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740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教学大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 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阐述诊断学是医学教学中各专业的主干学科,既是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临床的桥梁学科,又是各专业医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工具学科。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掌握正确的问诊和系统体格检查,其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忽视;在获取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实验检查项目和正确评价其结果也十分重要。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注重临床思维方法以达到逐步认识疾病的目的。培养良好的医生素质同样是诊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临床诊断的形成。 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

2、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波检查、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的技能技巧与临床思维方法,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第一篇 常见症状及相关的问诊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以临床常见症状为代表,讲述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与机体的病理生理或病理解剖学改变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能掌握常见症状分析对疾病诊断的重要作用;并学习如何围绕有关症状进行问诊。 二、计划学时数 12学时(大课讲授9学时,见习3学时) 三、教学内容 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咯痰与咯血、水肿、腹泻、黄疸、意识障碍。 发热 1、发热的概述 2、发热的原因: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发热的起病方式(急缓)、过程和

3、临床常见的儿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水肿 1、水肿的发生机理、病因、分类及特点: 2、心原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呼吸困难 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机理与临床意义及表现: 肺原性(呼气性、吸气性及混合性): 心原性(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 其他原因(如代谢性、神经精神性等)。 咳嗽、咳痰、咯血 1、咳嗽的性质、时间及伴随症状; 1 2、咳嗽与咳痰的原因及临床特点: 3、咯血的原因及临床特点。 腹泻 1、腹泻的概念及发生机理: 2、急性与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黄疸 1、黄疸概述: 2、溶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 意识障碍 1、意识障碍的发病原因:

4、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四、教学方法 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68组症状重点讲授,教材中其他症状,供实习中结合临床自学与参考。 结合典型病例示教或视听教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常见症状进行观察、讨论和分析。 第二篇 体检诊断 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系统体格检查的概念。 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熟悉一般状态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体格检查中的人文关怀。 二、计划学时数:46学时(中课讲授+见习) 三、教学内容 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检查方法,了解嗅诊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及血

5、压的临床意义。 ? 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精神状态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姿势、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皮肤的弹性颜色、皮疹、出血点、瘀斑、蜘蛛痣、水肿等的辩认及临床意义。 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分布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四、教学内容 重点讲授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并在临床实习中或结合视听教材进行观察分析。 头、颈部检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并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时数 45学时(大课讲授+见习) 三、教学内容 2 头颅外部一般检查 眼、耳、鼻检查 口腔检查:唇、口腔粘膜、牙及牙龈、扁桃体、咽和腭、舌等

6、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颈部检查: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甲状腺及气管位置检查,颈部静脉怒张及静脉或动脉搏动的临床意义。 四、教学方法 通过教具进行课堂讲授,然后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顺序、方法及认识正常状态。 通过临床实习,检查病人,或结合视听教材识别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胸廓、肺部检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通过相互检查,能较为准确地掌握检查方法。 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二、计划学时数 lO12学时(大课讲授6学时,多媒体演练3学时,见习3学时) 三、教学内容 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及分区的意义。 胸廓:正常及病态

7、的胸廓,肺叶在体表的投影。 肺部的检查: (1)望诊: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 (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重叩诊与轻叩诊法。 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肺界、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4)听诊 a、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性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性呼吸音)、特点及分布。 b、病理性呼吸音及临床意义,肺泡性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及呼气延长。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性呼吸音。 c、罗音:罗音发生机理、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湿性罗音(水泡

8、音):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干性罗音:哨笛音、鼾音。 d、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e、语音共振: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5)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等。 四、教学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相互检查,掌握检查的顺序和方法以及正常肺部体征。 2、在实习中结合模型及示教典型体征,使学生熟悉肺部各种异常体征。 3、通过实习达到能独立写出呼吸系统疾病问诊及肺部检查记录。 4、举凡例讨论呼吸系统主要症状和体征的特点。 5、胸部的叩诊、听诊及呼吸运动精讲,体表标志、胸壁、胸廓与乳房结合实习示范讲授;肺叶及胸膜的体表解剖自学。 3 心、血

9、管的检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心脏各种震颤的临床意义,能比较准确的叩出心界。 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判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特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 掌握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血管体征。 二、计划学时数 12学时(大课讲授4学时,小组多媒体4学时,见习4学时) 三、教学内容 心脏: 1、望诊 a、心前区外形 b、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叩诊 a、脏叩诊方法

