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88346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亚当斯密问题与“看不见的手”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深远影响,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而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时,不能不与他的另一本著

2、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联系起来思考。因此,著名的“亚当斯密问题”由此产生,即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调节经济行为的是由人们从利己心理出发的竞争行为,也称作“看不见的手”,与此相反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以人们的同情心为基础作研究。“亚当斯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他对于人的行为动机认识的矛盾,是利己心理与利他心理的矛盾,而且体现在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中不同的“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对利己心的论述,十分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一著名短语,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各出现一次。在道德情操论中,他写到富人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起分享

3、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这只“看不见的手”被描述为对财富的追求或获取欲。这种获取欲是从荣辱之心一类的私利出发的,是受人们的个人感情和爱好驱使的,但是,人们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追求狭小的私人目的时,却始料未及地实现着增进人类福利的更大的社会目的。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谈到,把资本用来支持产业的人,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能在什么程度上促进这种利益,他所盘算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一只

4、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在这里,这只“看不见的手”是用来比喻说明竞争过程的有益后果的。而在道德情操论中,这只“看不见的手”却被用来说明另外的问题,即对财富的获取欲本身如何实现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可见,在道德情操论中,这只“看不见的手”所起的作用比在国富论中所起的作用更为基本。 在亚当斯密看来,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的,而在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必将促进社会繁荣。社会利益就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亚当斯密的这

5、一理论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他力图以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来抨击封建主义超经济强制的不合理性。同时,也正是由于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使社会经济达到“自然平衡”。因此,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亚当斯密是一位早期控制论思想的实践者。 亚当斯密在论述通过那只“看不见的手”达到社会经济“自然平衡”的同时,还论述了通过那只“看不见的手”达到人类社会政治平衡的思想。亚当斯密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不仅存在着协调不同人的经济利益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协调不同人的政治价值的问题。在道德情操论中,他首先指出,在人们可以幸福地生存的社会里,希腊式的感情爱、友谊和感激之情占据优势;然后,他进一步考虑

6、到在缺乏这种感情的社会是如何继续存在的?表面上他承认神的存在。他说过,对伟大宇宙体系的管理,对一切有理性和感觉生命的普遍幸福的关心,是神而不是人类的事。实际上,他是以神的存在和人们“跟神的协作,并尽其所能地促成神的意图”来论证那只“看不见的手”在政治平衡中的作用。他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即使缺乏希腊式的感情,但是通过社会法规的建立,“可以在人们相互之间缺乏爱或感情的情况下,像它存在于不同的商人中间那样,存在于不同的人中间;并且,虽然在这一社会中,没有人负有任何义务,或者一定要对别人表示感激,但是社会仍然可以根据一种一致的估价,通过完全着眼于实利的互惠行为而被维持下去。”这里,亚当斯密通过互利的交换

7、的现实来阐明其政治观点。他坚信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中,也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他表面上虽然承认上帝的存在,实际上却否定宗教原则是人类行为唯一的合宜动机。他说:“在人类社会这个大棋盘上每个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行动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亚当斯密所强调的利己主义原则。而且,社会法规正是作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具体表现,使不同利益的人得以和平共处,达到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平衡。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看不见的手”是一种对从利己出发的活动进行调节、从而使私利与公益协调的力量。这种力量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经济规律,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社会法规;它的作用是实现经济均衡、政治均衡。这种思想,可以说是一种早期的控制

8、论思想和社会均衡思想。 总之,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杰出著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无论是对其学术思想体系和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还是对那只“看不见的手”的论述,都涉及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因此,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实际上是由于误解其著作而产生的。那种把他看成在道德情操论中“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在国富论中“研究经济世界的出发点是利己主义”的观点,不仅割裂这两部著作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曲解了亚当斯密的学术思想体系。 我们既然知道,在道德情操论中“看不见的手”是一种对从利己出发的活动进行调节、从而使私利与公益协调的力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一“看不见的手”,同时要怎么发挥它的作用,从而塑造人

9、们的道德情操?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这只“看不见的手”和人的利己心理之间的关系。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一员。所以,在每个人的内心中,往往会为自己着想,但从本能出发又会关注身边的事物。可以这样说,如果要把人的行为理解为人的利己心理驱动,那么利己心理中使自己心灵满足的部分,也包括别人的幸福。其实,按我的理解看来,利己心理与同情心并不矛盾,因为利己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以同情而实现的道德情操,就正是利己心理的一种体现。 另一方面,要让“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使私利与公益协调,还要做到一下的一些做法。第一,调动大众的精神需求。人们生活往往是有所需求的,这正是私利的表现。可是,如果能把人们的精神需求

10、的地位逐渐提升,那对于实现人们的同情心和利他心理有着直接作用。第二,使公益真正造福于大多数人。无论如何努力地使私利与公益协调,个人利益与公益总会有矛盾的时候。然而,只要我们能够让大多数人享受到公益的好处,个人利益与公益的矛盾就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决。第三,尽量减少人们出让私利的代价。即使在个人利益与公益的矛盾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决的时候,人们也往往对出让私利抵触。所以,如果我们完善社会的补偿机制,让损失个人利益的人后果不至于太差,那人们才可能为社会奉献自己。 总的来说,我认为,“亚当斯密问题”得不到解决,其根源在于我们没有完全理解利己心理的本质和内容。人是个体,又是社会成员,所以利己心理尽管在人的行为上占主导地位,但不是绝对的支配。因此,人的行为不全是利己的,有时也会表现出利他的因素。而且,个人私利也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而在精神层面人们往往追求的是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所以,在道德情操论里面“看不见的手”,是解决“亚当斯密问题”的一把关键钥匙,这一切的根本,就在于个人与社会的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