7、类生存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和充满变化的世界,在人类探索外在世界的种种特征和变化、获得知识的过程中,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一、视觉刺激、视觉系统与视觉媒体 视觉刺激 视觉的刺激是光,光是由光粒子所组成的一种放射的电磁波。光粒子又叫光量子,这些光量子是从不同的光源发出或辐射的,例如:太阳、灯泡的灯丝、然着的蜡烛、荧光灯、电视屏等,光粒子,光量子碰到物体表面,它可能被吸收,也可能被反射,或者可能穿过物体透射过去。 在电磁辐射波的范围中,可见光是视觉的适宜刺激(380nm780nm)。在日常生活中,构成视觉的光有两种,一种是由发光体直接发射出来的光,另一种是由物体反射出来的光。 视觉

8、系统 1、眼睛的构造 6 眼睛是人体的视觉器官,使人能看清外界物体的形状、大小和辨别五颜六色、深浅远近。眼睛的构造比较复杂,眼球近似球状,直径20 mm,通俗地讲,眼球的构造近似一部照相机。角膜、晶体构成近似照相机的镜头。虹膜相当于光圈,玻璃体腔相当于暗箱,视网膜就是我们人体这部“照相机”的感光部分胶卷。粗略地来看眼球近似球形实际更使两个大小不同的球相叠。其基本构造包括球壁,眼内腔和眼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 2、视觉的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l级神经元为视网膜的双极细胞,其周围支与形成视觉感受器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形成突触,中枢支与节细胞形成突触;第2级神经元是节细胞,其轴

9、突在视神经盘(乳头)处集合向后穿巩膜形成视神经;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外侧膝状体内,它们发出的轴突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终止于大脑距状沟周围的枕叶皮质(视区)。 视觉媒体 视觉媒体属于单通道的教学媒体,它是主要凭借人的视觉器官来接受信息的媒体。在教学中最常见的视觉媒体如:教科书、板书、模型、图片、幻灯、投影等。 二、视觉的基本功能 人类视觉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感受外界的光刺激;二是分辨光刺激的空间和时间特性。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是心理物理学中的两个概念。感受性对于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用感觉阈限来衡量。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测量。二者成反比关系。

10、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指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是指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相对感受性和相对感觉阈限 相对感受性是指个体对最小差别量的感觉;相对感觉阈限是指个体所觉察到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感受外界光刺激 视觉感受光刺激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人眼对光强度、波长的感受性以及人眼对光刺激变化的适应能力,而人眼对光刺激的感受性又与人的视觉系统的特性有关。 7 1、对光强度的感受性 视觉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感受性,其绝对感觉阈限非常低。实验发现,在最优条件下人眼能对78个光能量子起反应。影响视觉对光强度的感受性与视网膜受刺激部位、受光刺激的网膜区域的大小、人

11、眼的机能以及光波的波长等因素有关。 2、对光的波长的感受性 不同波长的光能引起不同的颜色感受,而且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的感受性也是不同的。实验结果表明,有的色光人眼觉得比较明亮,有的则觉得比较暗,明视觉条件下,感觉最亮的是555nm波长的黄绿色,即人眼视锥细胞对于555nm波长的光感受性最高。感受到比较暗的是紫色和蓝色,最暗的是700nm的红色,也就是说在400和700nm波长段,人眼的感受性最低。在暗视觉条件下,感觉最亮的是505nm波长的蓝绿色,这说明人眼的视杆细胞对于505nm波长的光的感受性最高。这种现象捷克物理学家浦肯野于1825就已发现,因而称为浦肯野现象,即当光照度降低,使锥体视觉

12、转到杆体视觉时,人眼对光波中的短波部分感受性提高的效应。 3、视觉感受性的变化 视觉感受性的变化一方面是指感受性提高,即所谓的暗适应,另一方面也包含感受性的降低,即所谓的明适应。暗适应是指在黑暗中视觉感受性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指在光亮环境中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问题:为什么重要的信号灯,夜航驾驶舱的仪表都采用红色或红光照明、暗室人员在光亮环境中红色保护镜? 视觉的分辨能力 1、空间辨别 空间辨别的主要任务是区分对象的细节,在心理学中常以视敏度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空间辨别能力。 视敏度又称视力、视锐度,其基本特征在于辨别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大小,分辨两点间的距离越小,细节越小,视角越小,表明

