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732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语》十二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 一、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之称。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倡导施行“仁政”。 二、论语简介: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是历代学子的人生教科书。 论语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

2、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仅指明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一种是圣诞体,记录孔子对弟子的问题的回答,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不写。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 一种是什么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三、文意疏通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 字词: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 繁体字写作“學”,形声字,上部表示双手建造房

3、屋,下部的“子”字,表示小孩在屋内学习。因此学习的主体是小孩。联系广雅和说文的解释,前者说“学,识也。”后者说:“学,觉悟也。”可见,古汉字“学”的含义,明显指代通过脑力活动、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或经验的行为,绝不等同于我们现代的“学”概念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而:并且,而且。递进连词。 时:教材上注释为“按时”是错误的。时的本意是“时间、时节、时辰”等,引申含义还有时机、机会等等。这里解释为“在适当的时候”。何为“适当的时候”?不外乎内外因两个限制因素:外部因素就是有没有给你施展行为的机会或条件;内部因素就是自己是否已经做好去实践的心理准备或有没有安排出时间去

4、实践。 习:实践。考察年代与春秋时期较为接近的古代典籍,“习”作动词用时,全部与肢体活动有关,主要用来表示动作模仿,如“习礼、习战、习射、习用干戈”等等,表达“演练、演习”等含义。 之:指示代词,指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亦:也。 说:通“悦”,高兴。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高兴的事。 那么,有何高兴呢?这里所谓高兴,指的是“学有所用”、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 乎:句末疑问词,相当于“吗”。 翻译:学到了并有时间有机会在实践中去用上它、验证它并完善它,不正是值得快乐的事吗? 注解: 如果把本句理解为“学习新的知识并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这就不太适合人的本性。因为如果

5、按人的本性而言,应当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作为一代圣人,不可能连这个道理都弄不明白。 这里说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字词: 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形作名,快乐的事。与“说”有所区别,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乐”在何处? 遇到了知音。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说,由于他学识的渊博以及思想的高深,与之志同道合者必然就少,所以,这种志同道合的人就显得异常珍贵,能遇上当然是乐事。 被认同、受尊重的价值感与成就感。这位志同道合的人还来自远方

6、。这说明: 孔子的思想与理念,已经传播到遥远的地方了成就感; 孔子的思想理念已经被对方认同或是引起对方的重视了,才使得对方不怕路途的遥远前来拜访他价值感。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 注解:学习态度。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字词: 人:别人,他人。 愠:生气,发怒。 知:了解、理解。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而:转折连词,却,但是。 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因此而生气,不也可算是君子了吗? 注解:为人处世。对于一个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先哲而言,不被他人理解和认同的情形才是他当时的生活常态。那么,对于遇到这种情形,孔子应该怎么办

7、呢?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无奈与苍凉。同时也体会到一点孔子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当我们所领悟到的真理,不仅不为他人接受或认同,甚至还招来打击或讽刺,我们会愤怒!这个时候,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愤怒能改变现实吗?如果我们迁怒于人,倒行逆施,也许会让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时,孔子告诉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德行,保持一种君子的风范,这正是孔子“仁”的道德价值体现! 成语:不亦乐乎 2.曾zng子曰:“吾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mu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n不习乎?” 字词: 曾子:即曾参shn,姓曾,名参,字子舆y,为:替。 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人。孔子的学生。 而:转折连

8、词,却。 吾:第一人称代词,我。 忠:忠诚,尽心竭力。 日:每天。名作状。 信:真诚,诚实。形作动。 补充) 省:自我检查,反省。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动作名。身:本人。如:自。亲。教。体力 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或学业是不是实践过了呢? 注解: 前两句讲为人处世,后一句讲学习方法。 这三句话按“他人朋友自己”的顺序叙述,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不能交换。 成语:三省吾身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五十而知

9、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矩。”为人处世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而:修饰连词,连接状语。 于:介词,在。 志:习之所向;向往。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即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自十五岁立志学习到三十岁,孔子已经声名鹊起,创办了私学。此时,孔子已找到了通往“仁”的途径,即学礼以至仁。 惑:迷惑,疑惑。“不惑”即不疑惑,遇事能明辨不疑。清代学者黄式三在论语后案中说:“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孔子在三十岁时,还不知变通,而到了四十岁,遇事变通,处事圆融。 知天命:

10、知:知道。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即是指容纳批评的胸怀。 从心所欲:从,听众;心:内心;所:形容词、动词前缀,起指代作用,相当的人、事、物、地方;欲:想要;所欲:想要的东西。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孔子认为,七十岁以前的修行,是以“礼”克制自己而达到“仁”;而七十岁后,达到“仁”的境界,一举一动皆出于自然,发自本心,合乎天命,自然无需“礼”

11、的约束,能随心所欲而不逾越规矩。七十岁时,孔子为学修德已经达到最高境界。 逾:越过,超过。 矩:规矩,规范。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研究学问,三十岁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学术理论,四十岁在学术上能融会贯通,无所疑惑,五十岁知道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做事不再刻意追求结果,六十岁能容忍别人对我的指责和批评,七十岁时无需“礼”的约束,能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 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于学”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应放在谓语“志”的前面,修饰谓语,但却放在谓语“志”的后面。正常语序:吾十有五而于学志。 成语:三十而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字词: 可:可以。 温:复