10、b、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c、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3、听诊 a、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b、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c、心率与心律。 d、心音的变化: .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e、心脏杂音 .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 .分析杂音的注意点: 部位、性质、杂音的时期(改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 f、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二)血管:(血管检查内容为中

11、课讲授) 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与动脉壁的情况。 3、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心功能不全、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等。 四、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后,学生互相检查,反复练习心脏及血管的检查方法: (二)通过临床实习,由教师指导进行心脏检查,听取心音及心脏杂音。 (三)通过临床实习并结合教具(如心音模拟器及心脏杂音的录音)逐步深入掌握心脏及血管常见的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四)实习后,写出心血管检查记录(包括病史及体征) 4 腹部检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胆、脾触诊)、熟悉体表划线、分区与腹

12、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二)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计划学时数 810学时(大课讲授3学时,多媒体演示3学时,实习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二)腹部检查: 1.望诊: (1)腹部外形;(2)呼吸运动:(3)腹壁静脉曲张:(4)蠕动波:(5)皮肤及其他 2.触诊: (l)触诊方法 (2)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压痛点及反跳痛、肿块、肝、胆、脾、肾的触诊和液波震颤。 3.叩诊: (l)腹部的叩诊 (2)肝脾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3)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 (4)肋脊角与膀胱 4.听诊: (l)肠鸣音;(2)血管杂音; (3)振水音; (三)腹部常见病的主

13、要癍状及体征: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症、腹膜炎。 四、教学方法 (一)课堂精讲腹部触诊与叩诊,在教师指导下相互练习检查手法。 (二)通过临床实习,观察腹部异常体征的表现,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亲手检查。或借助肝脾触诊仪,练习肝、脾触诊的检查方法。 (三)对教学病例的症状、体征进行分组讨论。 (四)通过示教及实习后,写出腹部疾病的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肛门、直肠检查的重要性,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时数 3学时(大课讲授2学时,见习1学时) 三、教学内容 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 脊柱:正常曲度、畸形

14、、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 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 四、教学方法 学生相互检查。临床实习。 课堂讲授并示教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 学生相互练习脊柱、四肢检查法的操作。 5 临床实习由教师示教脊柱、四肢的异常体征,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亲自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 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时数 7学时(大课讲授4学时,见习3学时) 三、教学内容 简要讲授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由学生自学参考。 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

15、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1、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2、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3、病理反射: l)锥体束征: (1)跖反射(Babinski征)及其临床意义相同的奥本海姆(Oppenheim)征、戈尔登(Gordon)征。 (2)霍夫曼(nolTmann)征。 (3)阵挛:踝挛及膑阵挛。 2)脑膜刺激征: (1)颈项强直。 (2)克尼格(Kemig)征 (3)布鲁辛斯基(Brudzinski)征。 四、教学方法 课堂简要讲授脑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阳性时的临床意义。

16、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互练习检查方法。 示教病理反射、指导学生检查,结合临床分析阳性体征的意义。 系统体格检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强化系统全面体检的概念 在尽量减少病人体位改变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有序地完成全身体格检查。 二、计划学时数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将分段体检进行有序连续,仅要求平卧的病人坐、空各一次完成体检。 要求学生熟记检查内容并熟练掌握正规体检方法。 四、教学方法 视听录像带示范 同学间临时组合三人一组,两两轮换、相互检查,一人观看记录。 第三篇 系统问诊及病历编写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6 (一)问诊是采取病史,了解病情发生发展的重要方法,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因此讲授时

17、要求学生达到充分认识问诊的重要性,并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二)使学生了解,病历具有临床诊治疾病、教学、科研、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必须以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编写病历,能独立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体清楚、符合实际的病历。 (三)结合临床实践,培养学生对诊断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熟悉症状、体征的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局部与整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形态与功能的辩证关系。了解诊断步骤,逐步掌握过程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时数 9学时(大课讲授3学时,见习6学时) 三、教学内容 问诊 (1)问诊重要意义 (2)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问诊的内容 l、一般项目 2、主诉

18、3、现病史4、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及生育史、月经史、家族史。5、各系统的问诊要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及代谢障碍疾病。 诊断步骤和思维方法 (1)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2)诊断的内容 病历编写 (1)病历的重要性 (2)病例缩写中注意的事项 (3)住院病历的格式及项目 四、教学方法 重点讲授问诊内容、方法、住院病历的格式及项目,完整的内容加强实习指导,在临床实习中,认真采取病史,进行细致的体检检查,按正规格式编写出两份完整的病历。教师修改后组织讨论指出病历编写中存在的间题,为临床各科实习奠定良好基础。 第四篇 器械检查 心电图检查 一、教学目的与

