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简答题.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18944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哲》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哲》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哲》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哲》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哲》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简答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哲简答题1简述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怎样理解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要? 4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作用是什么? 1、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它回击了唯心主义与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捏卫了唯物义哲学路线;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中心线索,根本的认识方法,以及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岐。 3、第一,认识世界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

2、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含义: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绝大数成员的总和。 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辩证关系 5、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3、,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能动的创造性。意识活动具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环节:辩证否定是既克服义保留,其实质就是扬弃。意义: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对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要吸收精华,除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4区别: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

4、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联系:一方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另一方面,政体为国体服务,对国体具有反作用,可以巩固或削弱国体。 5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什么是现象与本质?如何理解二者的辩证关系?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具体表现。 3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 4简述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及二者的关系。 1、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

5、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辩证关系: (1)对立性: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现象是个别、片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现象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用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统一性:相互联系。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从属于本质,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2、指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简单的、消极的、被动的并且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2)、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

6、史继承性而是复杂的、能动的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3、真理的绝对性指: (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有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人的认识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所认识的真理是有限度的、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1)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相

7、对的。 辩证关系: (1)从真理的两重性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 (2)从真理的发展看,真理是一个过程,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 4、社会价值是指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自我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行为对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需要的尊重和满足,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评价人的价值,应从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满足和个人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两个方面,并以后者为主作为标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3简述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简述人的本质的含义。 1、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

8、性的统一。 2、意识活动性则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表现在;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作用。 3、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同一性规定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4、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怎样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3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4什么是国体与政体?二者的关系如何?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

9、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它回击了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 第二,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了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2、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3、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联合什么阶级、压迫什么阶级。 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10、统治阶级采取什么形式组织自己的*,实行自己的专政,管理自己的国家,属于政体问题。 国体和政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3简述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简述人的本质的含义。 1、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意识活动性则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表现在;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作用。 3、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同一性规定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4、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11、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于统体中,为变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各自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 突破极限,实现质变 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有客观内容 人的认识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认识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12、的接近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 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二者辩证统一。 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产生和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矛盾运动。 1简述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形态和特点 2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4简述理性认识向实际飞跃的必要性及条件 1、在哲学基本问

13、题上,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则属于唯物主义。(2分) 唯物主义第一形态是占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认为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的第二形态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的第三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性是世界的本原。(3分) 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质变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开始新的量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新的量的特征。(3分) 意义: 第一,应注意量的积累反对庸俗进化论。(2分) 第二,抓住机遇,促进飞跃。 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

14、证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二者产生的原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各有其特点。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统一的,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离不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3分) 意义:一是探索必然性,研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二是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一切偶然性和“机遇”。(2分) 4、必要性: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完善和发展。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3分) 条件: 1下确的理性认识是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前提。2、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15、原则。3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通过实践变为现实。4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2分) 1简述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 2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简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及其条件。1答案要点: (1)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现象和本质有别、是对立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不能为感官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了;现象是具体的、个别的、多样的;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的,有同一性一面:没有现象,无所谓本质;没有本质,也无所谓现象。任何现

16、象背后必有本质,无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任何本质都必须得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不通过现象表现的纯本质也是不存在的。现象和本质的地位又不是并列的,其中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结底依赖于本质。 2答案要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两者是有区别的,即有对立的一面。普遍性也称共性、一般,它是个性中共同的东西,本质的东西。所以,共性决不能完全地包含个性。而个性、特殊性则含有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因而它比共性要丰富具体得多,它总会有共性不能包含和表达的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系的,即统一的,表现为:第一,两者相互联系,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

17、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没有特殊性,也无所谓普遍性。第二,两者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普遍性就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脱离特殊性的纯粹的普遍性;同时,普遍性就是各个特殊性的共同本质的概括,没有不在普遍性统摄下的纯粹的特殊性。第三,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不是绝对的,随着事物范围的扩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此一场合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就成为特殊性,反过来也一样。 3答案要点: 必要性: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

18、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发展。 条件: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对事物的认识与主体需要相结合,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使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因为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只有群众掌握了理论,理论才能化为创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3、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答案要点: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19、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2、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的统一,否定就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变革与现实的关系。 3、答案要点: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并使之适

20、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合时,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合时,起阻碍作用。 1.简述意识对物质能动反作用的表现。 2.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4.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辩证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

21、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表现在: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2、 从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二者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有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认识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所认识的真理是有限度的、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

22、整个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相对的。 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矛盾运动。 4、人民群众主要指劳动群众、劳动人民,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是一个具有相对确定内涵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包括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人民群众在社

23、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怎样理解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要? 3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作用是什么? 1、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与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2、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4、,改造世界又需要指导。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3、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总和,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简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4.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于统体中,为变化发展提供了

25、条件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各自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 突破极限,实现质变。 2、辩证关系 对立性:A现象是个别、片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深藏于事物内部; B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C现象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用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统一性: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从属于本质,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6、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大的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服务的方向: “保护自己,排除异己”。服务的方式:强制性、非强制性方式。服务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第一。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2简述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者说何者为本原,何者

27、为派生的问题 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物质、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 对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 2答案要点: 质变指事物质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是事物的量的变化,包括数量增减、场所变更、以及内部构成成分在空间结构上的变化。 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定会引起质变。第三,量变与

28、质变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答案要点: 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向;服务的方式;服务的效果。 1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简述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3简述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含义。 1答案要点: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29、能力和作用。 表现: 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2答案要点: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这是二者区别的确定性。 原因和

30、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是二者区别的不确定性。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引起原因的进一步变化,这就是彼此之间互为因果。 3答案要点: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有两层含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无限发展的实践能够检验人们的一切认识的真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也有两层含义:实践总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有局限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实践检验的真理也只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