13、视敏度越高,视力越好;反之,视敏度就越低,视力越差。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 光线落在视网膜的部位。中央凹处,锥体细胞密度最大,所以视敏度最高. 照明光线的强度。随照度增加,视敏度也相应提高,直到2.0不再提高. 8 物体与背景之间的亮度对比度。黑暗中,对比大,方可觉察;明亮中,对比小,即可觉察。 眼睛光学系统的缺陷、眼疾等。例如近视、远视、散光、白内障等 年龄因素。老年人晶状体编硬,失去弹性,调节能力下降,表面不能形成应有的曲率,使近距离物体的视像不能在视网膜上聚焦。年龄对视觉的影响最终表现为视敏度的下降:1420岁间视敏度最高,2040 岁间保持稳定,4065岁间开始下降,65岁以后急剧下降,6

14、0岁以后,只有20岁的1/31/4 。 2、时间辨别 时间辨别是指人眼对于光刺激在时间上的持续和起伏的感受及分辨能力。这种能力在视觉后象和闪光融合现象中有所表现,它对于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视觉后象 当光刺激视觉器官时,在眼睛内所产生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是在刺激停止后维持若干时间,在刺激停止后所留下的光感觉称为后象。 视觉后象又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象是一种与真实的刺激相符合的感觉。若后象出现是一种相反的关系,如光亮的部分变为黑暗的部分,而黑暗的部分变为光亮的部分,则为负后象。 后象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如果我们先看一下强光刺激物,然后把眼睛闭上,最初时刻我

15、们看到的是个与强光刺激物差不多亮的象,这就是正后象。如果与此同时把眼睛转向看白的墙壁,我们便会看到一个比墙壁还要暗的象,这就是负后象。 2、闪光融合 当刺激不是连续作用而是断续作用的时候,随着断续频率的增加,感觉到的不再是断续的刺激,而是连续的刺激。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断续频率,叫做临界频率。如我们看到一系列的闪光,当每分钟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限就不再感到闪光,而感到是一种固定或连续的光。在视觉中,这种现象称为闪光融合现象。在生理心理学中常常把临界频率和感受性一道,看作是标志视觉机能的重要指标。 9 第三章 颜色视觉 学习目标: 1、了解颜色的基本特性; 2、理解颜色视觉理论的三色说和四

16、色说; 3、掌握颜色对比、色彩的情感表现、象征性及颜色喜好。 色彩是自然美的一种最生动的属性,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又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在视觉艺术中,色彩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在深化形象、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生动、准确地反映对象方面,具有独特地作用。 一、颜色及其特性 颜色的产生 颜色是人对各种可见光波的主观映象。客观世界存在的电磁波只有波长的差别,而没有颜色的差别,只有不同波长的光直接或通过选择性地被吸收、反射、透射得方式铲刀视觉器官,视觉器官通过色觉作用,接受并记录下这些刺激,传导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加以整合解释,才产生各种颜色的感觉。 1、光是颜色产生的必要条件 人类视觉的主要光源

17、是太阳,习惯上,人们将太阳光看作是无色的,英国科学家牛顿通过一个棱镜,发现棱镜把太阳光分成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又将各种色光聚集,成为一个光点,产生白光。光源色是一个物体受光后的色彩倾向是由光源色决定的。 2、物体表面吸收或反射光的不同特性 选择性吸收和非选择性吸收。由物体表面的特性所决定。例如:白光射到绿色的透明玻璃上,吸收了大部分蓝光和红光,而透过了大部分绿光,所以,看上去是绿色的。 一张不透明的红纸,在白光照射下,呈红色,是因为把大部分红光反射出来,吸收了大部分蓝光和绿光。 固有色。人们习惯于将柔和日光下物体所呈现的颜色称为物体的固有色。例如:树叶是绿的、煤炭是黑的、桔子