19、要求 熟悉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象,正常值。 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 熟悉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掌握心电图机的正确操作。 二、教学时数 16学时(大课讲授8学时,实习8学时) 三、教学内容 简述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 心电图的各个波段、波形的测量法及其正常值。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扼要介绍几种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左、右房、室肥大 过早搏动 7 心房颤动 房室传导阻滞 异位性心动过速 心肌缺血、心肌梗塞 四、教学方法 利用教具讲授心电图的产生、描记方法及导联等。 以讲图形特点为主,采取边讲解,边看图,边讨论和解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心电图的测量及几种异常心电图的教学。 学生独

20、立阅读及测量正常或大致正常心电图,并写出报告,交教师批阅。 超声波检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超声波诊断的原理及临床应用范围。 (二)熟悉常见的肝、胆疾病的典型波型。 二、教学时数 6学时(大课讲授) 三、教学内容 超声波诊断的基本原理及人体组织反射波的命名。 超声波的临床应用 (1)肝脏疾病、脾脏疾病 (2)胆囊疾病 (3)腹部包块及体腔积液 四、教学方法 重点讲授超声波的原理及应用范围,并结合临床病例或利用示教常见病征的典型反射波形。 8 第五篇 实验诊断 概 论 实验诊断是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纽带,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它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

21、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通过学习本课程,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血液、尿液、粪便常规的检查方法,并全面了解其他各种项目的检验方法。熟练掌握各种检验项目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着重学会临床思维,能运用这些检验结果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进行诊断和防治工作。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全部科程为33学时,其中课堂讲授为18学时,实验课为15学时。 血液检查、输血知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及其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了解上述各项检验的检查方法。 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22、以及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各项平均指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熟悉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掌握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熟悉红细胞“ABO”分型,掌握输血原则。 二、教学时数:4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2学时) 三、教学内容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 l、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及参考值。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理性变化,以及病理性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以减少为重点)。 3、红细胞形态病理性改变(红细胞大小、形态及嗜色性的改变)、以及出现核残余物及有核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l、简述各类白细胞的细胞动力学。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及生理变化。 3、各类白细胞

23、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4、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5、白细胞常见的病理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6、类白血病反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红细胞比积测定、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计数:染色原理、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简介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原则。 (七)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l、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 9 2、红细胞沉降率的参考值及沉降率增快的临床意义。 (八)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1、ABO、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2、白细胞抗原系统、血

24、小板抗原及抗体临床意义。 四、教学方法 一、理论课:利用挂图、幻灯和多媒体等教具讲授上述内容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二、实验课: 1、简介血液分析仪的计数原理和方法,进行操作示教(结合播放录像和幻灯),讲解报告单的阅读。 2、进行白细胞计数(应用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计数法)、血涂片制作及瑞氏染色的示范操作,再由学生分组互相练习,并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3、血细胞形态示教:显微镜下示教正常及异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正常白细胞及病理白细胞的形态(结合图片和幻灯示教)。 3、示教红细胞比积测定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4、示教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骨髓细胞学检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骨髓细胞

25、学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的选择原则、标本采取以及送检要求。 了解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掌握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熟悉正常骨髓象特点及常见的血液病血象和骨髓角特点。 了解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法及其在急性白血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时数 6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实习2学时) 三、教学内容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选择原则及临床意义。 血细胞成熟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的正常形态。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结果分析。 简述正常骨髓象,以及增生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象和骨髓象

26、特点。 简介常用的血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苏丹黑B、酯酶、碱性磷酸酶、糖原及铁染色等)及其临床意义。 四、教学方法 理论课:利用教具讲授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实验课: l、骨髓穿刺术(骨髓标本采集)的录像示教。 2、显微镜、幻灯片及图片示教; 3、骨髓细胞学检查。 (1)粒、红两系各发育阶段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的正常形态特征。 (2)增生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典型骨髓象。 止血与凝血障碍的检查 10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引起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常见原因。 掌握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检验法的检验原理和临床意义。 熟悉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选

