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的临床应用.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318913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5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眼针的临床应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眼针的临床应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眼针的临床应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眼针的临床应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眼针的临床应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眼针的临床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针的临床应用.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眼针的临床应用,一、眼针疗法的概况,1、眼针疗法属于微针中的一种疗法。2、眼针疗法的创立者彭静山教授。3、彭静山教授简介:,彭静山(19092003),著名针灸临床家。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善用针灸术治疗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著有眼针疗法、简易针灸疗法、针灸秘验等书。,1982年眼针疗法公布于世;1986年眼针疗法向国外播发,1974年首创眼针疗法;,眼针疗法发展过程,眼针分两部分,观眼识病眼针疗法(临床应用),二、眼针的理论根据,1、脏腑经络学说2、五轮八廓学说3、易经的阴阳八卦学说,眼针治疗疾病特点,以观察眼球结膜络脉的形色变化为诊病手段以针刺特定的眼周八区十三穴为治病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有效

2、率高(即时效应)为特点,证治准绳明王肯堂,书中“目门”引用 华佗的一段话:,“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如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现,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内经,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目而走空窍”素问 五脏生成篇“诸“诸脉皆属于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灵枢 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目”,观眼之所以能够诊病就在于“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目”,眼与脏腑、经络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五脏信

3、息通过经络可反映于眼,因此观眼就可获得五脏的信息。同时通过刺激眼部相应的五脏区域,可以调节相应的五脏阴阳气血,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以上理论,“观眼识病”的理论根据,五轮学说,五轮学说:将眼从外向内分为肉轮:眼睑部分,分属脾胃血轮:内外眦的血管,属心气轮:白睛,属肺风轮:角膜和虹膜,属肝水轮:瞳仁,属肾故有“五脏分五轮”,八卦与八廓同连脏腑,医籍关于八廓学说:八廓应乎八卦,廓如城郭,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共八卦“八卦分八廓”说明廓病的分布终采用八卦划区。乾居西北,络通大肠腑,脏属肺,具体回顾眼与经络的关系,1、起于眼及眼周的经络:,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交会于睛明穴足太阳膀胱经:起

4、于目内眦的睛明穴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的瞳子髎穴,2、经过眼及眼周围的经络,手少阴心经: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上出额从目系下颊里任脉: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下眶(承泣,属足阳明经)督脉:经过两目之间,3、终于眼及眼周围的经脉,手阳明大肠经:迎香(上挟鼻孔)手少阳三焦经:丝竹空(至目锐眦)手太阳小肠经:上颊至目锐眦至目内眦 阴跷脉:到目内眦阳跷脉:进入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和,4、眼与经筋的关系,足太阳之经筋,其支者为目上纲足少阳之经筋,其支者聚于目外眦足阳明之经筋,其支者为目下纲手太阳之经筋,上属目外眦手少阳之经筋,属目外眦,小结:眼与经络和脏腑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

5、十二经脉,除肺、脾、肾、心包经以外 有八条经脉是以眼睛为集散处。经络具有表里关系:肺与大肠;脾与胃;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十二经脉直接间接均与眼有着联系,眼和脏腑相通是靠经络联系而成。,经络的个性(特异性),每条经脉都有自己的循行路线每条经脉都有自己的经络病候每条经脉都有特效穴,经络的共性(普遍性),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前后相应,左右互根每条经脉和头面五官手足中末有敏锐 的联系,以上理论,形成如今的“观眼识病”;“眼针疗法”。,三、眼区的划分,1、眼针穴位:共八区、十三穴2、左、右眼穴位对称3、左眼穴区顺时针定位4、右眼穴区逆时针定位,左眼分区示意图,眼区的划分,1、两眼向前平视,经瞳孔中

6、心做一水平线并延伸过内、外眦2、再经瞳孔中心做该水平线之垂直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3、再将4个象限等分成8个象限即八个经区,眼针穴区图,八卦用1、2、3、4、5、6、7、8八个数字代,每区用时针计算为90分钟左眼一区由10点30分至12时;为肺、大肠(金)二区由12时至1时30分;为肾、膀胱(水)三区由1时30分至3时;为上焦 四区由3时至4时30分;为肝、胆(木)五区由4时30分至6时;为中焦 六区由6时至7时30分;为心、小肠(火)七区由7时30分至9时;为脾、胃(土)八区由9时至10时30分;为下焦,眼针八区与脏腑关系口诀,乾一(区)肺大肠,坎二(区)肾膀胱,艮三(区)属上焦,震四(区)

7、肝胆藏,巽五(区)中焦属,离六(区)心小肠,坤七(区)脾和胃,兑八(区)下焦乡。,四、眼针的穴位,穴位的位置:均距眼眶骨为2mm.1、2、4、6、7五个穴区每区一脏一腑3、5、8区是上、中、下焦,自占一整区,五、取穴原则,1、循经取穴:2、病位取穴:按上、中、下三焦划分的界限取穴3、观眼取穴:,三焦的划分,1、上焦:头、颈项、上肢、膈肌以上2、中焦:膈肌水平以下至脐水平以上3、下焦:脐水平以下。,六、眼针针具,0.5寸毫针,(直径0.34毫米)针刺深度解剖: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抵眼轮匝肌。针尖抵眼轮匝机表面,或刺入肌肉内,但不要透过轮匝肌抵骨膜。每个穴区皮下浅筋膜内均有丰富的躯体感觉神经和血