18、是橙色的。 环境色。需要拍摄或描绘的物体所处的环境色彩。例如:白色衬衫在树丛中10 呈青色调;室内白光照射下的黄色天花板呈橙色。 颜色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1、颜色的基本特性 颜色作为人对可见光波的主观映象,有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 亮度是指是光作用于人眼时所引起的明亮程度的感觉,它与被观察物体的发光强度有关; 色调是指当人眼看到一种或多种波长的光时所产生的彩色感觉,它反映颜色的种类,是决定颜色的基本特性,如红色、棕色就是指色调; 饱和度指的是颜色的纯度,即掺入白光的程度,或者说是指颜色的深浅程度,对于同一色调的彩色光,饱和度越深颜色越鲜明或说越纯。通常我们把色调和饱和度通称为色度。

19、2、颜色的分类 颜色可以分为非彩色和彩色两大类。非彩色是指白色、黑色和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所组成的白黑系列。彩色是指除去白黑系列以外的各种颜色,它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种特性。 二、颜色视觉现象 颜色的混合 1、加色法混合 加色法混合即色光混合,也称第一混合,当不同的色光同时照射在一起时,能产生另外一种新的色光,并随着不同色混合量的增加,混色光的明度会逐渐提高将红、绿、蓝三种色光分别作适当比例的混合,可以得到其他不同的色光。反之,其他色光无法混出这三种色光来,故称为色光的三原色,它们相加后可得白光。 加色法混合效果是由人的视觉器官来完成的,因此它是一种视觉混合。加色法混合的结果是色相的改变、明

20、度的提高、而纯度不并不下降。 加色法混合被广泛应用于舞台灯光照明及影视、电脑设计等领域。 11 2、减色法混合 减色法混合即色料混合,也称第二混合。在光源不变的情况下,两种或多种色料混合后所产生 新色料,其反射光相当于白光减去各种色料的吸收光,反射能力会降低。故与加色法混合相反,混合后的色料色彩不但色相发生变化,而且明度和纯度都会降低。所以混合的颜色种类越多,色彩就越暗越浊,最后近似于黑灰的状态。 人们平时在绘画、设计、染色、粉刷中的色彩调合,都属减色法应用。 3、空间混合 亦称中性混合、第三混合。将两种或多种颜色穿插、并置在一起,于一定的视觉空间之外,能在人眼中造成混合的效果。故称空间混合。

21、其实颜色本身并没有真正混 合,它们不是发光体,而只是反射光的混合。因此,与减色法相比,增加了一定的光刺激值,其明度等于参加混合色光的明度平均值,既不减也不加。由于它实际比减色法混合明度显然要高,因此色彩效果显得丰富、响亮,有一种空间的颤动感,表现自然、物体的光感,更为闪耀。空间混合的产生须具备必要的条件。 对比各方的色彩比较鲜艳,对比较强烈。 色彩的面积较小,形态为小色点、小色块、细色线等,并成密集状。 色彩的位置关系为并置、穿插、交叉等。 有相当的视觉空间距离。 颜色的对比与和谐 人们看到的某一物体表面的颜色取决于: a 其本身的物理刺激 b 同时呈现的周围颜色 c 先后呈现的颜色刺激 1、

22、同时对比 人眼同时受到不同色彩刺激时,色彩感觉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红灰使灰色呈浅绿色,红色呈浅红色。 黑白使白色越白,黑色越黑。 2、相继对比 观察一种颜色后接着又看另一种色彩,对第二种色彩的视觉效果发生变化的现象。 12 例如:红灰使灰色呈青绿色。 颜色的和谐 1、色的和谐 是指色彩配合的协调美,即恰当处理色与色之间的关系,使之具有协调悦目的视觉效果。 类似色,临近色 没有对比,和谐也就不存在。 2、色觉的平衡是和谐色彩的重要品质 人眼对色觉平衡的要求,即色觉生理。 颜色恒常性 当光源的光谱成分发生了变化,但人们周围的物体颜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不变,对颜色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颜色恒常性。

