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的农夫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赞美》中的农夫形象.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赞美中的农夫形象赞美中的农夫形象 赞美写于抗日战争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当时的中华民族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摧残,山河满目疮痍,人民在血与火的交织中挣扎。但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后,在抗日的烽火中走向了觉醒,诗人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诗作第一节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展示了大地的苦难,人民的苦难,这样的情景渲染,为后文农夫形象的塑造定下了一个沉重压抑的基调,深刻地揭示了民族的重负。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等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民族的觉醒,从而水到渠成的
2、为下文塑造农夫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英勇形象埋下伏笔,使全诗赞美的重点定格在这个中华民族的缩影农夫身上。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把笔墨集中于一个农夫身上。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诗人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一系列对他们生活境遇的描写来展现的。如: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辛勤地耕耘在土地上,艰难地维持着生计;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生活负担十分沉重;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又一代人满怀的美好希望最终又陷入失望,这一切都重压在他的身上,形成了更深的苦难,至此这个农夫以一个受难者的形象被定格在历史画卷中。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承受了数不清的痛苦和灾难,但他是缄默无言的。和人们
3、的“演说、叫嚣、欢快、歌唱”不一样,他沉稳坚强,他相信抗日救亡的思想,他和耕田种地一样无言地行动,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捍卫民族的尊严,而不像少数人只是在那里唱高调。当抗日的烽火燃起的时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毅然“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坚定地加入到抗战的时代洪流中去。尽管前途充满了流血牺牲,“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他明白自己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可他义无反顾,视死如归。 “放下古代的锄头”,写出了“农夫”选择的果敢坚决, 而“融进死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硬汉形象,我们由此看到了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奋勇抗争的生存意志,我们震惊一个民族崛起的力量,我们震惊于一个民族抗争的勇毅!中国农民的苦难深重和他们
4、的坚忍精神被高度浓缩。 如果说第二节作者是从正面来塑造农夫形象的话,那么下面就是对农夫形象的侧面描写。诗人在第三节中把镜头推向农夫背后,农夫出走之后家中的情况将会怎样呢?在那里有倚门凝望的母亲,有忍饥挨饿的孩子,有黑暗的茅屋,有屡遭蹂躏的土地。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可是,当抗日号角吹响的时候,他毅然绝然地踏上了抗战的征程,从不回头,从不诅咒。这是怎样的一个农夫?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抛妻舍子,坚毅勇敢的伟大的英雄形象,看到了一个为维护正义而坚决地背井离乡,不怕流血牺牲的农夫形象,这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中华人民的形象呢!人民在苦难中选择了抗争,我们的民族已经觉醒!一个民族已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