8、管网,血管网上有内脏感觉神经末梢。,七、眼针的主要刺法,1点刺:穴区上点刺五至七次,不出血为度2平刺:在眶外,距离眼眶骨外2mm3直刺:(眶内刺)多用在8区,4、双刺法:加强疗效5、表里配合刺法:眶内、眶外各刺一针6、压穴法:用手指压迫病人感到酸麻为度一手持针,另一手按住眼睑,将眼睑紧压在手指下,再进针。,八、进针方向,1、眶上4穴在眉毛下际2、眶下4穴与眼睑相接不强调补泻,故进针方向以顺手进针为方向。两侧取相同穴区,进针方向对称一致,九、眼针手法,针快速刺入后,不用提插、捻转任何手法刺入后病人有麻酸胀重或温热、清凉感觉未得气,将针提出1/3改换一个方向再刺入或用刮柄法,或双刺法,十、留针及出

9、针,1、留针5至15分钟2、出针:顺势出针后,干棉签压迫针孔3、需久按针孔,防止出血。,十一、眼针适应症,眼针的功能:止痛消肿,安神定志,理气和血,通经活络眼针对经络病候效果较好:1、中风-肢体肌力的提高(-级)2、疼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头痛、痛经3、高血压以上疾病采用眼针疗法治疗,一般产生即时效应。,十二、治疗,1、中风肢体瘫痪取穴:上肢:上焦(3区);下肢:下焦(8区);肝(4区);现有的多数研究认为其“即刻效应”确切 弛缓性瘫痪患者的疗效明显高于痉挛性瘫痪者 下、上焦区穴。配穴:脾胃区穴,肝胆区穴、肾区穴,眼针治疗脑梗死分析,上焦区位于目外毗,为手足少阳经脉及经筋所过;下焦区位

10、于目内毗,是阴跷、阳跷、足太阳经会合处,心经支者也合于目内眦,手太阳经两支脉则分别到达目内外眦。因此眼针上、下焦区配合运动针法,可激发阳气,调畅跷脉,疏通气血,以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具体操作,先以左手指压住眼球,右手持针迅速自眼眶缘外0.5cm处刺入穴位,深达眼眶骨膜为度。每隔5分钟均匀上下刮擦针柄运针1次,每次1分钟,留针25分钟。留针期间配合运动针法,即令患者主动活动患肢,包括上抬、平移和屈伸等;需注意的是眼针出针要缓慢,并需久按针孔,防止出血。,研究观察:,眼针能激活脑功能的机理:可以使局部脑血流量增加,实验研究也表明,眼针对缺血性中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有显著影响,改善缺血性中风血液黏、

11、稠、聚、凝倾向,改善微循环。使神经病变得以恢复。TCD 检查未见明显的脑血流量增加。不是主要提高血流量方面,而是改善大脑的功能。(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2、高血压,取穴:双侧肝(4区)平刺一是新病,患者为肝火上冲,仅取肝区二是久病体虚,下虚上实之证,再加肾区,3、坐骨神经痛,取穴:下肢后侧疼痛(足太阳经):膀胱、8区下肢外侧疼痛(足少阳经):胆、8区平刺,4、肩周炎,肩前疼痛(后伸屈曲难):3区、大肠(2)肩后疼痛(高举困难):3区、小肠(6区)缪刺法:患肩找痛点,针痛点的对应点(对侧)肩三针:肩髃一针、肩前腋缝上1寸一针、肩后腋缝上2寸一针,谓肩三针。,5、急性扭伤,取穴:双肾区、下焦 点

12、刺(3-5针),6、痛经,双下焦区:病位在胞宫。双肝区:疏肝解郁,调理冲任之功。双肾区:“胞脉者系于肾”。肾区对调整女性内分泌,调理冲 任、胞宫 的气血具有重要的作用,下焦区用眶内直法,肾区肝用眶外横刺,7、急性周围性面瘫,患侧上焦、肺区、脾区用30 号0.5寸不锈钢毫针用眶外横刺法眼外刺。进针时左手保护眼球,把皮肤拉直,右手进针,快速刺入,深度2-3mm,进针后如有触电感或酸、麻、胀、发热、发凉等感觉为取穴准确,得气佳,否则需略调整方向,至得气。,7、呃逆,双眼的上焦、中焦、脾胃区 眼针对重症呃逆较之体针、耳穴、穴位注射等有更好的疗效,报道显示,眼针对腿痛,肩痛及腰痛效果显著,有效率分别为”95.8%、95%、91.2%;对头痛、胃院痛次之,有效率分别为87.55,结束,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