23、 例如:白纸、黑煤 三、颜色视觉理论 扬赫尔姆霍兹的三色说 1、扬格 英国医学物理学家,扬格XX年,根据红、绿、蓝三色按不同量的混合关系,可得出各种不同颜色的事实,从而推论,可能存在三种颜色的感受器,分别感受三种不同波长的光。 2、赫尔姆霍兹 德国心理物理学家赫尔姆霍兹,之后认为,人眼有三种感光纤维:感红纤维、感绿纤维、感蓝纤维。 光视网膜引起三种感光纤维兴奋波长不同,兴奋程度不同。 黑林的四色说 颜色现象的对比关系:四色说和异化两个对立的过程。 建设光:黑绿蓝;破坏光:白红黄。 四、颜色的情感表现 色彩的表现性 13 1、色彩表现性的根源 联想说某一事物的特性普遍化 例如:红色火焰、流血、革

24、命 例如:绿色大自然 生理机制 彩灯照射下肌肉弹力加大,血液循环加快 波长较长的色彩引起扩张性反应,反之引起收缩性反应。 例如:黄、橙色使人胃口大增;蓝绿色使人食饮大减。 2、色彩的情感表现性 即不同的色彩使人们产生的不同联想和感受。 冷暖感 日本学者本村俊夫氏的实验:烧杯中不同颜色的试温,温度感由高到低依次是:红橙黄绿黑白。 红橙黄联想到阳光暖色 对色彩的冷暖感取决于色调 青 蓝 联想到冰、水、寒冷冷色 绿 紫介于冷暖之间中性色调 暖饱和度愈高温暖感越明显 冷亮度愈高寒冷的特性越明显 轻重感 木村俊夫氏的的木箱试重实验:(质量相同,颜色不同) 黑色为800g 红色为830g 白色为860g

25、轻重感取决于明度. 明快、忧郁感 英国泰晤士河上的“浦拉克符拉亚斯桥”被称为著名的自杀场所。 黑色浅绿色 自杀率下降了2/3 明亮而鲜艳明快 取决于明度和纯度 暗而浑浊忧郁 14 膨胀和收缩感 暖、亮大 取决于色调和明度 冷、暗小 颜色的象征性 由于传统、习惯、风俗和国家、宗教、团体等的特定需要,给某种颜色赋予特定的含义,使其具有语言文字的功能。 1、红 红热情、革命、忠心、正义、勇敢 粉红个性柔和、健康、梦幻、幸福、羞涩 深红毁灭、恐惧 中国幸福、喜庆 西方嫉妒、暴虐、恶魔 印度生命、活力、开朗、热情 2、黄 黄至高无上、神圣、伟大、光辉、不稳定、醒目 中国皇帝 欧美卑劣、不吉利yellow

26、 dog ;yellow book 巴西绝望 伊斯兰死亡 绿 绿朝气、生机、希望、青春、安全、和平、安宁 黄绿清爽、成熟 深绿老练 中国古代贱者 伊斯兰、奥地利最欢迎、高贵 蓝 蓝沉静、深远、消极、冷清、深邃 、神秘、心旷神怡淡蓝轻快、纯洁、正义 深蓝心醉 15 基督教天国之色;悲伤 紫 紫冷红色、虚弱、神秘、孤独、悲哀、优雅、 淡紫较弱、文静 深紫不祥、恐怖、污秽 欧洲皇帝、教皇专用、庄严、权利 白 光明、纯洁、正义、神圣 白双重性格 虚无、灾难、恐怖、死亡 黑 黑黑暗、恐惧、邪恶、不祥、哀丧 黑时髦、漂亮、高雅 黑含蓄、严肃、庄严 颜色的喜好 1、常与颜色附着的形、物体的使用价值相关联 2

