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907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青少年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青少年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青少年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少年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青少年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40分 一、判断改错题 1、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正确。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2、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动荡性。 错。矛盾动荡性改为矛盾的闭锁性。 二、简述题 1、简述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答: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进行追踪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同样的被试的重复测查,可以得到心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也可以把握被试个体在经历各种独特的生活事件或历史事件时心理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发展

2、的可能原因。其优点在于它可以对群体和个体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因为所有的被试都有相近的生活体验。然而进行这种研究是比较有难度的。一方面,由于时间较长,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中途退出或丢失的现象。另一方面,主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耗时耗力。另外,在取样的代表性问题上这种方法也需要注意,并且需要注意在不断的重复测查中保持测验人员、测量工具和程序的一致。方法本身由于没有不同历史经历下的比较,较之横向研究,其结果的适用范围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2、简述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答:青少年的注意水平已经由童年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

3、转移等心理品质,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注意的过程日趋稳定;注意的广度日益增大; 注意的分配趋于协调;注意的转移日渐灵活。 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三、论述分析题 1、根据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位青少年孩子的母亲或父亲,你会如何对待这些发展变化? 答: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在: 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在情感上与父母不如以前亲密了、在行为上开始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在思想上他们对父母的许多观点都有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

4、观点不一致,表现出在观念上与父母的隔离。 亲子冲突的出现:亲子冲突从青少年早期到晚期是一个减少的过程,很少有较为激烈的冲突,大多集中在一些小事上。具体体现在:第一,社会生活和习俗;第二,责任感;第三,学校。青少年的学校成绩、在学校的行为以及对学校的态度,都会引起父母注意;第四,家庭关系;第五,价值观和道德。 首先,应承认差异,相互沟通了解,正确看待对方。父母总是盼着孩子自己能够长大,青少年表现出来的正是他长大的开始,作为家长对这种情况的出现要给予正确的反应,多加沟通,但又允许他保留自己心中的一块绿洲,对于他们行为应以建议的方式提出,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观念也要不断更新,尽力去接受新生事物,不

5、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家庭中的两代人间矛盾,许多是由于互不了解造成的。只有两代人互相意识到有差异,去了解这种差异,理解对方心态,才能减少偏见误解,化解矛盾。其次,应尊重对方,理智地对待对方的态度和行为。青少年渴望参与到成人的行列,要求独立,受到尊重。作为父母的应该重视他们的这些需要,不说不做损伤青少年孩子人格的话和事,家庭中的一些事情要主动地同他们平等商量、交流,主动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给他发言的机会,使他感到在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利。父母越尊重青少年,青少年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回报父母。第三,角色换位,积极寻求共同点。在双方意见冲突,应能主动移入他人观点,想象对方意见的合理性。例如,有

6、的青少年孩子从自己的学习状况考虑,估计考不上大学,而选择去职业学校。做父母可能会生气、训斥他说:“没出息”。但若父母能做个心理换位和角色换位,想想如果自己若处于孩子的位置也许会有和他同样的想法。这时,就会与青少年一起分析具体情况,帮助他选择自身发展的道路。同时,父母与青少年也要相互交流。不同的意见中,如果有折中、融合的可能,那么,尽可能求大同、存小异。 2、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答:道德判断的发展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对教学的影响: 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 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 道德认识或品德的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