27、用原则及实验室诊断步骤。 二、教学时数 3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见习1学时) 三、教学内容 简要复习正常止血与凝血机制。 常用的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实验室检查(血小板数、出血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的检验原理、参考价值及临床意义。 简介抗凝物质、纤维蛋白溶解的实验室检查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选用原则及诊断步骤。 四、教学方法 理论课:阐明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原因与实验室检查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联系临床,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及掌握诊断步骤。 实验课: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试管法)测定及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2、示教:血块退缩试验、血浆凝

28、血酶原时间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3、出血性疾病典型病例实验室检查分析。 免疫学检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免疫学检查临床常用的实验方法学,以各种方法学的优缺点及测定准确程度。 熟悉各种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以及参考范围。 掌握常用免疫学指标的临床参考值以及有特殊诊断价值及重要确诊价值的相关项目。 。熟悉蛋白质肿瘤标志物、糖脂肿瘤标志物、酶类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二、教学时数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见习2学时) 三、教学内容 免疫球蛋白、补体、抗“O”、梅毒、自身抗体、器官移植。 简介单扩法、T-淋转、B细胞检测原理, 免疫比浊法lgD、lgA.、lgM、C3、C4、 lgD、

29、lgE、CRP及M球蛋白的临床意义及常用参考值。 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ds-DNA的临床意义。 简介各种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 四、教学方法 理论课:重点讲授上述教学内容。 实验课:示教各种免疫系统疾病的实验诊断。 临床病原体检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临床病原体检测标本的采集、运送、检测。 孰悉细菌耐药性检查的方法。 掌握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感染疫检测、性传播病原体检查项目的临床11 应用 了解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 二、教学时数 3学时(课堂讲授1学时,实习2学时) 三、教学内容 标本采集、运送、检测的流程 ELISA法测定原理、PCR法原理 HAV-RNA、HAV

30、-lgM在甲型肝炎发病及治疗期变化。重点HCV、HBV-DNA以及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判断、临床意义。 ASO胶乳法,肥达氏反应-伤寒、副伤寒诊断,性病中的AIDS、RPR以及TPHA法测定原理 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查项目的则及细菌污染和消毒灭菌监测 四、教学方法 理论课:重点讲授上述教学内容。 实验课:示教各种病原体检验的实验诊断。 肝功能试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肝脏的基本功能 熟悉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掌握肝肝病检查项目的选用原则 二、教学时数 3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实习1学时) 三、教学内容 简介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重点血清总蛋白测定、白蛋白、球蛋白、血清蛋白电泳,血清前白蛋白。 简

31、介脂类代谢功能检查,重点血清胆固醇、胆固醇酯、阻塞性脂蛋白X测定, 简介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查,重点血清胆红素定量测定,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检查。 简介染料排泄功能检查,重点靛氰绿滞留试验。 简介血清酶学检查,重点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Y-谷氨酰转移酶、单胺氧化酶等测定。 肝功能试验的选用原则。 四、教学方法 理论课:重点讲授上述教学内容。 实验课:指导学生进行肝脏疾病病例的肝功能试验结果分析,示教血清蛋白电泳图谱。 肾功检查和血脂检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肾小球功能检查、肾小管功能检查、。 了解有效肾血浆流量测定、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试验、。 掌握肾功能试验的的选择和应用原则。 了解肾活体组织病

32、理检查的诊断意义 掌握脂质和脂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时数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见习2学时) 三、教学内容 肾小球功能检查,重点内生肌酐清除率、尿素氮、肌酐测。 12 肾小管功能检查,重点浓缩稀释试验、尿渗量测定。 肾功能试验的选择和应用原则。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重点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四、教学方法 理论课: 1、引导学生联系基础理论(肾的生理功能)、结合各种肾功能试验的特点,合理地加以选用。 2、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测定 实验课: l、典型肾脏疾病病例的肾功能试验结果分析。 2、典型血脂疾病病例的分析 尿液检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33、掌握尿液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熟悉常用尿液特殊检验 了解尿液自动化仪器检测 二、教学时数 3学时 (课堂讲授1,实习2) 三、教学内容 (一)尿液检验 1、尿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2、尿液检查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1)一般性状:尿量、外观、气味、酸碱反应、比重。 (2)化学检验:蛋白质、糖、酮体等。 (3)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和结晶体。 (二)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尿蛋白电泳、尿补体、尿免疫球蛋白、微量清蛋白、尿淀粉酶、尿本周氏蛋白等检测的临床意义 (三)全自动干化学尿分析仪、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 四、教学方法 理论课 l、重点讲授尿液检查的正常所见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实验课