27、、与个人的气质性格、文化水平、艺术修养、年龄、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 3、国家、地区、气候、民族、宗教信仰的差别 第四章 图形视觉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鲁宾的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原则;掌握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图形知觉的研究、图形错觉与图形后效、影响人类图形知觉的因素;重点掌握根据图形视觉规律进行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材。 主要知识点: 1、 图形视觉概述 2、 图形视觉规律 3、 影响人类图形知觉的因素 16 4、 图形错觉与图形后效 5、 根据图形视觉规律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材 教学重点:根据图形视觉规律进行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材和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图形知觉的研究。 教学难点:根据图形视觉

28、规律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材 2、图形视觉中的眼动规律 (1)注视 (2)跳动 (3)追随 三、影响人类图形知觉的因素 、客观因素 (1)图形刺激 a 清晰度和意义性 b 图形与背景的对比度 (2)图形的呈现方向 正 反 (3)呈现时间 短而均匀,长而差别 、知识经验 图形组织 优先知觉(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优先客体) 例如:双筒镜实验中的美国小孩和墨西哥小孩。 定势影响 定势: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特殊准备状态,它将决定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 3、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17 情绪与认知过程紧密相联。 (1)不同情绪对同一图形知觉的差异 心情愉快 例:

29、年轻人在挖沼泽地 心情坏 (2)情绪性刺激的认知性掩蔽 在同时呈现或相继呈现多种刺激时,引起人们情绪激动的“情绪性刺激”可以使之对其他刺激的觉察能力受到抑制性影响。 4.动机 例: 富家 扩大20 小孩 看硬币 画硬币 穷家 扩大50 硬币的价值夸大实验 四、图形错觉和图形后效 1.图形错觉 (1)错觉:在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反映。 主观努力无法克服的,只要条件具备,就会出现,且带有固定倾向。 A横竖错觉 B缪勒莱依尔错觉 C艾宾浩斯错觉 (2)理论 A 眼动说 B 恒常性误用论 2、图形后效 由于对先前视觉对象的适应影响到对后一对象的感知。 注意:后效不同于后果 作业2:根据

30、图形知觉规律如何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材? 第五章 空间视知觉 18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空间视知觉的涵义;掌握空间视知觉的非视觉性深度线索、双眼视觉线索和单眼视觉线索。 主要知识点: 1、 空间视知觉概述 2、 空间视知觉线索 3、 空间视知觉的应用 教学重点:单眼视觉线索和双眼视觉线索 教学难点:单眼视觉线索和双眼视觉线索 空间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同样也是人认识的对象,人类的视网膜是一个二维空间平面,借助于此,人类却能够看出一个三维的视觉空间。 一、空间视知觉的涵义 基本概念 空间物质形态内部的各种相互作用借以保持总体平衡的普遍形式。 空间的二重性物质形态的一般延伸、物质形态的并存

31、序列. 空间知觉人对空间的认识和反映,以感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及其周围空间中各事物间关系的综合认识和反映的心理过程。 根据主导器官空间视知觉、空间听知觉 空间视知觉 以视觉为基础,对环境中视觉刺激的空间特征及其关系的认识和反映,又称视深度知觉。 视网膜感知:客体的方向,却不能表明客体的距离。 二、空间视知觉的线索 依据客观条件和机体内部条件,人类空间视知觉有如下三种线索: 1、非视觉性深度线索 2、双眼视觉深度线索 3、单眼视觉深度线索 非视觉性深度线索 1、眼睛的调节 摄影:虚实 眼睛:睫状肌调节水晶体,看远物变扁平,看近物变凸起。 19 2、双眼视轴的辐合 距离远辐合近似于平行 距离近

32、辐合大 双眼视觉深度线索 1、中央眼:物像落在两只眼睛的视网膜中央窝上。 2只眼睛,1个像。 中央眼向前投射的直线是人判断空间方向的基础。 2、视觉范围 双眼单眼 颞侧新月双眼视野中没有重合的部分。 3、视野单象区:物像在两个视网膜共同方向的单元处。 4、复视:物像不在视野单象区时,出现的双像。 例如:看教室远处,将食指垂直放眼前。 5、双眼视差:看一立体物时,由于双眼相距63mm,人的两只眼睛所接收的刺激略有不同。 例如:换眼看手指 单眼视觉深度线索 人类在空间视知觉过程中,对视觉刺激本身的一些物理条件,经过学习后,只需一只眼睛就能感知。 1、大小 不被感知为物像大小变化,而是距离变化。 例

