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836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卢龙职教中心 赵力军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教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的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学习它,对于让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民族的精华,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

2、蕴,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它文字较浅显,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职高学生经过初中几年的古文知识积累,学习本文,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完全可以自行翻译。教学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分析该篇的邹忌高超的劝谏技巧,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并学会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

3、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完成课文学习目标中的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和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通过“播放录像,导入课文”、“ 自主研习,整体感知”、“探究思考,深入理解”等五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 本课最大的亮点是开头创设情境,插入比干劝谏的录像导入课文;中间部分首先分析邹忌成功劝谏的高超技巧,然后分析比干劝谏失败的原因,由此引出结尾部分让学生讨论学习本文的收获与体

4、会,从而完成培养学生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运用的设喻说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学习古人高超的语言技巧,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敢于进谏、善于纳谏的优良品质。 学习本文运用的设喻说理的方法。 体会邹忌高超的劝谏技巧。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自主学习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学任务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2活动性策略:教师对学生放手,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让学生参与

5、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自主学习的成效。 一、播放录像,导入课文。 中国古代,国君大多设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谏官可以劝谏。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君。图片上的这些人司马迁、武子胥、屈原、比干都曾劝谏。因为劝谏,司马迁受刑、武子胥自刎、屈原被流放、比干被挖心。今天,我们就看一段比干劝谏的录像,看一看比干是如何劝谏的。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是皇权高高在上,所谓“伴君如伴虎”,比干就因为忠言逆耳招2 致了杀身之祸。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忠言呢?这里就涉及到了劝谏的艺术。在众

6、多的劝谏者当中,就有一位成功地劝谏了他的君王,他就是战国时期的邹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邹忌的劝谏艺术。 设计意图:观看“比干劝谏”的录像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题目。教师补充题目的兼语式短语结构。然后学生思考: 从题目上看,本文写了几件事? 明确: 两件事。邹忌劝谏,齐威王纳谏。 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一下邹忌的讽谏艺术。 板书:讽谏艺术 设计意图: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

7、”之感。 听朗读录音,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1课文直接写了邹忌劝谏吗?在写劝谏之前先写了什么事? 2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3徐公来后,邹忌与徐公反复比的结果是什么? 4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5邹忌怎样劝谏齐王的? 6听了邹忌的分析劝谏,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学生自主研习上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疑问,然后师生共同完成。 明确:见课文。 设计意图:以上各问题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学生思考讨论后、解疑答问。由于本篇文章浅显易懂,又是全员参与,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文章内容,这样自主研讨,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也突破了本文重点之一。 三、探究

8、思考,深入理解 学生齐读第二段。 3 思考讨论:邹忌为什么不直接说: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您应该广开言路,修明政治。而是先说比美的家事呢? 明确: 邹忌高明的劝谏技巧 (1) 创设情境引起国君的兴趣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不暴露劝谏目的,先说“比美”的生活趣事,不既能引起国君的兴趣,又能在此基础上借题发挥。使齐王如梦初醒,翻然悔悟,明确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邹忌正是运用了设喻说理,巧妙而成功地劝说了齐王。那么我们分析一下比干劝谏失败的原因: 分析比干劝谏的语言: 1南方水灾百年不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您怎么置之不理,只

9、管喝酒享乐呢? 2大王应以国事为重,不要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 3应该重用直言劝谏的大臣,不应该重用这些只会奉承献媚的美女。 4您如果再这样下去,国家会灭亡的。 总之,比干直言进谏,没有讲究方式方法,结果不但没成功,反而被剖心而死。我们说他是勇于进谏,却不善于进谏。当然,比干进谏的对象纣王是一个荒淫无道,残暴无比的昏君,也是比干劝谏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干忠于职守,4 敢于进谏还是非常受到世人敬仰的。同时,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邹忌劝谏的齐威王是一代明君,他问过则改,从谏如流,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尤其是领导者学习的。 学生思考: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明确: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

10、听偏信,善于纳谏;作为普通人,要敢于进谏,善于进谏,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同时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从谏如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讨回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学会了如何能使自己的意见易于被人接受,同时还掌握了设喻说理的方法,使本课的重难点在学生的研讨、教师的归纳中,不知不觉得到了解决,这一教学环节既减低了文言文教学的难度,也让学生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四、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铭记古人谏言,感悟现实生活。学生齐读下列名言: 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魏征 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1、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3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设计意图: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征等人的名言,让他们齐读并铭记这些名言,对于学生汲取民族智慧,规范自己的言行很有帮助。 五、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 学生思考: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与体会?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本文劝谏艺术的高明所在:用设喻说理手法,把治理国家的策略(大事)从家常小事谈起,这就将深奥转化为通俗,为咄咄逼人的锐气披上一件温5 情而美丽的衣衫。这种说理的方式与游说的对象多为帝王有关,给忠

12、言包裹了顺耳的糖衣,更易于被听者接受。 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2、作业:运用你学过的讽谏艺术,结合现实生活,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或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是对课文的总结和概括,便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为了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实现能力的迁移, 在学生余兴未尽之时,布置了劝谏练习的环节,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练习提高劝谏能力。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讽谏艺术 家事设喻国事 设喻说理 6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