34、: l、作正常人及病人的尿液常规检验。 2、显微镜示教尿内的有形成份(细胞、管型及结晶体等)。 3、在教师指导下,作浓缩稀释试验、酮体测定及妊娠试验(或由教师示范操作)。 4、简介尿液自动化分析仪并操作示范。典型泌尿系疾病病例的尿液检验结果分析。 粪便检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粪便检验法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熟悉粪便隐血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时数:2学时(课堂讲授l学时,实习l学时) 三、教学内容 标本的采集。 粪便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13 l、一般性状检查颜色、性状、气味及肉眼所见。 2、显微镜检查:细胞、寄生虫卵、原虫、脂肪滴及食物残渣等。 3、隐血试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35、 四、教学方法 理论课:讲授粪便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实验课分组进行粪便检查及隐血试验。示教异常粪便的外观、显微镜示教红、白细胞、巨噬细胞、肠粘膜上皮细胞、脂肪滴、肌肉纤维等。 脑脊液检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脑脊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熟悉常见的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牚握脑脊液检查的临床应用 二、教学时数 2学时(课堂讲授l学时,实习1学时) 三、教学内容 脑脊液检验 l、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及标本采集。 2、检验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颜色、透明度、凝固物。 (2)化学检查:蛋白定性及定量、糖定量、氯化物定量。 (3)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及分类。 (4)细菌学检查、免疫球检查、碱性蛋

36、白电泳。 (5) 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脑脊液检查对的临床应用 四、教学方法 理论课:讲授脑脊液的检验内容、参考值、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实验课: l、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脑脊液的检验: (1)正常及异常脑脊液一般性状的特点。 (2)脑脊液蛋白定性试验及葡萄糖检查试验。 2、示教各种脑脊液检验的实验诊断。 14 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诊断学教学 协作组关于体格检查手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一、全面体格检查的顺序 为了减少来回翻动病人,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应打破系统的界限,按照大的部位,将各系统检查结合起来进行。在进行完测量体温和血压等生命指征和一般状态检查后,全面体格检查的顺序:头部一颈部一前胸部

37、(包括胸廓、肺脏、心脏)一后胸部(包括脊柱、肾区压痛和ulJ击痛)一腹部(包括腹壁反射)一肛门、直肠和生殖器上肢(包括周围血管征、肌力、腱反射和hoff-mann征)一下肢(包括关节、各种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按此顺序,卧位病人只须坐起一次,坐位病人亦只须躺下一次。 二、血压测量 血压测量方法仍按诊断学(第三版)所述进行。记录舒张压,一般病人按korktkoff第5期(即声音消失)读数为准。如声音消失距离明显变调20mmHg以上,则应将此两数同时记录。例如收缩压为150mmHg,声音明显变调为80mmHg,声音消失为20mmHg,则记录为l 5080-20mmHg。则记录血压单位考虑到我国人民

38、习惯和便于记忆,可将mmHg置于号内,列于kPa之后。 三、调节反射与辐辏反射 调节反射与辐辏反射在检查时检查者手指(一般用食指竖立)由远移至眼前的速度是不同的,前者要求检查者将食指迅速由lm外移向眼球,后者则要求较慢移动。检查时应各作一次,便于分别观察瞳孔变化和眼球向内聚合的情况。 四、鼻旁窦压痛 鼻旁窦检查顺序为额窦、筛窦、上颌窦。检查者用双手指分别按压两侧鼻旁窦,其余四指置于两侧固定头部。具体方法:(1)额窦:检查者双手拇指分别置于病人鼻根部与眼内角处向内后方按压。(3)上颌窦:检查者双手置于病人两侧耳后,双手拇指分别于左右眼眶下缘向后按压。 五、锁骨中线测量: 锁骨中线是指锁骨两端下中

39、处向下作一与前正中平行之纵线。测量方法:从锁骨胸骨端(extremi tas sternal is)开始测量, 至锁骨盲峰端(extremitas acromial is)的距离,在此两点间的直线距离的12处作一标记, 从此标记用直尺向胸廓引出与前正中线平行的纵行直线,即为锁骨中线。 六、肺上、下界的叩诊 肺上、下界的叩诊应采取由清音移至浊音的原则肺上界叩诊:检查者站在病人背后,自斜方肌前缘中点开始,此处为清音,逐渐向外,声音由清变浊处作一标记,再由清音区向内叩诊,至浊音处作另一标记。测量此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肺尖宽度。此狭长带状清半区为德国内科医师Kronig首先描述,文献称为Kronig峡(康