33、如:铁轨的近大远小 2、空气透视 远处模糊,只见轮廓;近处清晰,细节明了。 例如:达芬奇在绘画中运用,晴朗与阴沉。 中国古代论画,远人无目,近树无枝。 3、线条透视 物像:在近处视角大,看起来较大;在远处视角小,看起来较小。 例如:火车铁轨、电线杆等 4、物体的遮挡 被遮挡物,看起来要远一些。 20 5、光和影 光亮的物体显得近,反之远。 6、运动视差 周围环境中得物体同观察者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时,不同距离的物体在视角变化中的差异。 远物与其方向一致;近物与其方向相反。 7、结构级差 个体对空间视知觉对象的大小、位置对距离等在空间中逐渐增大或减小的感知。 例如:空旷处,看远方的人小而模糊,近处的

34、则大而清晰。 第六章 运动视觉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运动的实质和种类;掌握错觉性运动的特点、运动特性及人对各特性的知觉规律、phi现象。 主要知识点: 1、 运动概述 2、 运动特性及其知觉 3、 phi现象与电影 4、 运动的视觉表现 教学重点:运动特性及其知觉、phi现象 教学难点: phi现象 第五节 运动视觉 一、运动概述 运动的实质 1、哲学上的运动 物质的存在方式 辨证: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2、物理学上的运动机械运动 3、心理学意义上的运动 能够为人所察觉和识别的运动,主观反映。 21 物理学上的运动并非都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运动。 心理学意义上的运动错觉运动 视觉运动的类型 1、

35、真实运动:符合人类运动视觉阈限的,可观察到的机械运动。 2、错觉性运动:假的运动。 诱导运动:一个不运动的实物由于周围其它物体的运动而造成的一种运动假象 自主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个体产生的物体自主性运动的错觉运动现象 似动现象:瀑布现象:观察运动物体后,感知其周围的物体向反方向运动 Phi现象:从一个刺激位置到另一个刺激位置的错觉现象 二、运动特性及其知觉 运动的相对性 1、是运动的重要特性之一。 2、诱导运动是典型的心理实例 位移及其知觉 1、位移出现时,倾向于将图像看作活动物体,其它固定不变。 2、变化的物体看作活动的,保持连续性的看成固定的。 3、靠在一起的两个物体发生位移,较小的一个物

36、体看成活动的。 4、明暗物体位移发生时,较暗的物体看作运动。 5、被注视的物体总是呈现出图的性质,因此被认为是活动的,不被注视的、模糊不清的部分被当作固定的背景。 方向及其知觉 日本电通广告公司的鸠田氏经过整理总结发现 当广告对象物在屏幕上运动方向不同时,消费者和广告受众的心理感受也不同。 左右 好像轻快 左上右下 好像美丽的、富有情趣 右左 反抗的强烈影响 右上左下停止 有力量、有说服力、有主张、诚恳的 向直上动 有力、映像强烈 后退 感到稳定、沉静 接近 感到兴奋 22 三phi现象与电影 XX年 惠特海默 phi现象及其原理 phi现象:从一个刺激位置到另一个刺激位置的错觉性运动,是刺激

37、的时间顺序的函数,又称闪动现象,频闪运动、似动运动。 速示器呈现直线a,b 时间 200毫秒相继 很短同时 60毫秒运动 视觉暂留 电影、电视中的运动。 第七章 听觉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声音的种类、物理特性及心理特性;理解各种听觉学说;结合实践说明多媒体教学中的听觉现象。 主要知识点: 1、 听觉刺激、听觉系统与听觉媒体 2、 听觉现象 教学重点: 声音的心理特性、听觉学说 教学难点: 听觉学说 第三章 听觉心理 听觉是人类诸感觉系统中仅次于视觉的感觉,同视觉一样,听觉也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听觉刺激 听觉器官是耳朵 适宜刺激是声波 听觉信息可以用特定的听觉信号来表达和传

