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18899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教室里的美丽风景 我读静悄悄的革命之一 郑炳亮 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作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以上所引皆出现在一本叫静悄悄的革命的书里,书的作者名叫佐藤学。佐藤学先生事于日本东京大学,他在此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室应该是怎么样的?这是个每位教师在走进教室前就应省察的问题。有一种教室是由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

2、巴的关系而构成的,但学生的心灵并不需要这样的教室,那么什么的教室是他们所期许的呢?佐藤学先生提出的是“润泽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 在我们的教学生涯里,我们可曾看过这样的教室?这样的教室如能构建,对于教师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更需要教师具有综合的高超的人文素养。构建这样的教室,还需要洞明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厌学的学生是无法参与这种教室里的。其实厌学只能作为结果而不是原

3、因来考虑的学生长期生活在硬邦邦、干巴巴的教室里,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而我们大部分的学校,在长期的升学压力之下,功利色彩弥漫了几乎所有的教室。家长的愿景、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个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统统诉求于直截了当的、粗放型的教室,而不是“润泽的教室”。 构建 “润泽的教室”,应组织以“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的教1 学。这样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无声的语言。应该承认,学生们的表现欲是很强烈的,教师的倾听提供给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使教师得到学生的尊重。但教师在教室里,总是要用语言参与其中的,教师的发言应该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在倾听学生。

4、关于这一点,佐藤学先生指出: 教师在向学生讲话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选择合适的言语,还能同时有意识地专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其讲述的行为同时也就是倾听的行为。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善于倾听学生,而不会急于去纠正学生的言语和行为。但倾听学生是有技巧的,须掌握一定的要领。就像一个成功的运动员,他必定是经历一番磨练之后才逐渐成长起来的。在我们的教室里,学生的手、眼睛、嘴巴,甚至身体的某一个动作,都在给我们透露着信息,问题在于我们怎么应对。佐藤学先生把高明的教师在教室里的应对比喻为棒球投球练习。 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

5、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 实际的情况是,多数的教师还是只关注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那么教学就很可能会落入形式主义的泥沼。 2 比天空更广阔的 我读静悄悄的革命之二 “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谈学校的课程建设,但我们实际上对课程建设并没有一致的成熟看法。之所以于此引用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是为了表示,在一个学校里进行课程建设的前提应该是:这个学校的所有教师的开放心态和开放教学。 佐藤学先生认为:“具体地说,课程建设是

6、通过校内教师协同推进实践性研究而完成的。但很多学校的教研存在问题:领导说的话不够具体细化,缺乏针对性;专家说话太抽象,“不能表现出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实践者的愿望、发现或困惑等具体情感。”所有学校的教研都流于形式。为了课程建设,学校内部进行的教研活动最重要的是“对所参观的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生动活泼的交流,相互分享这堂课中有趣的和困难的地方”。但是,很多情况下,一个学校内部如不能建立良好的评课机制的话,相互分享是不可能的。大多数情况下评课活动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表面上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但心里面还是固执己见的。聪明的做法是,评课的对象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不是教师的授课行为。 校内教研存在一

7、种普遍的假象:教师忙于教学而没有时间从事教研。造成这种假象的原因有很多,归根结底只有一条:教研没能让教师得到幸福感和满足感。一说到教研,很多教师都会说很忙。实际的情况是,教师本身不想把时间花在这里,这就存在教师时间的分配结构问题,教研在教师的时间分配结构里占的比例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个人问题。当教师的时间分配结构让他感觉到幸福和满足时,即使这个结构里教研的比例为零,教师也不会轻易改变。 所以,总体上讲,从校内教研去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不是件容易之事,它需要教师具有比天空更广阔的心态。因为课程建设,“就是所有教师都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习经验的创造性的、合作的活动过程。” 3 佐藤学先生

8、对课程建设的定义很好地诠释了开放心态对学校教研的重要性。对于学校高层来说,重要的是为教师教研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这种氛围的核心必须是这样的:“保障每一个教师的自由创造,将实践向许多人公开,因为“对一切创造活动来说,自由、公开、批评都是必要地。然而公开的不应该仅仅是“特别准备的教学,而应该公开的是日常的教学 并且“与参观者一起探索那些与学生一起交往、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契机。大凡教师所开的公开课,如果是经过特别准备的,通常都比较不错,然而这特别准备的课如果跟平时上课是两种模式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话,那么就违背了教研活动的初衷。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认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源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师为了应付教研任务而公开了特别准备的与自己日常教学大相径庭的课,实际上是错失了听取“各种立场的批评的话和促进自身水平提高的机会。 也就是说,学校教研不但需要教师的开放心态,还需要教师的真实的开发行为。校园不应该成为市场的延伸,不应该成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牺牲品。应该承认,技术条件的配备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但永远是辅助性的,教学最终的支点是人。帕克帕尔默也认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教学变成冷冰冰的机器与人的关系,那对人类的情感发展就是一种悲哀。教育的对象是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应该比天空更加广阔。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