12、习。 以:凭借。 故:旧有的。 为:做。 而: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师:效仿的对象。 知:知道。 矣:了。 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解说: 温故: 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但并不是所有旧学都值得去盲目地复习一遍。类人猿的“旧知”,无论如何去“温”,都不可能得到网络世界的“新知”;另外,把所有旧学都去复习一遍,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 因此,我们在温习旧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有所选择。 首先是内容上的选择,应选择那些对自己当下所求新知有所裨益的部分。 其次是温习方式上的选择。 第一是温习环境:如爱国主义教育,一个人在自己的祖国接受教育与在异国他乡接受教育的感受是绝对不一样的,在祖国是因为距

13、离太近,而在他乡则有设身处地的感受。 第二是温习导师,因为诸多的知识是靠传达者自己的理解来传达的,传达者的境界或是阅历对于同样知识内容的理解就会直接导致知识的本原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第三是主动与被动,一般而言,当一个人初次接触到某些知识的时候,可能有很多被动的因素,而再次接触的时候,一般都是因为对知识有另外一层需要或直接的功利需要,当一个人带着某种功利目的去学习的时候,他就会很用心地去学习了,也就更容易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溶入其中,恰恰在这个时候,就会有属于自己的观点了,即孔子所说的“新”。 知新: 这里的“新”也应该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发现了前人未发现的,如居里夫人发现了镭;或是发明了前人未发

14、明的,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二是亲知。即通过温习甚至是在温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而把学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或对所学有了亲身体会。 这则说的是学习方法。 翻译:通过温习旧有和知识的办法,来得到新的知识、新的体验、新的理解,就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一个值得仿效的人了。 成语:温故知新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ng,思而不学则殆di。” 字词: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思考。 殆:疑惑。 则:就。 解说: 学习方法:要把学和思有机地结合起来。 罔和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罔是对于学到的纷乱繁杂的知识不去主动判断就会陷入迷惑当中;殆是陷入盲人摸象的困惑和危险中。 翻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

15、到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6.子曰:“贤哉zi,回也,一箪dn食,一瓢pi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字词: 材注释,有补充) 贤:品德高尚。 食:食物。 哉:“土戈”指“像军阵般排列整齐的田块。瓢:“票”与“瓜”联合起来表示“一种瓜“土戈”与“口”联合起来表示“军队阵地上发出果,对半切开,可以当舀水器,舀水时通过轻拂水的集体感叹声”。本义:军阵集体感叹声。引申义:面舀起清水”。 集体感叹声、惊叹声。古代用为语气词。说文:饮:饮料,这里指水。名作量。 “哉,言之间也。”表感叹。说明:大型军阵作战在:居住。 时,先进行长兵交接,即先由弓箭兵集体放箭打击陋:简

16、陋。 对方。若一个排箭射出,击倒或没有击倒对方一批巷:胡同。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士兵,己方军阵其他兵种的军士会一同发出简短的声响,如“啊!”、堪:忍受。 “呀!”之类。 其:指示代词,这。 回:颜回,人名。 忧:动作名,可忧虑的事,指生活上的清苦。 也: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改:改变。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筒形竹器。名作量。 之:代指学问。 乐: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 有补充) 好:喜欢。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趣的人。” 解说:学习态度。为了任务去学,则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学习效果自然就差,且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将会受到局限,无法发挥出

17、个人的潜能,此为“知之者”;为了兴趣去学,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的喜恶而定的,自然也不会有长足而全面的发展,此为“好之者”;只有感觉学习是人生的享受的人,才可能终生学习,全面涉足,那肯定会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此为“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名作动,吃饭。 之:代指胳膊。 疏:粗糙。 义:名作动,符合道义。 食:食品。 富:财产、财物多。 饮:喝。 且:并且。 水:冷水,热水为“汤”。 贵:地位显赫。 曲:形容词使动用,使弯曲。 于:对于。 肱:胳膊。 浮云:飘浮在天空中

18、的云。喻指转瞬即逝的事而:修饰连词。 物。 枕:名作动,枕着。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与地位,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解说:为人处世。孔子的贫富观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n。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几个人,表数量少。 其:他们。 行:出行。 善:好的。 必:一定。 而: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师:名作动,值得仿效的人。 从:跟随。 焉:于此,意为“在其中”。 之:代指善者。 择:挑选。 改:改正。 成语:三

19、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出行,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仿效的人。我会他优秀的方面去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并改正缺点。 解说:学习态度。强调虚心向别人学习;如果别人身上有缺点,就对照自己,如果自己也有类似的缺点,就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河流。 逝者:泛指天地万物。 逝:流逝。 如:像。 斯:这,指河水。 舍:放弃。 夫:文言助词,无义。 成语:逝者如斯、不舍昼zhu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解说:学习态度。要珍惜时间。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军队的通称。 可:可以。 匹夫:普通人。 夺:改变,改换。 志:志向。 帅:主帅。 也:句末判断助词。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解说:学习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 成语:匹夫不可夺志 12.子夏曰:“博学而笃d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广博。 近:眼前的。 而:并列连词,而且。 思:思考。 笃:忠实,坚守。 仁:仁德。 切:恳切。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解说:学习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