40、尼氏峡)或Krinig区。在学习检体诊断时,学生要练习,叩出Kronig峡,教师示教,在书写住院病历时可不作要求。 肺下界lJ诊:右侧要求叩三条线,即锁骨中线、腋中线和肩胛下角线。左侧由于心浊音界的影响,可只叩二条线,即腋中线和肩胛下角线。肺下界移动度只需叩肩胛下角线。叩诊肺下界移动度的方法是:先HIJ出平静呼吸状态时的肩胛下角线肺下界(由清音叩至出现浊音),板指不移动位置,在原位翻转使手指腹侧向外,用笔在该处作一标记。让病人深吸气,屏住呼吸片刻,迅速向下由清15 音区叩至浊音区,在此处作标记。再嘱病人作深吸气,重新由上向下叩出已上升的肺下界,作标记。测量深吸气至深呼 气两个标记之距离,即为肺

41、下界移动度。要求由清音区移向浊音区,是因为这样做较易于分清两种叩诊音响。 七、触觉语颤的检查 触觉语颤的检查要求是:检查者用双手掌平置于病人胸部,羁病人发长音“_”为低频振动颤较易被触觉感知。发音不宜过短,如发音短促,亦不易被感知和判断。 八、心脏的叩诊 叩心界是指叩诊心脏相对浊音界。一般不要求叩诊心脏绝对浊音界。心界叩诊的顺序是:先叩左界,后叩右界,由下而上,由外向内,叩至浊音时用笔作一标记,再向上肋间,直至第二肋音,均在清音变为浊音处作标记。然后叩右界,先叩出肺肝界,于其上一肋音(通常为第四肋音),均在清音变为浊音处作标记。然后叩右界,先叩出肺肝界,于其上一肋间(通常为笫四肋音)由外向内叩

42、出浊音界,逐一肋间向上,抵第二肋问,分别作标记。用硬尺测量前正中线至各标记点的垂直距离。再测量左锁骨中线至前正中线的距离。 心界叩诊的方法与采取的体位有关。病人坐位时,检查者对面而坐,左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平行(即与肋间垂直)。病人卧位,检查者立于病人右侧,手叩诊板指与心缘垂直(即与肋间平行)。其它叩诊心界方法,如顺序由上至下,先右后左,或为了叩诊板指与心缘平行,将左手叩诊板指改为从头侧伸向足侧等,均不能作为规范动作。 九、心脏的听诊 心脏昕诊的顺序,诊断学(第三舨)列举了三种:(1)按瓣膜病变好发部位的次序进行,即二尖瓣区一主动脉瓣区一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一肺动脉瓣区一三尖瓣区。这种听诊顺序上下左

43、右交叉,容易出错和遗漏。(2)逆时钟方向:二尖瓣区一肺动脉瓣区一主动瓣区一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一三尖瓣区。这种顺序容易记忆,为大多数人采用。(3)从心底部开始, 即由肺动脉瓣区开始一主动脉瓣区一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一二尖瓣区一三尖瓣区。这种顺序的优点是容易区别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但在国内尚不为多数医师采用,对大多数病人也不难在心尖区区分第一、二心音。为使初学者及一般住院医生熟练掌握规范的心脏听诊,有必要选择一种听诊顺序。经过比较,诊断学教学协作组第一次(扩大)会议认为,逆时钟方向心脏听诊顺序作为诊断学教学的规范方法较好。即从心尖区(二尖瓣区)开始一肺动脉瓣区一主动脉瓣区一主动瓣第二听诊区一三尖瓣区。其理由是:二尖瓣区为心脏病变多发部位。(2)逆时针顺序易学易记,且已为大多数临床医师所掌握;(3)心脏的视诊、触诊和叩诊皆从心尖区开始。如有少数情况,心尖区不易分清第一、第二心音时,可采用心底部听诊来加以区别。 十、腹部分区 腹部分区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即九区法和四区法。在临床上这两种方法往往交互使用,原因是两种分区的名称近似,难以区分。为了与四区法相区别,建议将九区法的左、上腹部称为左、右季肋部。左、右下腹部称为左、右髂部。 十一、肝脏触诊 诊断学(第三版)第135面写道:正常成人“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