38、播 听觉的产生:信息的传送 发声体的振动空气介质到达耳朵鼓膜振动 声波及其特性 23 声音在空气中传送往往以纵波形式进行 1、频率 声源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快慢 2、波长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 3、振幅 声波位移的大小 4、相位 一个波长经历的时间内,声波上各振动点振幅大小的关系 A 完全相同的称同相 B 相反既相差180度 C 相差90度称异相90度 5、声波 有规律和无规律 可闻声 即在一定范围内的一部分声音是人类听觉的适宜刺激 1620000HZ 声音的分类 根据声音声波的类型 纯音:呈正弦曲线的声音 复合音:若干正弦曲线复合成的复合声波 复合音的分类:乐音 语音 呈周期振动,舒适

39、感觉 噪音 非周期性特征,各种强度各种频率复合 噪音的危害性:厌烦情绪,身心不健康,伤害。 语音:元音和辅音构成 声波的观察和测量 1、示波器 声波电波荧光屏输入 2、频谱分析仪 将声波振幅的变化作为频率的函数来表现 3、声级计 声压测量 4、声图仪 对声图测量,三个维度:振幅、时间、频率 二、听觉系统 耳朵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24 中耳 三块听小骨:锤骨、骨、镫骨 内耳 耳蜗及相关神经网络 前庭阶 中阶 鼓阶 之间是基底膜 听觉的传导 沿听神经 停听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多次换神经元颞叶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听觉感受细胞 三、听觉媒体 听觉信息 即个体或者听觉媒体传送于学生听觉器官的,表达一

40、定思想情感的信息的总称,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例如:语音教学、声乐学习、心音诊断 听觉媒体 扩音机、话筒、收音机、录音机、唱机、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等等 四、听觉学说 位置说基底膜 1、共鸣说 赫尔姆霍茨于XX年提出:耳蜗基底膜的神经纤维感受声音振动。 长负责低频率声音 神经纤维长度 共鸣 短负责高频率声音 2、行波说 贝克西于XX年提出:任何具有弹性的物体受到振动都产生波的运动即行波。 基底膜也有足够的弹性 频率说 认为基底膜不是孤立的,而由结缔组织结合起的一个整体。 1、电话说 拉瑟福德提出: 外部声音内耳基底膜全方位振动所有毛细胞将声波译为神经冲动经神25 经纤维传至大脑 类比原理:基

41、底膜的机制扬声器的音膜 2、皮椅垫说 类比原理:基底膜是有弹性的“皮椅垫” 但是,基底膜本身不振动,而是被镫骨上下拖动的,压于抗之间感知声波。 五、听觉现象 声音的掩蔽 1、纯音掩蔽 2、噪音掩蔽 3、对言语的掩蔽作用 听觉疲劳 在声音较长时间的连续作用后引起的听觉感受性显著降低的现象。 听觉适应 对一个稳定音的感受性在最初的12分钟内有所下降,而后很快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声音的相互作用 1、共鸣 一个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声波使邻近的其他物体发生振动的现象。 2、强化与干涉 相位:同相加强、异相相减 声音的相互作用 1、共鸣 一个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声波使邻近的其他物体发生振动的现象。 2、强化与干涉

42、 相位:同相加强、异相相减 第八章 音乐听觉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组织形式;理解乐音、音乐的三种类型;掌握音乐在多媒体教材中的作用;重点掌握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材时使用音乐应注意的问题。 26 主要知识点: 1、 音乐概述 2、 音乐听觉 3、 音乐录音教材的制作 教学重点:音乐的三种类型和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材时使用音乐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材时使用音乐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音乐听觉 学习目标: 1、音乐声音的特性、种类及情感表现 2、音乐听觉的心理过程 3、影响音乐听觉的因素 4、音乐素材在多媒体素材及教学中的应用 什么是音乐? 一、音乐 什么是音乐 1、定义 抽象的艺术形式,通过有组织的乐音、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不断变换组合,形成一种艺术形象,书法人们的情感,反映现实生活。 2、音乐声音的特性 (1)音乐与乐音 音乐声音的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